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市是河南省安陽市下轄的縣級市,位於太行山東麓,晉、冀、豫三省交界處,是人工天河紅旗渠的故鄉,紅旗渠精神的發祥地。
“十二五”時期,是林州市推進城建三年大提升、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建設三省交界區域中心城市、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關鍵時期。根據《河南省住房城鄉建設“十二五”規劃綱要》、《安陽市“十二五”城市建設發展規劃》、《林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林州市城市總體規劃》,結合我市建設事業發展現狀,特編制《林州市十二五城市建設發展規劃》。
2014年元月,《林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2-2030年)》已獲河南省政府(豫政文〔2013〕295號檔案)批准。 自城鄉規劃法實施以後,打破了城鄉二元規劃管理,為滿足這種發展需要,林州市聘請了城市建設研究院編制《林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2-2030年)》。歷時四年,經多次研究討論和修改完善,該總體規劃於2013年年底獲得省政府批准。 此次林州市城市總體規劃年限為2012-2030年,中心城區(主城區及產業集聚區)規劃範圍為:北至安姚公路以北1公里,南至天平大道以南1公里,東南至桃園河以南0.5公里,西至紅旗渠一乾渠,東至翟陽公路以東0.5公里的地區,面積達187平方公里。 此次城市總體規劃獲批,為城市建設的有序進行和整體協調性提供了指導性意見,為加快建設三省交界區域中心城市奠定堅實的基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林州市十二五城市建設發展規劃
- 地點:林州市
- 性質:規劃
- 內容:城市建設
執行情況,主要成就,主要問題,面臨的形勢,機遇和條件,突出矛盾,發展規劃,一編制依據,二指導思想,三基本原則,四規劃期限,五城市發展,六主要目標,七主要措施,
執行情況
“十一五”以來,林州市建設事業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突出一個中心,打造兩個亮點”的發展戰略,以建設秀美宜居山水名城為目標,培育規劃龍頭,突出項目建設,改善生態環境,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城鄉建設事業取得了顯著成效,較好地實現了“十一五”城市建設發展規劃各項目標。
主要成就
1、城鄉規划進一步完善
在上一輪城市總體規劃(2001年)的基礎上,對《城市空間發展戰略研究》、《林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09-2030)進行了編制和完善,並與《林州市產業集聚區總體規劃》、《林州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主要規划進行了精準對接。科學定位了城市性質、空間布局和發展方向,首次將市區和產業集聚區融為了一體,構建了“品”形的城市發展框架,為林州從地方到區域、從製造到創造、從山城到名城、從就業到宜居的跨越奠定了基礎。同時,配套完成了《林州市市域村鎮體系規劃》(2009-2030)和13個小城鎮新一輪規劃修編以及73箇中心村規劃編制,城鄉發展規劃布局更趨合理。
2、城市基礎設施明顯改善
在市政道路建設方面:立足“貫通四環路,打通斷頭路,護好破損路”,先後投資2.4億元對王相路、興林路東段、翠薇路、紅旗渠大道東段、阜民街西段、紅旗渠大道西段、紅旗渠大道西延、王相路北段等9條(段)道路進行了建設,對龍安路人行道、景觀大道、向陽街、紅旗渠大道中段(六路口東)、長安路北段、林慮大道、利民街、興林路西段、龍安路南段等10條(段)市政道路進行了改造和配套,初步形成了八縱十四橫的道路框架。“十一五”期間,新建城市道路18公里,改造城市道路16.8公里,新安裝路燈5000餘盞,修建排水管網25公里,配套污水管網20公里。城市道路、道路面積、城市路燈、排水管網、污水管網分別由96公里、170萬平米、6000盞、114公里、36公里,增加到“十一五”末的125.8公里、286.5萬平米、11704盞、132公里、42公里(不含雨污合流)。主城區建成區面積達18平方公里,人口17萬;產業集聚區框架基本形成,建成區面積7平方公里,人口3萬。
在園林綠化方面:圍繞建設大氣、秀氣、靈氣和宜居城市,大力實施擴地增綠、拆牆透綠、見縫插綠、沿街植綠等城市綠化活動和引水入城工程,打造公共休閒空間,還綠於民,還景於民,提升綠化品位,彰顯城市活力。“十一五”期間,共新建城市防護林1400餘畝,建設遊園綠地20餘片,300餘畝。初步形成了一街一景、一園一色、三季有花、四季常青、花草相映,以綠促美的城市園林綠化格局,綠化品位顯著提升,城市環境明顯改觀,城市綠化率達30.5%,綠地覆蓋率達35.4%,人均公共綠地8平米,成功爭創了省級園林城市、省級文明城市。
在城市水系方面:堅持以水活城,以規劃為引導,分期建設、逐步完善水系工程。在紅旗渠大道南側建設了2.8米寬的迭瀑式景觀渠,對十二支渠進行清淤改造1000餘米,並以人民公園建設為契機,啟動了對黃華河和官嶺溝河的規劃整治,水系建設初見成效。
在城市供氣方面:“十一五”期間,先後投資3600萬元完成了安林長輸管線建設,投資2000萬元完成了23公里的“林原”天然氣管線建設,投資1600萬元完成了14.8公里的“林姚”天燃氣管線建設,投資1.2億元的榆濟天然氣林州配套工程已接近尾聲,供氣率70%。
在城市供熱方面:“十一五”期間,先後投資800多萬元完成了二期供熱管網5000米,新增供熱面積近10萬平方米,城市集中供熱面積58萬平方米。
在污水處理方面:投資6000餘萬元建成了日處理污水2.5萬噸的污水處理廠及其配套管網和泵站建設。截至2012年,日進水量約2.2萬噸,污水負荷率達到88%,污水處理率90%,出水水質全部達標。
3、城市“兩改造”成效顯著
在城市兩改造上,堅持以改靚城,內涵挖潛,鼓勵高層、限制多層,禁止低層,通過“政府主導,市場引導,街道組織,村級實施”和“退二進三”等措施,兩改造步伐明顯加快。“十一五”期間,先後對20餘個廠礦企業和城市重要節點進行了改造,4個城中村正在改造。“十一五”末累計拆除各類建築86萬平方米,改造新建建築面積130萬平方米。“兩改造”面積在房地產開發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2007年占在建面積的25%;2008年占在建面積的39%;2009年占在建面積的43.8%;2010年占在建面積的59%。同時,建設層數也有了新的突破。市區小高層和高層住宅從無到有,越來越多,2007年市區無審批高層,2008年審批15棟,2009年審批19棟,2010年審批45棟。
4、房地產業發展迅速
在加快兩改造的同時,城市房地產業發展迅速。“十一五”期間,城市商品房開發建設發展迅速,2006年竣工建築面積33萬平米,2007年竣工建築面積70.18萬平米,2008年竣工建築面積120.45萬平米,2009年竣工建築面積64.2萬平米,2010年竣工建築面積442萬平米,累計新建和改造97個(1萬平米以上)功能齊全的配套小區,居住條件進一步改善。
5、住房保障惠及民生
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規模,開工建設了廉租房。到“十一五”末,共建設廉租住房66900平方米,1338套,累計惠及1338戶,發放租賃補貼1680戶,初步建立起了城市住房保障體系。
6、建築市場成效顯著
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建築起重設備檢測備案登記制度、建設工程綜合備案制和房地產開發企業資質動態考核制度,並採取日常檢查和專項檢查相結合的方法,加強了安全生產監管和工程備案力度,施工管理進一步規範。堅持“質量為本,監督為民”的原則,以質量通病防治為核心,全面落實住宅工程質量分戶驗收制度。“十一五”期間,爭創42項安陽市優質結構單位工程、7項“中州杯”和12項“殷都杯”,建築工程質量大幅提升。大力推行新型牆材“確認書”和“準用證”制度,進一步鞏固“禁實”成果,市區內新建、改建、擴建工程新型牆材套用比例達到90%以上,散裝水泥率達40%以上。
7、城鎮化步伐進一步加快
“十一五”期間,我市搶抓機遇,全市上下圍繞加快城鎮化工作,強化產業支撐作用,加強城市規劃管理,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深化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完善配套各項政策,城鎮化進程明顯加快。城鎮化水平由2005年的33.9%增加到2010年底的41.7%。13個建制鎮中,有1個國家級重點鎮、1個省級重點鎮和4個安陽市級重點鎮,先後有9個鎮和21個村分別被命名為“中州名鎮”“中州新村”,小城鎮建成區面積33平方公里。
8、城鄉建設機制更加得體
成立了以書記為政委、市長為指揮長的高規格、大陣容、多部門組成的城鄉建設指揮部,實行了四大領導班子包項目和指揮部例會制度,並制定出台了《關於林州市城中村改造若干規定》、《林州市城市建設獎勵辦法》、《關於加快小城鎮建設的實施意見》、《關於進一步規範村鎮規劃建設管理的通知》、《關於加強我市村鎮規劃和管理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使城市建設管理得到了進一步規範。同時,立足留足城市空間、提升城市功能、完善公共設施、提升綠化品位為主線,先後起草了《關於紅旗渠大道規劃建設管理意見》和《關於調整城市區域規劃建設範圍切實加強控制性管理的意見》兩個意見,嚴把項目準入關,對於重點項目一律由城鄉建設指揮部例會集體評審,民主決策。凡無配套公建、無綠地規劃或者改造項目小於20畝、新建項目小於50畝的,一律不予準入,尤其是臨路項目,新建項目必須退讓不少於用地面積10%的公共綠地,兩改造項目不少於用地面積5%的公共綠地,真正提高了準入項目的檔次和品位,做到項目準入不留遺憾,項目建設不留敗筆,確保了規劃的嚴肅性和建設的美觀大氣。“十一五”期間,共核准規劃許可115項,建築面積270萬平米,概算投資20億元;核准施工許可130項,建築面積301萬平方米。
主要問題
1、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
儘管“十一五”期間,我市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但是隨著城市框架的拉大,與當前城市建設快速發展需求有較大差距,城市“斷頭路”現象還比較嚴重,市政設施管養費用日益增多,特別是城市綠化、市政維護管養資金不足,致使綠化管理粗放,市政道路設施建設及維護跟不上,人民民眾反映的一些熱點、難點、焦點問題還未得到很好解決。同時,由於我市城市建設投資主要依賴於土地出讓和市場融資,土地供需矛盾越來越突出,隨著國家巨觀政策的調整,城市建設後續投資嚴重不足,今後一個時期資金因素將成為制約我市城市建設發展的“瓶頸”。
2、舊城和城中村改造有待進一步加快
2009年來,我市加大了兩改造工作力度,兩改造工作取得了一定進展,但與上級要求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主要原因:一是組團建設力度不夠,“分步實施”、“以豐補欠”政策難以落實,“吃肉留骨”現象突出,遺留下來的難度大和效益低的地塊難以實施。二是拆遷政策不完善,補償標準與實際脫節。同等地段拆遷補償價位與商品房價格差距過大,被拆遷人難以接受;城中村改造缺少政策依據,現有的拆遷補償政策對原村民的房屋、宅基地以及集體資產的拆遷補償,缺少完善的程式和標準。
3、是資金缺乏
一方面,土地儲備部門沒有足夠的資金徵收集體土地,影響到改造工作的開展;另一方面,開發企業實力不足,村民補償要求過高,融資渠道單一,難以承擔較大面積的改造項目。
4、城鎮建設管理水平有待於進一步提高
城鎮建設管理還比較粗放,管理觀念落後,管理人才缺乏,重建設、輕管理,重地上、輕地下,重形式、輕內容等現象依然存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管理統一協調力度不夠,專項規劃之間不銜接,施工組織不合理,“建了挖、挖了建”的現象依然存在,城市“拉鏈”現象嚴重,還存在髒、亂、差現象。
5、城市綜合輻射帶動力還不夠強
一是城市公共服務設施滯後,特別是像公廁、停車場、垃圾中轉站等配套設施滯後;公共綠地分布不均,周邊多,老城區少;城市地下工程,特別是老城區地下排水設施,歷史較長,欠賬多,短時間內補課難度大。二是城市建設還徘徊於小規模的項目規劃和建設上,沒有實現組團式規劃和建設,城市功能還不盡完善。三是城市第三產業分布不合理,缺乏規模化的商業服務業,綜合服務水平較低。四是城市缺乏特色。
6、房地產市場行為不規範
一是供應結構不合理,商業用房供應量過大,保障性住房供應量小。二是住房供應結構上,高價位、大戶型住房所占比例雖有所控制,但中低價位、中小戶型普通商品住房依然不足。三是商品房投訴逐年增加,主要集中在配套設施建設與契約糾紛。
7、城鎮化的質量較低,不適應新型城鎮化發展要求
城鎮化,特別是小城鎮,片面注重追求規模擴大、空間擴張和人口的轉移,在提升城市(鎮)文化、公共服務、宜居性、城市品質上和質量,差距還比較大。
4、城鎮建設管理水平有待於進一步提高
城鎮建設管理還比較粗放,管理觀念落後,管理人才缺乏,重建設、輕管理,重地上、輕地下,重形式、輕內容等現象依然存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管理統一協調力度不夠,專項規劃之間不銜接,施工組織不合理,“建了挖、挖了建”的現象依然存在,城市“拉鏈”現象嚴重,還存在髒、亂、差現象。
5、城市綜合輻射帶動力還不夠強
一是城市公共服務設施滯後,特別是像公廁、停車場、垃圾中轉站等配套設施滯後;公共綠地分布不均,周邊多,老城區少;城市地下工程,特別是老城區地下排水設施,歷史較長,欠賬多,短時間內補課難度大。二是城市建設還徘徊於小規模的項目規劃和建設上,沒有實現組團式規劃和建設,城市功能還不盡完善。三是城市第三產業分布不合理,缺乏規模化的商業服務業,綜合服務水平較低。四是城市缺乏特色。
6、房地產市場行為不規範
一是供應結構不合理,商業用房供應量過大,保障性住房供應量小。二是住房供應結構上,高價位、大戶型住房所占比例雖有所控制,但中低價位、中小戶型普通商品住房依然不足。三是商品房投訴逐年增加,主要集中在配套設施建設與契約糾紛。
7、城鎮化的質量較低,不適應新型城鎮化發展要求
城鎮化,特別是小城鎮,片面注重追求規模擴大、空間擴張和人口的轉移,在提升城市(鎮)文化、公共服務、宜居性、城市品質上和質量,差距還比較大。
面臨的形勢
機遇和條件
一是國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明確了中部崛起的重點任務,制定了進一步扶持的政策措施。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並明確要進一步細化和落實中部地區比照實施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和西部大開發的有關政策。隨著《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和《“十二五”規劃綱要》的深入實施,項目將會增加,投資將會傾斜,政策將會優惠,這將對我市建設事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二是中原經濟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我省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定位更加明晰、地位更加重要,一大批重大項目進入國家規劃,有利於我市更多地爭取國家政策支持,培育區域競爭新優勢。
三是《中原經濟區建設綱要(試行)》、我省“十二五”規劃建議和規劃綱要都提出,必須把城鎮化帶動“三化”協調發展作為建設中原經濟區、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興的關鍵性、全局性、戰略性舉措,賦予城鎮化擴內需、調結構、轉方式和惠民生等新的內涵和任務。並安排了一大批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和改造項目,對推進城鄉建設、加快城鎮化進程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四是涉及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的政策帶來的機遇。中央站在擴投資、保增長、惠民生的戰略高度,作出了大規模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決策部署。五是全省住房城鄉建設事業發展面臨著城鎮化快速推進、城鄉建設大發展的難得機遇,全省建設系統思想高度統一,搶抓機遇意願強烈,為促進科學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
突出矛盾
一是國家巨觀經濟政策適度調整的挑戰。中央強調,將根據新形勢、新情況,適時適度對巨觀經濟政策的力度、節奏和重點做出適當調整,這對我們把握和運用中央政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央行存款準備金率上調,“銀根”“地根”適度從緊,對建築業和房地產業將產生一定影響,融資難度會進一步加大,取得土地會更加困難。國務院頒布實施的《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維護被拆遷人的權益,另一方面也會提高拆遷成本,增加拆遷難度。既要抑制高房價,滿足百姓住有所居的需求,又要保持房地產市場繁榮,政府巨觀調控的兩難選擇,導致了房地產政策的不確定性。
二是我市城鎮化整體水平還較低,城鄉統籌難度較大,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城鄉規劃的引導調控能力不足。
三是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不高,城鄉基礎設施綜合承載能力較薄弱,城鎮承載產業、吸納就業、集聚人口等功能不強。四是破解城鄉建設資金難題的壓力依然巨大。
發展規劃
一編制依據
1、《河南省住房城鄉建設“十二五”規劃綱要》;
2、《安陽市“十二五”城市建設發展規劃》;
3、《林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4、《林州市城市總體規劃》;
5、《林州市域村鎮體系規劃》。
二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重在持續,重在提升,重在統籌,重在為民”的要求,以統籌城鄉發展為指針,以大氣、秀氣、靈氣和宜居為目標,以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為載體,以科學經營為抓手,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堅持產城一體,城鄉一體,整合資源,完善功能,提升品位,提升城市綜合承載力和輻射力,全力打造民生城建,加快三省交界區域中心城市建設步伐。
十二五期間,重點通過修山引水,加快城市山水格局的構建,形成鮮明的山水文化特色。加快紅旗渠大道城市景觀軸線的建設,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在紅旗渠大道兩側、小菜園、林慮大道和黨政綜合樓附近區域,積極發展行政辦公和文化娛樂等公共服務功能,打造城市中心商務功能區。重點建設城市生態水系建設。大力發展工業,使林州市區經濟總量再上一個台階。加強控制產業集聚區污染物的排放,將產業集聚區對主城區的污染程度減小到最低。塑造城市特色,發展成為國家級園林城市,初步建立林州生態型產業集聚區的形象。
三基本原則
1、正確處理城市建設與長遠發展、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容量、新區建設與舊城改造關係。
2、堅持城市建設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相協調,本著符合資源環境和財力的實際情況,並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原則安排城市建設項目,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3、基礎設施建設應配套完善,並適當超前安排,以滿足招商引資需求,改善城市投資環境。
4、完善並提高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完善城市綜合功能,突出區域中心城市地位,增強城市的區域輻射力和凝聚力。
5、以最佳的城市空間結構為導向進行用地布局,堅持高起點、高標準原則,合理組織城市社區管理體系。
四規劃期限
2011——2015年。
五城市發展
規劃林州主城區主要向北、適度向西發展;產業集聚區主要向西發展。重點對老城區進行改造,啟動東部林東新區建設,加快陵陽新區和林州中心商務功能區建設,構建西部生態景觀區。
六主要目標
1、城鎮化水平
城鎮化水平每年提高1.5-2個百分點,到規劃期末,城市主城區面積達到20.5平方公里,人口達到20萬,產業集聚區面積達到13平方公里,人口達到10萬;城鎮總人口突破50萬,城鎮化水平達到50%。
2、城市交通
為使城市各個生活區之間、生活區和產業區、城市中心區之間建立便捷的城市交通,最終在中心城區形成主幹道、次幹道、支路相配套的交通網路。規劃期內,城區和產業集聚區新、擴、改建道路40條79.3公里。
3、供水
到規劃期末,生活飲用水水質達到國家標準,中心城區供水普及率達到100%。中心城區第三水廠供水能力為5萬噸/日,新建第四水廠從南谷洞水庫引水,供水能力5萬噸/日,城區供水率達到100%。
將升級改造市第三水廠,進行47.54公里的城區管網改造,新建第四水廠並新鋪設管網60.341公里,配置13台水質檢測儀,對城區供水水質實時進行檢測。
4、污水處理
到規劃期末中心城區污水管網覆蓋率和污水處理率達到95%,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達到60%,城市污水重複利用率達到40%。中心城區採用雨污分流制,遠期擴建陵陽污水處理廠,主城區桃園河以南規劃新建污水處理廠一座,洹河以北規劃新建污水處理廠一座。對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進行升級改造,並建設中水回用工程,在2014年完成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鋪設污水配套管網22公里。
5、環衛設施
至規劃期末林州市生活垃圾平均生產量為1500噸/日。對垃圾處理廠滲濾液處理進行升級改造。規劃期內,每年新建地坑式垃圾池35座、垃圾中轉站12座、城市公廁16個。
6、供氣
至規劃期末,林州市最高燃氣日用量為112萬立方米。主要建設供氣主管線,重點建設通往任村、東崗、橫水、採桑、東姚等鄉鎮、村莊支線管道以及調壓站、加氣站等配套設施,城區供氣覆蓋率達到90%。
7、供熱
到規劃期末,林州市域範圍內供熱能力達到2×300MW。建設中心城區主管網、分支管網、換熱站和老管網改造,採暖面積達到400萬平米以上,城區集中供熱率達到50%。
8、園林綠地
規劃期內,新建人民廣場、洹河濱河綠地公園、水磨山綠地公園,對鐵牛溝河道進行綜合整治,新增公園綠地面積(含水面)268公頃;新建十二支渠綠帶、馬肩河綠帶(包括水面面積),增加綠化面積40公頃;新建城市防護帶狀綠地97公頃。新建街頭綠地35公頃,達到500米見綠,1000米見園的效果。到規劃期末,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0%,綠地率達到32%,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9平方米,達到國家級園林城市標準,形成城市水面35公頃。
9、住房保障
規劃期間,新建住宅面積300萬平米,新建各類保障性住房4000套,完成投資6.4億元。其中:新建廉租住房2400套,經濟適用住房800套;限價房800套,城市人均住房面積達到35平米。
10、建築節能
規劃期末,全市新建公共建築節能達到50%,民用建築達到65%,節能住宅面積不低於總住宅面積的30%,在全市全面禁止實心粘土磚,新型牆材套用率達到100%,散裝水泥套用率達到46%,施工現場基本實現“禁現”。
11、新農村建設
到“十二五”末,小城鎮自來水普及率95%,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7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積達到25平方米,生活垃圾無害化率達到90%以上,污水處理率達到80%以上,至少建設新型農村社區50個。
城鎮化水平每年提高1.5-2個百分點,到規劃期末,城市主城區面積達到20.5平方公里,人口達到20萬,產業集聚區面積達到13平方公里,人口達到10萬;城鎮總人口突破50萬,城鎮化水平達到50%。
2、城市交通
為使城市各個生活區之間、生活區和產業區、城市中心區之間建立便捷的城市交通,最終在中心城區形成主幹道、次幹道、支路相配套的交通網路。規劃期內,城區和產業集聚區新、擴、改建道路40條79.3公里。
3、供水
到規劃期末,生活飲用水水質達到國家標準,中心城區供水普及率達到100%。中心城區第三水廠供水能力為5萬噸/日,新建第四水廠從南谷洞水庫引水,供水能力5萬噸/日,城區供水率達到100%。
將升級改造市第三水廠,進行47.54公里的城區管網改造,新建第四水廠並新鋪設管網60.341公里,配置13台水質檢測儀,對城區供水水質實時進行檢測。
4、污水處理
到規劃期末中心城區污水管網覆蓋率和污水處理率達到95%,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達到60%,城市污水重複利用率達到40%。中心城區採用雨污分流制,遠期擴建陵陽污水處理廠,主城區桃園河以南規劃新建污水處理廠一座,洹河以北規劃新建污水處理廠一座。對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進行升級改造,並建設中水回用工程,在2014年完成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鋪設污水配套管網22公里。
5、環衛設施
至規劃期末林州市生活垃圾平均生產量為1500噸/日。對垃圾處理廠滲濾液處理進行升級改造。規劃期內,每年新建地坑式垃圾池35座、垃圾中轉站12座、城市公廁16個。
6、供氣
至規劃期末,林州市最高燃氣日用量為112萬立方米。主要建設供氣主管線,重點建設通往任村、東崗、橫水、採桑、東姚等鄉鎮、村莊支線管道以及調壓站、加氣站等配套設施,城區供氣覆蓋率達到90%。
7、供熱
到規劃期末,林州市域範圍內供熱能力達到2×300MW。建設中心城區主管網、分支管網、換熱站和老管網改造,採暖面積達到400萬平米以上,城區集中供熱率達到50%。
8、園林綠地
規劃期內,新建人民廣場、洹河濱河綠地公園、水磨山綠地公園,對鐵牛溝河道進行綜合整治,新增公園綠地面積(含水面)268公頃;新建十二支渠綠帶、馬肩河綠帶(包括水面面積),增加綠化面積40公頃;新建城市防護帶狀綠地97公頃。新建街頭綠地35公頃,達到500米見綠,1000米見園的效果。到規劃期末,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0%,綠地率達到32%,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9平方米,達到國家級園林城市標準,形成城市水面35公頃。
9、住房保障
規劃期間,新建住宅面積300萬平米,新建各類保障性住房4000套,完成投資6.4億元。其中:新建廉租住房2400套,經濟適用住房800套;限價房800套,城市人均住房面積達到35平米。
10、建築節能
規劃期末,全市新建公共建築節能達到50%,民用建築達到65%,節能住宅面積不低於總住宅面積的30%,在全市全面禁止實心粘土磚,新型牆材套用率達到100%,散裝水泥套用率達到46%,施工現場基本實現“禁現”。
11、新農村建設
到“十二五”末,小城鎮自來水普及率95%,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7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積達到25平方米,生活垃圾無害化率達到90%以上,污水處理率達到80%以上,至少建設新型農村社區50個。
七主要措施
1、完善城鎮規劃體系,統籌城鄉協調發展
(1)完善城鄉規劃體系。加快城鄉規劃一體化步伐,推進城鄉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一體化,合理安排城鎮建設、農田保護、產業聚集、新型農村社區、村落分布、生態涵養等空間布局,在全市形成以市域城鎮體系規劃為龍頭、城鎮總體規劃和縣(市)域村鎮體系規劃為骨幹、專項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為支撐的城鄉規劃體系,為加快城鎮化進程和構建現代城鎮體系提供較為完善的規劃依據。
(2)構建城市大格局。立足區域中心城市,以城市通道為基本骨架,以一乾渠和產業為依託,以重點地段為節點,統籌姚村、陵陽、橫水、城郊四個鄉鎮,構建東到翟陽線、西至紅旗渠一乾渠、北至安姚路、南到天平大道的城市框架大格局。在主城區東部規劃建設林東新區,東北部規劃建設產業集聚區,西部規劃建設風景旅遊區,並在主城區北部、產業集聚區西南規劃中心商務功能區,為打造產業基地、旅遊勝地,建設宜居家園,為從地方到區域、從製造到創造、從山城到名城、從就業到宜居的跨越奠定基礎。
(3)最佳化城鎮空間布局。認真落實市域城鎮體系規劃,採用“點軸式”空間發展模式,突出重點、據點開發、軸線擴展、環式組合、有序集中、整合發展,最佳化城鎮布局,重組空間結構,打造“一核四心三軸”的城鎮空間布局。“一核”主要包括主城區、陵陽鎮、姚村鎮、橫水鎮、城郊鄉區組成的聯繫密切、相互滲透、分工協作、彼此互動的中心城區。四心”是河順鎮、合澗鎮、東姚鎮和臨淇鎮四個中心鎮,分別為市域東北部、中西部、中東部和南部的中心。“三軸”為依託S301、安林高速公路展開的東西向村鎮發展橫軸及依託林鄧公路、S228的南北向村鎮發展縱軸和依託S226的村鎮發展縱軸。
2、堅持基礎設施先行,完善城市功能
(1)加快產城道路設施建設,完善產城交通框架。根據城市總體規劃和城市基礎設施現狀,進一步拉大城市框架,完善路網體系,打通斷頭路、丁字路,形成科學合理的交通網路。以“一軸兩改”為重點,以道路建設為突破,“十二五”期間,投資13.5億元,新、擴、改建城市道路(含產業區)40條(段),總長約79.3公里,加快城區及陵陽新區道路設施建設,完善產城基礎設施,夯實產城一體化基礎。
(2)大力增綠擴量,創建國家級園林城市。堅持“以人為本、生態優先、節約型綠化”的理念,依據林州市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十二五”期間,結合城市新區建設、老城改造,以加快公園綠地、小遊園、居住區綠化、城市道路綠地建設為突破口,推進各類城市綠地建設,完善城市綠地系統,最佳化城市綠化結構,營造城在林中、人在綠中的城市環境,綠化指標達到國家級園林城市標準,成功創建成為國家級園林城市。
(3)加快公用設施建設,完善城市功能。立足完善城市功能,增強城市宜居性,重點對城市供氣、供熱和污水處理等公用設施進行配套,不斷完善城市功能。一是加快推進城市集中供熱設施建設。根據我市城市集中供熱“可研報告”與大唐林州2×300MW熱電聯產機組配套,供熱總體規劃是:建設“兩網五線”。“兩網”即:一是產業集聚區蒸汽管網9公里;二是供熱主管網和分支管網約117公里;“五線”即市區、產業集聚區、陵陽、姚村、橫水五條供熱管線。在滿足城區集中供暖外,還可使中心市區周邊的陵陽、姚村、橫水部分地區能夠享受集中供熱。按照“總體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到規劃期末,完成主城區供熱管網30公里,採暖面積達到400萬平米以上,城區集中供熱率達到50%以上;二是加快推進城市供氣設施建設。繼續完善榆濟線林州支線及其它配套管網建設,滿足市區及沿途鄉鎮、部分村莊、企業用氣,供氣覆蓋率達90%。
(3)加快推進城市污水設施建設。投資8000萬元,新建污水處理一期升級改造和中水回用工程以及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達到日處理污水4萬噸的目標,污水處理率達95%。
(4)構建城市水系,營造城市靈氣。充分利用“三山四水繞林州”的自然優勢,通過引、改、蓄,重點對十二支渠進行全面改造。利用洹河水設壩聚水,在工業集聚區形成一個水面景觀,一方面用於工業企業生產用水,另一方面形成一個水系循環,改善環境。對鐵牛溝河道和穿城而過的官嶺溝河進行綜合整治,規劃期末,形成28公頃的城市水面。
4、建設中心商務功能區,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
針對城市第三產業分布不合理,缺乏規模化的商業服務業現狀,按照《河南省關於促進中心商務功能區和特色商業區發展的指導意見》,在市區與產業集聚區銜接處,主要包括小菜園片區、太行路以西魯班大道兩側、陵陽新區入口、汽車北站及濕地公園南部、東環路西、紅旗渠大道東段的區域,規劃建設的林州市中心商務功能區,全力打造林州的“CBD”,培育城區經濟新的增長點,增強產業支撐,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
5、加快老城區改造步伐,改善老城區面貌
把舊城區和城中村改造與調整城市產業結構、最佳化城市用地功能結合起來,綜合利用各方面的資源優勢,從改善居住條件和環境出發,通過招商引資,有重點、有步驟地推進城市舊城區和城中村改造。按照“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推進城中村改造。“十二五”期間,要進一步探索“兩改造”新機制,以道路建設為突破口,以招商為手段,重點做好李莊村、其林台村、龍頭山村、曲山村、西街村、大菜園村、水車園村、馬肩村、北關村、東關村、小菜園村、西營村等12個村改造,新增改造面積60萬平方米。
6、強化房地產市場調控,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
(1)強化房地產市場調控。一是繼續完善房地產調控措施。根據國家出台的土地、金融、財稅政策,認真貫徹落實調控房地產市場供求的各項措施,研究制訂符合我市實際情況的調控辦法,及時出台有關調控政策,通過採取經濟和法律等多種手段,有針對性地從供求兩方面進行雙向調控,保持房地產市場價格穩定。二是增強對房地產市場運行情況的動態監測。加強對同地段、同品質房屋銷售價格和租賃價格變動情況的分析,準確把握房地產市場走勢,及時發現市場運行中的新情況、新問題,提高調控措施的預見性、針對性和有效性。三是增加有效供給。在城市總體規劃和建設規劃中,合理確定各類房地產用地的布局和比例,優先落實保障性住房用地,大力發展普通商品房,配套發展商業房地產、寫字樓,鼓勵開發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十二五”期末,實現人均住房面積35平方米的目標。
(2)積極穩妥發展房地產業。一是合理引導住房需求。加大宣傳力度,適時披露土地供應、住房供求及價格漲落等相關信息,正確引導居民合理消費和心理預期,保障合理住房需求,控制不合理需求,抑制投資性與投機性購房需求,嚴肅查處違規銷售、惡意哄抬住房價格等非法行為,有效遏制投機炒作。二是鼓勵房地產企業最佳化重組,適度提高產業集中度,重點扶持一批有實力、信譽好、負責任、積極回響國家政策導向的房地產開發企業,鼓勵其做大做強,提升企業整體抗風險能力和經營規範程度。三是規範房地產市場秩序。嚴格房地產開發企業、中介機構、物業管理企業資質及房地產估價師、房地產經紀人、物業管理經理人執(職)業資格的核准及日常監管工作,加大整頓規範市場秩序的工作力度,依法查處違法違規行為。建立失信懲戒制度,將房地產企業的不良行為記入企業信用檔案,與資質資格升級掛鈎。
(3)強化建築市場監管。一是抓市場規範,強化建築工程施工許可證管理,嚴厲查處違反工程建設程式等違法行為,杜絕無證建設。二是創新工作方法,強化建設執法,查處弄虛作假等建設行為,杜絕少批多建現象。三是多管齊下,強化工程質量監管,使工程質量管理體系更加健全,工程質量責任得到進一步強化落實,工程質量整體水平和人民民眾滿意度明顯提高。實現新開工工程監督覆蓋率100%;受監工程質量達到國家標準要求,主體結構合格率100%,竣工驗收工程合格率100%,工程質量備案率100%;新開工工程節能標準執行率100%。四是採取新措施,強化工程安全生產監管,查處違反安全生產程式等建設行為,杜絕重大安全事故。五是加強招投標管理,繼續完善建設工程招投標制度,規範工程招投標交易行為,以規範有序、公開、公平、公正和擇優的建築市場秩序,確保城鄉建設健康有序發展。
(4)健全住房保障體系。一是構建住房保障供應體系。初步建立以廉租房、經濟適用房為主體的住房保障供應體系,綜合運用各種住房保障手段,實行保障住房的動態管理,建立和完善保障性住房的進入和退出機制。二是建立多層次的房地產產品供應體系。調整住房用地供應結構,增加普通商品房、經濟適用房及廉租住房的用地供應;控制非住宅和高檔商品住房用地;禁止別墅建設項目供地;優先滿足消費性住宅建設用地需求,嚴格限制投資與投機性住宅建設用地需求。三是加強房地產市場用地管理。加大對房地產開發用地的管理力度,在合理用地、節約用地的前提下,保障住宅建設用地。適度控制房地產開發用地數量,加強對已批房地產開發用地使用的管理,盤活城市存量土地。調整現階段住宅規劃布局存在的問題,建立土地強制收購儲備機制,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確保供求平衡。
(5)加強建築節能管理。成立建設領域節能減排領導小組,完善和執行建築節能管理制度,出台有效的節能激勵政策和建築能耗評估體系。通過技術創新,嚴把開發、設計、施工、產品生產、管理和服務等環節,大力推行太陽能利用技術、地源熱泵技術等可再生能源的套用,大幅度降低住宅建築能耗。
7、加強城市綜合管理
創新城市管理體制,整合城市管理資源,構建“市街聯動、以街為主、條塊結合、齊抓共管”的大城管工作格局。建立數位化城市管理系統,完善格線化管理模式,提高城市管理效能。強化城市管理執法職能,提升依法管理城市水平。加大違法建設控管力度,持續開展市容環衛管理水平,努力實現城市整潔有序。加強城市交通管理,改善交通秩序和通行管理,構建智慧型化、開放式交通管理系統,不斷提升城市交通管理水平。
8、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步伐
按照科學規劃、循序建設、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完善功能、合理布局的要求,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資源最佳化,建管並重,積極貫徹“小城鎮、大戰略”方針,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鎮功能,進一步加大新農村建設力度,增強小城鎮對非農產業和人口的吸納能力以及對周邊農村的輻射帶動能力,努力實現資源節約、生態良好、經濟高效、社會和諧的城鎮化發展目標,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
(1)加快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小城鎮道路、供水、排水、環衛、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建設宜居城鎮。重點加快河順、東姚、合澗、臨淇四個中心鎮和鄉鎮主導產業園區水、電、氣、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小城鎮承載力,吸引人口向小城鎮集中。
(2)著力抓好中心村建設。本著節約用地、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按照《林州市市域村鎮體系規劃》空間布局及四個集中的要求,以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為抓手,把農村住房建設和危房改造與全面改善農村基礎設施相結合,與舊村改造、整村遷建、遷村並點建設新型農村社區相結合,與產業發展相結合,積極穩妥推進新農村建設。優先推進城中村、城郊村、城市新區、產業集聚區內的村莊和城鄉結合部的村莊改造,促進農民轉市民。逐步搬遷深山區、偏遠地區、採礦塌陷區等不宜居住的村莊。對其他村莊,以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為主。重點採取村莊整治、試點先行、遷村並點等措施,引導農民向中心村集中,擴大中心村規模,加大中心村建設力度。“十二五”期間,重點要抓好76箇中心村基礎設施建設,使之成為新農村建設的樣板。
(3)做好農村危(住)房改造。積極爭取扶持資金,加大對農村住房建設和危房改造試點支持力度,逐步解決經濟最貧困、住房最危險的困難民眾住房問題。積極探索推進農村住房建設的政策體制和機制創新,在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和節約用地制度的基礎上,對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整治復耕出的土地,優先安排本行政村新村建設和基礎設施、公益事業、產業發展等,節約的指標轉讓收益主要用於被整治土地所在村莊建設、拆除農民房屋重建、農村危房改造及騰退宅基地補償等,確保農民的合法權益。
(4)大力開展村鎮環境綜合整治。大力開展村鎮環境綜合整治,著力建設一批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生態文明、環境優美的宜居城鎮和鄉村。深入推進“鄉村清潔工程”,以“一池三清五改”為突破口,進一步整治村容村貌。五年內,推進全市100個村開展新農村建設試點,村莊硬化道路率達到80%,新建80個村級垃圾填埋場,營造清潔水源、清潔家園、清潔田園。
9、加大城市經營力度
(1)深化城建投融資體制改革。“十二五”期間,要進一步做好經營城市這篇文章,繼續走市場運作,經營城市的路子,廣開籌融資渠道。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籌措機制,組建城建投資公司,提高融資能力。鼓勵符合條件的投融資平台採取發行債券、上市融資、信託計畫等形式籌集建設資金。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以及國際金融組織、外國政府貸款,採用BOT、TOT等多種方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公益性基礎設施和商業性基礎設施開發相結合的長效機制。按照“先期出資、收益分享、依法辦理”的原則,探索開發商投資土地一級市場、先期參與城鎮土地開發等籌措城鎮基礎設施建設資金。
(2)積極開展招商引資活動。加強與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合作,對城中村改造、重大基礎設施項目進行前期運作、精心設計,整合包裝,適時向社會金融機構推薦,促進金融機構擴大城建信貸規模。通過組織召開重大建設項目招商會,利用請進來和走出去的方式,鼓勵和吸引社會資本採取各種投融資模式,參與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和城中村改造,提高招商引資實效,增強城鄉發展活力。
“十二五”期間,全市建設系統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用領導方式轉變加快發展方式轉變,樹立大局觀,增強緊迫感,強化責任心,提升執行力,以更加振奮的精神、更加開闊的視野、更加務實的作風,把握新機遇,迎接新挑戰,創造新業績,確保經過五年的努力,全面推進三省交界區域中心城市建設,實現城鄉面貌換新顏,譜寫城建新篇章。
(4)構建城市水系,營造城市靈氣。充分利用“三山四水繞林州”的自然優勢,通過引、改、蓄,重點對十二支渠進行全面改造。利用洹河水設壩聚水,在工業集聚區形成一個水面景觀,一方面用於工業企業生產用水,另一方面形成一個水系循環,改善環境。對鐵牛溝河道和穿城而過的官嶺溝河進行綜合整治,規劃期末,形成28公頃的城市水面。
4、建設中心商務功能區,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
針對城市第三產業分布不合理,缺乏規模化的商業服務業現狀,按照《河南省關於促進中心商務功能區和特色商業區發展的指導意見》,在市區與產業集聚區銜接處,主要包括小菜園片區、太行路以西魯班大道兩側、陵陽新區入口、汽車北站及濕地公園南部、東環路西、紅旗渠大道東段的區域,規劃建設的林州市中心商務功能區,全力打造林州的“CBD”,培育城區經濟新的增長點,增強產業支撐,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
5、加快老城區改造步伐,改善老城區面貌
把舊城區和城中村改造與調整城市產業結構、最佳化城市用地功能結合起來,綜合利用各方面的資源優勢,從改善居住條件和環境出發,通過招商引資,有重點、有步驟地推進城市舊城區和城中村改造。按照“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推進城中村改造。“十二五”期間,要進一步探索“兩改造”新機制,以道路建設為突破口,以招商為手段,重點做好李莊村、其林台村、龍頭山村、曲山村、西街村、大菜園村、水車園村、馬肩村、北關村、東關村、小菜園村、西營村等12個村改造,新增改造面積60萬平方米。
6、強化房地產市場調控,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
(1)強化房地產市場調控。一是繼續完善房地產調控措施。根據國家出台的土地、金融、財稅政策,認真貫徹落實調控房地產市場供求的各項措施,研究制訂符合我市實際情況的調控辦法,及時出台有關調控政策,通過採取經濟和法律等多種手段,有針對性地從供求兩方面進行雙向調控,保持房地產市場價格穩定。二是增強對房地產市場運行情況的動態監測。加強對同地段、同品質房屋銷售價格和租賃價格變動情況的分析,準確把握房地產市場走勢,及時發現市場運行中的新情況、新問題,提高調控措施的預見性、針對性和有效性。三是增加有效供給。在城市總體規劃和建設規劃中,合理確定各類房地產用地的布局和比例,優先落實保障性住房用地,大力發展普通商品房,配套發展商業房地產、寫字樓,鼓勵開發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十二五”期末,實現人均住房面積35平方米的目標。
(2)積極穩妥發展房地產業。一是合理引導住房需求。加大宣傳力度,適時披露土地供應、住房供求及價格漲落等相關信息,正確引導居民合理消費和心理預期,保障合理住房需求,控制不合理需求,抑制投資性與投機性購房需求,嚴肅查處違規銷售、惡意哄抬住房價格等非法行為,有效遏制投機炒作。二是鼓勵房地產企業最佳化重組,適度提高產業集中度,重點扶持一批有實力、信譽好、負責任、積極回響國家政策導向的房地產開發企業,鼓勵其做大做強,提升企業整體抗風險能力和經營規範程度。三是規範房地產市場秩序。嚴格房地產開發企業、中介機構、物業管理企業資質及房地產估價師、房地產經紀人、物業管理經理人執(職)業資格的核准及日常監管工作,加大整頓規範市場秩序的工作力度,依法查處違法違規行為。建立失信懲戒制度,將房地產企業的不良行為記入企業信用檔案,與資質資格升級掛鈎。
(3)強化建築市場監管。一是抓市場規範,強化建築工程施工許可證管理,嚴厲查處違反工程建設程式等違法行為,杜絕無證建設。二是創新工作方法,強化建設執法,查處弄虛作假等建設行為,杜絕少批多建現象。三是多管齊下,強化工程質量監管,使工程質量管理體系更加健全,工程質量責任得到進一步強化落實,工程質量整體水平和人民民眾滿意度明顯提高。實現新開工工程監督覆蓋率100%;受監工程質量達到國家標準要求,主體結構合格率100%,竣工驗收工程合格率100%,工程質量備案率100%;新開工工程節能標準執行率100%。四是採取新措施,強化工程安全生產監管,查處違反安全生產程式等建設行為,杜絕重大安全事故。五是加強招投標管理,繼續完善建設工程招投標制度,規範工程招投標交易行為,以規範有序、公開、公平、公正和擇優的建築市場秩序,確保城鄉建設健康有序發展。
(4)健全住房保障體系。一是構建住房保障供應體系。初步建立以廉租房、經濟適用房為主體的住房保障供應體系,綜合運用各種住房保障手段,實行保障住房的動態管理,建立和完善保障性住房的進入和退出機制。二是建立多層次的房地產產品供應體系。調整住房用地供應結構,增加普通商品房、經濟適用房及廉租住房的用地供應;控制非住宅和高檔商品住房用地;禁止別墅建設項目供地;優先滿足消費性住宅建設用地需求,嚴格限制投資與投機性住宅建設用地需求。三是加強房地產市場用地管理。加大對房地產開發用地的管理力度,在合理用地、節約用地的前提下,保障住宅建設用地。適度控制房地產開發用地數量,加強對已批房地產開發用地使用的管理,盤活城市存量土地。調整現階段住宅規劃布局存在的問題,建立土地強制收購儲備機制,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確保供求平衡。
(5)加強建築節能管理。成立建設領域節能減排領導小組,完善和執行建築節能管理制度,出台有效的節能激勵政策和建築能耗評估體系。通過技術創新,嚴把開發、設計、施工、產品生產、管理和服務等環節,大力推行太陽能利用技術、地源熱泵技術等可再生能源的套用,大幅度降低住宅建築能耗。
7、加強城市綜合管理
創新城市管理體制,整合城市管理資源,構建“市街聯動、以街為主、條塊結合、齊抓共管”的大城管工作格局。建立數位化城市管理系統,完善格線化管理模式,提高城市管理效能。強化城市管理執法職能,提升依法管理城市水平。加大違法建設控管力度,持續開展市容環衛管理水平,努力實現城市整潔有序。加強城市交通管理,改善交通秩序和通行管理,構建智慧型化、開放式交通管理系統,不斷提升城市交通管理水平。
8、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步伐
按照科學規劃、循序建設、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完善功能、合理布局的要求,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資源最佳化,建管並重,積極貫徹“小城鎮、大戰略”方針,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鎮功能,進一步加大新農村建設力度,增強小城鎮對非農產業和人口的吸納能力以及對周邊農村的輻射帶動能力,努力實現資源節約、生態良好、經濟高效、社會和諧的城鎮化發展目標,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
(1)加快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小城鎮道路、供水、排水、環衛、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建設宜居城鎮。重點加快河順、東姚、合澗、臨淇四個中心鎮和鄉鎮主導產業園區水、電、氣、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小城鎮承載力,吸引人口向小城鎮集中。
(2)著力抓好中心村建設。本著節約用地、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按照《林州市市域村鎮體系規劃》空間布局及四個集中的要求,以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為抓手,把農村住房建設和危房改造與全面改善農村基礎設施相結合,與舊村改造、整村遷建、遷村並點建設新型農村社區相結合,與產業發展相結合,積極穩妥推進新農村建設。優先推進城中村、城郊村、城市新區、產業集聚區內的村莊和城鄉結合部的村莊改造,促進農民轉市民。逐步搬遷深山區、偏遠地區、採礦塌陷區等不宜居住的村莊。對其他村莊,以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為主。重點採取村莊整治、試點先行、遷村並點等措施,引導農民向中心村集中,擴大中心村規模,加大中心村建設力度。“十二五”期間,重點要抓好76箇中心村基礎設施建設,使之成為新農村建設的樣板。
(3)做好農村危(住)房改造。積極爭取扶持資金,加大對農村住房建設和危房改造試點支持力度,逐步解決經濟最貧困、住房最危險的困難民眾住房問題。積極探索推進農村住房建設的政策體制和機制創新,在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和節約用地制度的基礎上,對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整治復耕出的土地,優先安排本行政村新村建設和基礎設施、公益事業、產業發展等,節約的指標轉讓收益主要用於被整治土地所在村莊建設、拆除農民房屋重建、農村危房改造及騰退宅基地補償等,確保農民的合法權益。
(4)大力開展村鎮環境綜合整治。大力開展村鎮環境綜合整治,著力建設一批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生態文明、環境優美的宜居城鎮和鄉村。深入推進“鄉村清潔工程”,以“一池三清五改”為突破口,進一步整治村容村貌。五年內,推進全市100個村開展新農村建設試點,村莊硬化道路率達到80%,新建80個村級垃圾填埋場,營造清潔水源、清潔家園、清潔田園。
9、加大城市經營力度
(1)深化城建投融資體制改革。“十二五”期間,要進一步做好經營城市這篇文章,繼續走市場運作,經營城市的路子,廣開籌融資渠道。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籌措機制,組建城建投資公司,提高融資能力。鼓勵符合條件的投融資平台採取發行債券、上市融資、信託計畫等形式籌集建設資金。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以及國際金融組織、外國政府貸款,採用BOT、TOT等多種方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公益性基礎設施和商業性基礎設施開發相結合的長效機制。按照“先期出資、收益分享、依法辦理”的原則,探索開發商投資土地一級市場、先期參與城鎮土地開發等籌措城鎮基礎設施建設資金。
(2)積極開展招商引資活動。加強與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合作,對城中村改造、重大基礎設施項目進行前期運作、精心設計,整合包裝,適時向社會金融機構推薦,促進金融機構擴大城建信貸規模。通過組織召開重大建設項目招商會,利用請進來和走出去的方式,鼓勵和吸引社會資本採取各種投融資模式,參與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和城中村改造,提高招商引資實效,增強城鄉發展活力。
“十二五”期間,全市建設系統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用領導方式轉變加快發展方式轉變,樹立大局觀,增強緊迫感,強化責任心,提升執行力,以更加振奮的精神、更加開闊的視野、更加務實的作風,把握新機遇,迎接新挑戰,創造新業績,確保經過五年的努力,全面推進三省交界區域中心城市建設,實現城鄉面貌換新顏,譜寫城建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