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礦石損失與貧化( ore loss and dilution)是指工業儲量的丟失與礦石品位的降低。礦石損失分為非開採損失和開採損失兩大類。非開採損失是指與開採無關的礦石損失,如礦山設計中規定不採的各種永久性
保全礦柱,以及由於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而不能開採的工業儲量。開採損失是指:開採範圍內生產期間產生的礦石損失,損失的礦石包括無法開採或開採經濟上不合理的邊角礦體,由於生產技術和工藝方法不完善而未採下的礦石;由於各種原因殘留在采場未被放出的採下礦石和運輸中撒落的礦石。礦石貧化分為不可避免貧化和可避免貧化兩類。不可避免貧化是指設計允許的貧化,一般包括:開採極薄礦脈時按最小采幅要求開採,部分圍岩,礦體中無法剔除的夾石,採用崩落採礦法時,在覆蓋岩下放礦時隨礦石放出而混入一部分廢石;採用充填採礦法時一部分高品位礦粉撒落在充填材料中而丟失等。可避免貧化是指設計不允許採下的圍岩和夾石;生產管理不善引起富礦損失和岩石混入等。
礦石損失貧化的分類
回採過程中產生的礦石損失貧化又分為一次礦石損失貧化和二次礦石損失貧化。
(1)一次礦石損失貧化
一次礦石損失貧化是指落礦過程中產生的礦石損失貧化。其原因是:由於礦體邊界變化、鑿岩爆破技術和生產管理不完善等一部分礦石未崩下;一部分圍岩和夾石隨礦石崩落混入採下礦石中。
(2)二次礦石損失貧化
二次礦石損失貧化是指出礦過程中產生的礦石損失貧化,其原因是:採用崩落採礦法和留礦採礦法時,在放礦過程中,由於下盤傾角不足,一部分礦石殘留於下盤;採用崩落採礦法時,在覆岩下放礦造成岩石混入;採用留礦採礦法時。放礦過程中圍岩片落混入礦石中。
礦石損失和貧化的危害
中國金屬礦山露天礦礦石損失率為5%~7%。礦石貧化率為6%~8%。地下礦山的礦石損失貧化,採用崩落採礦法時,礦石損失率在20%以上,礦石貧化率在25%左右。礦石損失率和貧化率是評價礦床開採效果的主要技術經濟指標,不僅能綜合反映開採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而且還直接表明礦產資源的利用情況。礦石損失將增加報銷每噸止業儲量的開拓、采準、折舊和管理等項費用的攤銷額。提高礦石成本,而大量礦石損失將縮短礦山服務年限,並且有的還可能造成自燃發火危害。礦石貧化將增加礦石出礦、運輸、提升和加工費用,降低加工部門有用成分回收率和生產能力,若廢石中含有害雜質還將降低礦石質量。因此,礦石損失和貧化給開採和加工都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
礦石損失和貧化的降低
為了降低礦石損失和貧化必須從地質、設計、採礦生產技術和管理等方面採取綜合措施,主要的措施有:加強礦山地質勘探工作。為採礦設計和生產工藝提供比較確切的有關礦體產狀、儲量和品位等資料;加強岩體力學力一面的測定和研究。為確定採礦方法參數和加強采場地壓管理工作提供科學依據;設計中正確選擇採礦方法和確定合理的結構參數和工藝方法,按合理順序進行開採。及時處理採空區和回採礦柱,提高採礦工程質量,加強生產和技術管理。建立健全有關規章制度:採用先進的採礦方法、生產設備和工藝;對多舍屬礦山進行綜合開發,對某些低品位礦石採用溶浸法開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