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蓋岩石下放礦

覆蓋岩石下放礦

覆蓋岩石下放礦又名崩落岩石覆蓋下放礦,特點是只有廢石降落漏斗曲面(它與水平面的交角多大於700)以內的礦石才能放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覆蓋岩石下放礦
  • 簡稱:覆岩下放礦
  • 放礦效果:放礦口尺寸
  • 放礦類型:平面放礦
簡介,概述,主要規律,平面放礦,放礦效果,放礦方式,均衡放礦,斜面放礦,立面放礦,相關資料,放礦計畫,放礦控制與調整,

簡介

概述

崩落岩石覆蓋下放礦(筒稱覆岩下放礦)與空場下放礦完全不同,空場下放礦結束時,放礦中兩側自然安息角(一般為35度—45度)以上礦石能全部放出;而覆蓋岩下放礦幾乎只有廢石降落漏斗曲面(它與水平面的交角多大於700)以內的礦石才能放出,覆蓋岩下放礦殘留礦石量遠遠大於空場下放礦。
覆蓋岩石下放礦,在放礦過程中,隨著崩落礦石的放出,鬆散的覆蓋岩石也隨之向下移動,兩者直接接觸,使廢石不斷滲入礦石中。若采場設計和放礦管理不符合礦岩的移動規律,則不僅殘留礦石量大,而且放礦貧化率也很大,有時達20%以上。

主要規律

1、放礦時漏斗口上部礦石的運動只限定在一定範圍內,這個範圍內為流動帶或鬆動帶
2、鬆動帶下部的形狀是端頭與放礦口相切的旋轉拋物面體;從原礦岩接觸面至放礦口平面之間,降落廢石體的形態是漏斗狀,稱之為廢石降落漏斗。
截止放礦時的廢石降落漏斗叫做極限廢石降落漏斗,它的底部礦岩接觸斜面與水平面的夾角,稱為放出角。在放礦口周邊小於放出角的礦石在該放礦口放不出來。相鄰幾個放礦口放礦完畢後,在放礦口之間均留下一部份脊狀的崩落礦石,這部份放不出的崩落礦石稱為礦石脊部損失。
3、從平面看,鬆動帶內礦石顆粒的運動速度均勻,越靠近放礦口中軸線部位的顆粒,下降速度越快,從垂直方向看顆粒越靠近放礦口,其速度增加越快,在鬆動帶最高部位的顆粒,則幾乎以相等的速度同步下降。
4、放礦口所放出的礦岩,原來在崩落區內所占有的空間幾何形態稱為放出橢球體;
5、為了降低放礦時的礦石損失貧化,要求礦石流動性好,亦即要求放出橢球體短軸的發育相對儘可能大些,影響放出體短軸發育的因素很多,一般來說影響礦石流動性的因素也就是影響放出體短軸發育的因素。
截止放礦時,累計放出的礦石與廢石量所對應的放出橢球體高度已超過崩落礦石層高,這個放出橢球體所圈入的廢石量,就是使放出礦量貧化所混入的總廢石量。

平面放礦

步驟和放礦順序簡述如下:
1、為使崩落礦石鬆散,自放礦溜井起,由近而遠的進行鬆動出礦,同時清理出礦巷道(電耙道),放出各漏斗負擔礦量的15-18%;
2、為了造成水平的礦岩界面,正對礦岩界面高鋒部份的漏斗先放,削平高鋒(削平高鋒放礦);
3、為使礦岩界面水平下降,從各漏斗進行輪流的均勻放礦;
4、均勻放礦到正常出現貧化為止,此後各漏斗可按立面放礦(依次全量)方式進行放出,各漏斗放到截止品位為止,封閉漏斗。
5、放礦計畫圖表的繪製方法:
首先確定每一輪放礦後礦岩界面下降高度,一般可取3-4米,放礦初期由於鄰接漏斗的相互影響較大,可使一次下降高度大些(達4-5米),此時仍保持礦岩界面平緩下降,隨礦岩界面下移,鄰接漏斗相互影響減弱,每個漏斗放出高度宜減少(如2米),以便容易控制和調整。其次按每個漏斗放出順序與放出量(下降高度)繪製剖面圖,並列出放礦計畫表。

放礦效果

1、鬆散礦石的物理力學性質;當礦石乾燥、鬆散、塊度不大而均勻、無粉礦時,礦石流動性很好,放礦損失與貧化最小,若塊度組成中粉礦很多,壓實度大,有粘性或濕度大,則礦石流動性差,乃至可以認為不能採用這種方法。當礦石流動性差時,放出橢球體短軸增長很慢,長軸增長很快,橢球體會形成瘦長的“管筒”狀,放礦時上部廢石通過“管筒”很快穿過礦石層進入放礦口,此時若繼續放礦,則只能放出上部廢石,而“管筒”周圍礦石則放不出來,造成大量礦石損失,礦石的塊度很大,崩落圍岩細碎,其粒直徑小於崩落礦石之間隙1/3---1/2時,圍岩也會很快穿過礦石層的縫隙而進入放礦口,加大貧化損失,礦岩崩落採礦法對落礦塊度的要求比其它類採礦法都為嚴格。
2、放礦口尺寸;隨著放礦口寬度的加大,雖然鬆動帶邊部的曲率半經不改變,但鬆動帶的半經隨放口寬度加大。
3、崩落礦石層高度及放礦口間距;崩落礦石層高度大,放礦口間距小,極限高度低,對減少放礦損失貧化有利。當放礦口間距一定時,純礦石放出橢球體的體積隨崩落礦石層的高度而變化,放出純礦石量百分比也相應加大;
4、放礦制度與放礦管理;它們對放礦的損失貧化率指標影響很大。礦塊落礦以後放礦之前,需要按照確定的放礦制度進行放礦計算,預計放礦損失貧化指標,制定放礦圖表,放礦工作應按放礦圖表進行。

放礦方式

根據放礦過程中礦岩接觸面的空間狀態和採礦要求,可將放礦方式大致分為三種基本方式:

均衡放礦

放礦過程中使礦岩接觸面保持近似水平面下降,若是原礦石堆體的礦岩界面不成水平面時,個別處存在高鋒,此時應當採用“削高鋒”放礦,等成水平面後再均勻放礦,保持水平面下降。
底柱崩落法採用以礦塊為開採單元放礦時,降低礦石損失基本要求之一是減少礦岩接觸面積,平面放礦最符合這個要求。因此儘可能的按這種要求選擇放礦方式和實施放礦管理

斜面放礦

使礦岩界面保持450至500,隨回採工作面向前推進。該种放礦基本特徵是,將平面放礦時側面與頂面兩個礦岩接觸面變為一個傾斜界面,採用連續回採的崩落方案時,這种放礦方式最為合適

立面放礦

即所謂的“依次全量放礦”。各漏斗依次進行放礦,每個漏孔一直放到截止品位為止,再自下一孔放礦。可以看出,每個漏孔放出之後,形成角度很大的礦岩接觸面,並以這種方式依次向前推進。這种放礦方式在放礦過程中除靠邊壁一列漏孔外,其餘各漏孔都是至少在兩個礦岩接觸麵條件下放出的,同其它放礦方式比較,這种放礦方式的接觸面積最大,因此它的礦石損失貧化也較大。
這种放礦方式只能在礦石層高度不大(一般小於151米)的情況下使用,或者用於平面放礦的後期。

相關資料

放礦計畫

當放礦方式選定之後,就要編制放礦計畫。編制放礦計畫的基本原則是:在相鄰漏孔存在相互影響的範圍內,力求礦岩界面均勻下降,減少礦岩接觸面積,從而降低礦石損失貧化。編制放礦計畫時,首先計算各個漏斗負擔的礦石量;其次確定順序,最後編制放礦圖表。
1、計算各個漏斗負擔的礦石量。
在剖面上劃出每個漏斗負擔範圍,據此計算漏斗上面的礦石柱體積和礦石量。
2、確定放礦順序:
確定放礦順序的基本原則也是力求減少礦岩接觸面積。
為減少礦岩接觸面積,從直走向剖面上講,力求縮短礦岩接觸線長度。為此可使礦岩接觸線傾向下盤側,而不可相反,因為傾向上盤時將增大礦岩接觸面積,所以在一般情況下,要多從盤側漏斗放出礦石,即使超過所負擔的數量比例,也不會產生較大的影響。

放礦控制與調整

在采場放礦過程中力求按計畫實施控制放礦,控制放礦就是按計畫控制各漏斗放出礦石數量與質量(品位)、編制出合理的放礦計畫並不難,而為實施放礦計畫進行控制放礦是很不容易的,在實際中經常出現的問題有:
1、出礦工作面取樣不嚴格,有隨意性,樣品代表性差;
2、按漏斗計量不準確,電耙出礦尤甚;
3、化驗品位速度慢、未及時封閉漏斗,超放低品位礦石增大貧化;
4、人為的不按計畫要求出礦,例如:放近處漏斗不放遠處漏斗,放通順的不放易堵塞的等;
5、放礦通順的漏斗常因阻截不住而超放,這種情況下必須採取封閉放礦中的措施。
控制放礦是放礦管理中最基本的工作,也是最為關鍵的工作,必須加強完善規章制度,嚴格要求,實現科學管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