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瀾(文化傳媒)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觀瀾”一詞源於《孟子·盡心上》中的“觀水有術,必觀其瀾”。原文寓意盡心知命,追本溯源,了解根本,獲知行為方式,從而解決問題的一種所謂“君子志道”的思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觀瀾
  • 拼音:guān lán
  • 出處:“觀水有術 必觀其瀾”
  • 典籍:《孟子·盡心上》
釋義,拆分釋義,詞語出處,原文,譯文,注釋,

釋義

觀瀾,即觀看水波瀾壯闊的一面。

拆分釋義

拼音:guān、guàn
注音:ㄍㄨㄢ、ㄍㄨㄢˋ
簡體部首:又;部外筆畫:4;總筆畫:6
繁體部首:見
五筆86&98:CMQN
倉頡:EBHY
鄭碼:XSLR
筆順編號:542535
四角號碼:77415
UniCode:CJK統一漢字 U+89C2
田字格中的“觀”字
謎語:再次握手(打一字)——觀
謎語解析:再次可解釋為“又一次”,一般見面都會握手,所以,“又+見=觀”
基本字義
1、看,察看:~看(讚嘆所看到的事物極端完美,無以復加)。~風(a.暗中察看動靜,以定行止;b.觀察民間風俗習慣,生活狀態)。~陣。~賞。~察。~感。參~。
2、看到的景象或樣子:~瞻(a.事物的外觀、景象及其留給人們的那印象;b.注視,瞻望)。大~。奇~。
3、對事物的看法、認識:~點。~念。主~。客~。世界~。
拼音:lán
繁體字:瀾
部首:氵,
部外筆畫:12,
總筆畫:15 ;
繁體部首:水,
部外筆畫:12,
總筆畫:16
基本字義
◎ 瀾 lán【名詞】
⑴ (形聲。字從水,從闌( lán),闌亦聲。“”意為“格柵門”,引申指“帶有多個泄流孔道的水壩”。“水”指河流。“水”與“闌”聯合起來表示“河水通過水壩上的泄洪孔道流出”。
本義:水壩泄洪時流出的水瀑,側視形狀如同半個大波浪。
辨析:波、浪、瀾。“波”即“水皮”,指水面像動物皮張那樣有彈性地上下起伏。“浪”指水波揚起時其側視形狀像狼尾從高處往下拖延。“瀾”是大型的浪,洪水的浪)
⑵ 同本義
瀾,大波也。——《說文
大波為瀾,小波為淪。——《爾雅》
天下安瀾。——《四子講德論》
觀水有術,必觀其瀾。——《孟子·盡心上
回狂瀾於既倒。——韓愈《進學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岳陽樓記
⑶ 又如:狂瀾;巨瀾;瀾倒波隨(猶言隨波逐流。比喻言行無標準);瀾澳水曲);波瀾(波濤);推波助瀾
⑷ 波紋
風行水波成文曰瀾。——《釋名》
珠玉潛水,而瀾表方圓。——《文心雕龍·隱秀》
⑸ 又如:死水微瀾;安瀾(河流平靜,沒有泛濫現象);微瀾(小波紋);瀾清(清澄如水)
◎ 瀾lán【動詞】
⑴ 興起波瀾
若流波之將瀾。——宋玉神女賦
⑵ 又如:瀾翻(水勢翻騰);瀾瀾(淚涌下的樣子)

詞語出處

觀水有術 必觀其瀾——《孟子·盡心上》

原文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觀水有術,必觀其瀾。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於道也,不成章不達。——《孟子·盡心上》

譯文

孟子說:“孔子登上東山就覺得魯國小了,登上泰山就覺得天下小了,所以觀看過大海的人難以讚嘆一般的水,在聖人門下學過的人難以被一般言論所吸引。觀看水有方法,一定要看它壯闊的波瀾。日月有無比的光輝,小縫隙也能照射進去。流水的本性,不充滿水坑就不會流走。君子之所以有志於人生的正道,不彰明也就不會通達。”

注釋

1.容光:透光的小縫隙。
2.科:通“窠”。《易·說卦》:“其於木也,為科上槁。”《孟子·離婁下》:“盈科而後進。”這裡用為坎、坑之意。
3.章:通“彰”。《易·豐·六五》:“來章,有慶譽,吉。”《易·噬嗑·彖》:“頤中有物,曰噬嗑。噬嗑而亨,剛柔分:動而明,雷電合而章;柔得中而上行,雖不當位,利用獄也。”《書·堯典》:“平章百姓。”《·小雅·裳裳者華》:“我覯之子,維其有章矣。”《詩"小雅"大東》:“雖則七襄,不成報章。”《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賞罰無章。”《禮記·中庸》:“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呂氏春秋·知度》:“而堯舜之所以章也。”《淮南子》:“鐘之與磬也,近之則鐘音充,遠之則磬音章。”這裡用為彰明、明顯、顯著之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