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山寺塔

覺山寺塔

覺山寺位於山西省靈丘縣城東南15公里處。創建於北魏太和七年(483年),建在古馬道旁。現存廟宇為清代重修。塔位於寺院西部,建於遼大安六年(1090年),十三層,高43.54米。塔基分三層,下為八角形須彌座,中為平座勾欄,上為蓮台。雕刻多在須彌座束腰處和中層平座、上層勾欄華板處,題材豐富,以獅首、力神、伎樂天女等最為生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覺山寺塔
  • 地理位置:山西省靈丘縣城東南15公里處
  • 建立時間:北魏太和七年(483年)
  • :43.54米
景點簡介,景區資料,景區歷史,寺內建築,

景點簡介

覺山寺屬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物質文化遺產。景點位於山西靈丘縣城東南15公里處。創建於北魏太和七年(483年),建在古馬道旁。現存廟宇為清代重修。塔位於寺院西部,建於大安六年(1090年),
十三層,高43.54米。塔基分三層,下為八角形須彌座,中為平座勾欄,上為蓮台。雕刻多在須彌座束腰處和中層平座、上層勾欄華板處,題材豐富,以獅首、力神、伎樂天女等最為生動。塔身簡素,十三層塔檐逐層收分,最上部為鐵剎。此塔為典型的遼代密檐塔。第一層塔身中空,有遼代壁畫60多平方米,多為冥王和菩薩像,為遼代人物繪畫精品。覺山寺廟內的佛教殿宇了非常齊全,有鐘樓、鼓樓、梆樓、點樓、天王殿、金剛殿、羅漢殿、韋馱殿、彌勒殿、貴真殿。大雄寶殿及丈昌閣和魁星閣等等。由於該寺位於群山環抱之中,集天地山水之靈氣,融入了許多傳奇色彩,其中韋馱殿東西兩側的牆壁上留下了一幅對聯,初看似龍飛鳳舞,筆體獨特,書寫剛勁有力,細細品昧,如風如雨,不知所云。相傳這幅對聯為覺山寺清朝宗師龍誠和尚的手筆,龍誠和尚乃當地一目不識丁的農夫,少年偶遇一白髮白須的老人,此老是傳說中的海音法師,經他點化之後,龍誠和尚對經文和武功無一不通,而他所學究競源於何方,出於何家,至今仍是一個謎。大雄寶殿內牆壁上所畫為八洞神仙,線條自然流暢,服飾搭配得體,體態豐滿勻稱,色彩清新艷麗。奇怪的是壁畫中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神仙面容都一樣,輪廓清晰,細眉長目,鼻準方直,兩耳垂肩,朱毫點唇,給人一種端莊肅穆和慈祥之感。這些道教神仙的面容與佛祖的面容特徵一樣,可見該寺是二教合一的典範。

景區資料

覺山寺位於山西省靈丘縣,恫山腳下,始建於北魏太和七年(公元483年),現存是清光緒年間覺山寺第二代宗師龍誠和尚重修的,整座寺院精巧玲攏,占地面積8100平方米,各大小禪院有134間,並位於三條軸線之上,顯得錯落有序,但最為稱奇的是覺山寺的白塔、水井和山峰在同一個高度上,都是13丈,留下了“塔井山齊(奇)”覺山寺的美名。

覺山寺之所以成為北萬名剎,還與它的奇山秀水有關。覺山寺四周山勢相互綿延,形似蓮台,把整座寺院托在當中,而東側的山峰相對高大,體現了陽剛之美;西側的山峰相對矮小,則顯示了陰柔之美,其中東側有兩個山頭對在一起,形成一個凹宇形,像擱毛筆的筆架,名叫筆架山,代表的是文運亨通;東南側的一座形似棺材的山頭高高凸起,古代棺有時也通"官",材通"財",那么棺材即有官有財。同時顯示出文運、官運和財運,在北方寺廟中此父為一奇也。

景區歷史

北魏時期,佛教以都城大同為中心,向周邊不斷發展,逐漸形成了許多佛教名勝。
今天,我們在山西靈丘縣城東南部15公里的覺山半腰,依然可以看到一座創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七年(公元483年)的寺廟——覺山寺。遼代時,該寺曾予重修,此後這裡便香火鼎盛,僧侶雲集,盛極一時。 山西靈丘縣覺山寺塔是一座保存較完好的遼代密檐塔。塔在縣西北10公里的覺山中,建於遼大安五年(公元1089年)。覺山寺除此塔之外,全部為清代建築。
塔原在寺西部的塔院中。塔下有方形及八角形兩層基座,上置須彌座兩層,第二層須彌座上有斗拱及平坐。須彌座的束腰部分在壺門內雕刻佛像,壺門之間及角上雕刻力士,平坐欄板飾以幾何紋及蓮花,形制都十分優美。平坐以上用蓮瓣三層承托塔身。

塔身八角形,腳上都有圓倚柱,正向四面有門,但東西二門為假門,餘四面為假窗。整個塔的造型,主要以上下兩部分的繁密來襯托中部平整的塔身,使塔身顯得剛健有力而成為全塔的主體。十三層密檐的出檐長度逐層遞減,其遞減率越上越多,從而塔檐輪廓具有和緩的卷殺。頂部用高剎結束,給人以安定優美的感覺。
該寺現有建築為清代重建後的遺構,覺山寺塔是該寺的標誌。此塔為密檐空心塔,平面八角形,是目前國內保存最為完好、具有代表性的一座遼代磚塔。塔內四壁存有精美的壁畫,為明代風格。塔座四周,有磚雕歌舞伎,舞姿優美,生動感人;磚雕武士形象威武雄健,栩栩如生,為遼代雕刻藝術中的珍品
懸鐘山之中,懸鐘山也稱覺山。唐河奔流於寺前,覺山屏障於寺後,寺外群峰環繞,寺內古樹參天,漫山遍野鬱鬱蔥蔥,殿字巍峨景色誘人。根據《大同府志》所述,該寺建於北魏太和七年(公元483年),殿字樓閣綿延山麓,僧侶竟達五百餘人,平城皇宮內之侍女大部削髮為尼出家於此,香火極其旺盛。遼代大安五年八月,鎮國大王行獵於此,奏請敕修,後來明朝崇偵三年相繼重修。現存殿字、禪房皆為清朝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重建。
覺山寺磚塔重建於遼代大安六年(公元1090年),該塔共分為塔座和塔身兩大部分,塔座分為兩層,第一層為正方形,第二層為八角形,四壁刻有磚雕,金剛力士威武雄壯,歌舞伎樂動作優美;塔身為八角十三級,是座密檐式空心磚塔,第二層塔身東西南北四面均有券門,另外四面置有根窗,內有八角形塔室,砌築梯道可以攀登。內有木雕臥佛一尊,四壁留有壁畫,色彩鮮艷,形象逼真,從壁畫風格來看,類似明朝彩繪。 覺山寺每逢雨後或清晨大霧瀰漫之時,半山腰會出現一塊黑色的方碑,取名"霧碑"。每年農曆四月初四廟會之日,定要下雨,雨過之後,它便隨著霧不斷出現,給人以無限遐思。遊客這樣評價覺山寺"文物古樸高雅,價值不菲,景色美麗如畫,妙不可言,不愧為北嶽恆山的神奇古剎。
覺山寺塔建於1090年,時曾予重修。現僅存建磚塔。塔身飾以精美磚雕。增平面八角形,十三層,塔高43.54米。塔身錐形,逐級向內收縮,檐下磚雕斗拱,完全仿木結構形制,古樸蒼勁。塔中空。直達頂層,各層原有樓板,可緣梯攀登、現已不存。塔內保存有部分宋代壁畫,內容為佛、菩薩、供養人等,面形秀潤,線條流暢,因焚香污染,色澤陳舊,但宋代畫風尚清晰可辨。

寺內建築


覺山寺四周群山環抱,背靠鐘山,西臨唐河。據清康熙《靈丘縣誌》載,該寺創建於北魏太和七年(483),遼、明、清多次修葺。現存廟宇多為清代重修。寺院建築分廟宇和磚塔兩大部分。寺廟由三條軸線、三進院落、30餘座殿宇組成。
從山門向北的東軸依次為魁星閣、碑廳、梆樓、點樓、金剛殿、彌勒殿;中軸為山門鐘樓、鼓樓、天王殿、韋馱殿;西軸為文昌閣、藏經樓、羅漢殿、貴真殿。各軸均有配廂。總計屋宇134間,占地8100平方米。全部建築依傍山勢,自前向後逐步升高。 磚塔建於西軸前院中部,現存塔重建於遼大安六年(1090),為平面八角十三級密檐式磚構塔,總高43.54米。下部施雙層基座。第一層呈方形,邊長為19.6米,上置八角須彌座,座上設普柏枋,上承平座斗拱。塔身第一層由塔壁和內室組成,平面八角,南北開券門,塔室中心柱南雕臥佛1尊,柱北雕千手觀音,四壁繪有60平方米的遼代壁畫,至為珍貴。
塔的2-13層用斗拱支撐挑出的窟檐,密檐層層遞減,頂部作攢尖式,上置鐵剎。整個磚塔雄深剛健,磚雕精美,玲瓏壯觀,是我國現存遼塔的典範。位於寺西南側約百米處的山丘上,有一5.23米高的小磚塔。塔側一井,深30丈。三者合稱"塔井三奇"。寺院存有遼、明、清各代碑刻11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