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宜陽寺
- 開放時間::007:00-
沙市宜陽寺簡介,宜陽寺的保護,
沙市宜陽寺簡介
荊州市沙市宜陽寺,位於沙市區觀音壋鎮鎮政府的東北方。據《荊州府志·寺觀》載:“宜陽寺在城東三十里,宋淳熙間建”。另據當地民間相傳和有關資料記載,宜陽寺始建於南宋淳熙四年,即公元1177年。由維公法師募化並領修,原名為光佛寺,後更為現名。原有殿宇三重,一閣二圍,共二十六間。周邊還有高真廟、金雞廟、洪山廟等寺廟。
宜陽寺曾於明正統四年(公元1439年)、弘治六年(公元1494年)、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天啟三年(公元1623年)和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嘉慶十三年(公元1801年)、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宣統九年(公元1909年)八次擴建或修葺。明清時殿堂有明三暗五,九重四十餘間,檁柱皆四十厘米粗細,描金佛像逾百尊,是原江陵東部最為雄偉、金碧輝煌的叢林。1947年江陵縣忠孝鄉鄉公所曾設於此,新中國建立後一直是縣立宜陽中心國小校園。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文革浩劫和七十年代觀音壋中學建校、宜陽中學搬遷,宜陽寺被夷為平地。
宜陽寺的保護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的宗教政策得到了較好地落實。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由李維玉、馬德勤、蘇光珍等領銜,周邊信眾踴躍捐資,在宜陽寺原址上重建寺院殿堂三重十八間,落實廟基10398平方米,水田4912平方米,旱地13192.6平方米,並在市民宗局辦理了宗教活動場所登記手續,由住寺僧演順法師主持恢復了正當合法的宗教活動。村公路(張高宜路)位於寺院北側,此公路南接“三一八”國道,西接習(口)楊(場)公路,交通極為便利。然而重建的宜陽寺在經歷了二十多年的風霜雪雨歲月後。囿於財力、物力欠缺,年久失修,寺院損毀嚴重,大多透風漏雨,連神像都無處安身,實屬危難重重。而今宜陽、高嶺、張家場三個村合併為宜陽村。村子大了人口多了,要求進行正常的佛教活動的信眾也增多了。在村委會的領導和支持下,我們規劃將把宜陽寺修葺一新,計畫恢復到鼎盛時期的盛況,以利於更好地開展宗教事務活動和佛教詩詞書畫等文化活動。同時配套發展餐飲、休閒娛樂等行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
現經廣泛徵求信眾意見,並徵得村委會同意,我們決定將宜陽寺交由章華寺管理,成為章華寺下屬寺院。我們決心在章華寺方丈直接領導下齊心協力,共同奮鬥,力爭早日實現宏大目標,儘早建設好宜陽寺,使大家有一個良好的宗教活動場所。
懇望心繼大師成全。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