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信息
內容簡介
目錄
千禧之城
城市設計中缺失的元素
城市設計理論與實踐的簡要(及個人化)歷史
設計在當今城市營造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21世紀城市設計的九項原則
引言
原則一:可持續性
對環境的承諾
1.1為可持續的聚居地創建一個總體框架
1.2選擇正確的未來
1.3擴展城市/留住綠色
1.4引導國家進入屬於後石油時代的未來
原則二:可達性
促進通行便利性
2.1交通走廊選址避開城市中心區
2.2為主要開發項目創建基本通道
2.3渡輪交通規劃
2.4從錯誤中學習:多功能街道與公共運輸購物街
2.5暢通的通行
2.6恢復通行,扭轉閒置與衰退局面
原則三:多樣性
保持多樣性與選擇性
3.1為國會山帶來多樣性
3.2城市擴張過程中融入多樣性
3.3在統一的居住規範下創造多樣性
3.4挖掘地方特質
3.5植入多樣性
原則四:開放空間
更新自然系統,綠化城市
4.1綠化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城市
4.2一條河流的“卸妝”
4.3為伯恩罕的規劃蓋上一個綠色屋頂
4.4開發一條公共綠帶和海岸線
原則五:兼容性
保持和諧性與平衡性
5.1在創造識別性的同時保護遺產
5.2在控制開發強度的同時保護歷史遺產
5.3保留鄉村景觀
5.4復興街區形態和建築類型
原則六:激勵政策
更新衰退的城市/棕地改造開發
6.1重塑一條河流(並重生一座城市)
6.2在郊區背景下重建城市中心區:當好意受阻時
6.3激勵棕地改造
原則七:適應性
促進“完整性”與積極的改變
7.1為應對持續變化編制的規劃
7.2用設計原則引導與預測發展
7.3尋回銹(帶)中的鑽石
7.4內外協調
7.5致力建設靈活的園區
原則八:開發強度
搭配合理的公共運輸系統設計緊湊型城市
8.1利用棕地,節省綠地:區域性重建的城市開發強度
8.2接受開發強度和高度
8.3利用現有基礎設施
原則九:識別性
創造/保護一種獨特而難忘的場所感
9.1應對氣候環境,塑造識別性
9.2對氣候和文化負責
9.3塑造新市中心的識別性
9.4挖掘濱水地區的發展潛力
第三部分:未來的城市/城市的未來
城市是解決方案(不是問題)
一種新的城市模式
一種關於開發的摩爾定律
向亞洲學習
建立一個聚居地框架的需要
重拾規劃理論與實踐
重新審視單一目的的設計教育與問題解決方式
倡導全國性計畫 *國城鎮密集地區"城市健康指數"比較研究——基於長三角地區25座城市的實證
健康城市住區公共設施和開放空間特徵初探——以新加坡新鎮為例
初探健康城市浪潮理念在台灣地區的發展歷程——以台南市為例
推進我國城鎮化健康發展的重大策略問題
多維視角下的健康城鎮化道路思考
促進健康城市發展的低碳城巿建設研究——以蘇州低碳城市建設為例
健康城市化:新的發展理念及其政策含義
健康城市建設不能"獨善其身":蘇州流動人口健康促進問題探討——基於長三角地區25座城市的實證
綜合型養老社區功能空間模式及指標體系研究
*國的養老服務產業如何吸取日本的經驗
有關孔子思想在養老事業中的套用研究——以日本社區綜合護理系統為例
自然環境剝奪對身心健康影響的思考:遠離自然使我們失去了什麼?
基於"土地利用——交通出行"動態關聯的機動車尾氣排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