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第四紀地質》是科學出版社1983年12月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藏第四紀地質
- 作者: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
- 出版時間:1983年12月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書號:130312351
《西藏第四紀地質》是科學出版社1983年12月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
《西藏第四紀地質》是科學出版社1983年12月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內容簡介《西藏第四紀地質》是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於1973—1976年在西藏地區科學考察的第四紀地質專題的研究...
《西藏納木錯地區第四紀環境演變調查研究》是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擔任主要完成單位,朱大崗、孟憲剛、趙希濤、邵兆剛、吳中海、楊朝斌、鄭達興、馬志邦、馮向陽、王津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項目摘要 該項目是一項緊密與區域...
《西藏地貌》是1983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 者是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圖書簡介 本書系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地貌與第四紀地質組,在多年來對西藏實地考察所獲得的資料基礎上編寫成的,它是目前關於西藏地貌...
1.1.1 第四紀地層劃分方法 1.1.2 第四紀的下限問題 1.2 第四紀地層的劃分 1.3 中國第四紀地層 1.3.1 華北地區第四紀地層 1.3.2 東北地區第四紀地層 1.3.3 南方地區第四紀地層 1.3.4 西北地區第四紀地層 1.3.5 西藏地區...
西藏當雄幅1:25萬區域地質調查屬中國地質科學院國土資源大調查重點項目,包括3項調查研究內容: (1)西藏當雄幅1:25萬區域地質調查,(2)西藏當雄及鄰區構造演化與高原隆升過程專題研究,(3)西藏納木錯及鄰區第四紀古環境變遷專題...
《珠穆朗瑪峰地區科學考察報告》是中國科學院組織的西藏科學考察隊於1966—1968年間在我國西藏自治區珠穆朗瑪峰地區進行的綜合考察工作總結,是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期間的科研成果。《報告》按地質、古生物(第一、二、三冊)、第四紀地質...
揭示了西藏地震的控震構造主要受近南北方向斷陷帶制約。第四紀鹽類沉積礦產資源主要與東西走向的構造湖周圍的關。豐富的水力資源主要受活動構造帶與雅魯藏布主幹河道相交切部位理特徵,主要與活動構造表現的形式、方式和方向不同有關。首次...
《西藏當雄幅1?25萬區域地質調查》是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擔任第一完成單位,由吳珍漢、孟憲剛、胡道功、江萬、葉培盛、朱大崗、劉琦勝、楊欣德、邵兆剛、吳中海、趙希濤、王建平、馮向陽、紀占勝、柯東昂擔任主要完成人的科研...
《西藏自治區1/25萬赤布張錯幅區域地質調查》是由中國地質調查局宜昌地質調查中心擔任第一完成單位,由姚華舟、段其發、牛志軍、白雲山、王建雄、甘金木、魏君奇、段萬軍、卜建軍、朱應華、曾波夫、盛賢才、徐安武、張仁傑、袁正新、鞠...
該礦床由單個礦體構成,為西藏首次探明的大型砂金礦床。通過三年的勘查工作,其主要工作量如下:1/5萬礦區地質測量400平方公里、1/5000地貌第四紀地質測量28.8平方公里、1/5000水文工程地質測量28.8平方公里,1/5000地形測量28.8平方公里...
《西藏 1:5 萬熱那錯地區(I45E019001、I45019002、I45E020001、I45E020002)4 幅區調》是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擔任第一完成單位,由王根厚、袁國禮、高金漢、梁曉、方斌、劉建宇、劉治博、李典、趙中寶為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成果...
②對西藏現代和第四紀冰川進行了系統研究:特別對季風海洋性冰川有新見解,主編《西藏冰川》、《橫斷山冰川》。首次指出廬山存在大量濕熱地貌遺蹟和部分寒凍與土石流地貌系統,替代冰川成因解釋,大體澄清了困惑中國地學界半個世紀的古冰川之爭...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現兼任中國第四紀研究委員會名譽委員及環境考古專業委主任、中國古生物學會孢粉學分會顧問、中國煤炭學會泥煤專業委理事等。首先開展埋藏泥炭和現代沼澤調查及其孢粉分析,此後在考古研究領域,在內蒙、新疆、西藏...
通過十多年在青藏高原的野外實際調查,蒐集和積累了大量有關大冰蓋遺蹟的確切航衛片解釋及有關的測年資料(古地磁、火山岩K-Ar年齡)等進行綜青藏高原在第四紀早期(早更新世中期)確實曾形成統一的大冰蓋。冰於西藏中部,冰蓋冰流在...
劉東生. 海拔高度的變化對青藏高原表土 d13C的影響. 第四紀研究 旺 羅,劉東生,韓家懋,鄧成龍,中國第四紀黃土環境磁學研究進展。地球科學進展 旺 羅,萬小樵,李 傑,西藏日喀則地區恰布林組地層及構造背景分析。現代地質 ...
《西藏(圖庫)地貌》,1985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西藏第四紀地質》,1986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特等獎。為發展我國科學技術事業作出突出貢獻,從1992年10月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先後發表學術專著10本,論文80餘篇...
自19世紀下半葉起,一些外國探險家和科學家在青藏高原進行過各種考察和調查,內容涉及地質、地理、氣候、水文、冰川、植物、動物、風土民情和宗教習俗,以及測繪地形圖等。其中斯文·海定三次考察西藏西部、北部和南部,F.K.沃德對東...
《珠穆朗瑪峰地區科學考察報告》是中國科學院組織的西藏科學考察隊於1966—1968年間在我國西藏自治區珠穆朗瑪峰地區進行的綜合考察工作總結,是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期間的科研成果。《報告》按地質、古生物(一、二、三冊)、第四紀地質(...
《珠穆朗瑪峰地區科學考察報告》是中國科學院組織的西藏科學考察隊於1966年—1968年間在我國西藏自治區珠穆朗瑪峰地區進行的綜合考察工作總結,是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期間的科研成果。《報告》按地質、古生物(一、二、三冊)、第四紀地質...
《珠穆朗瑪峰地區科學考察報告》是中國科學院組織的西藏科學考察隊於1966—1968年在我國西藏自治區珠穆朗瑪峰地區進行的綜合考察工作總結,是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期間的科研成果。《報告》按地質、古生物(第一、二、三分冊)、第四紀地質...
1966年,率中國科學院西藏綜合考察隊一百多名科學考察隊員再次進藏,分測繪、第四紀地質與古生物、自然地理、冰川與氣象、生物及高山生理五個專題,對珠穆朗瑪峰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科學考察。1969年起,劉東生與他人合作開展環境地質學的研究...
主要從事極地和青藏高原地區的地貌、第四紀地質及環境演變研究、旅遊科普及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的工作。青藏高原地區的研究 1、1996年10月-1997年4月,承擔中科院與新華社合作項目:“西藏墨脫地區自然與人文系統”的研究,任西藏墨脫科學考察...
據了解,面積16萬平方公里的西藏高原羌塘盆地屬於特提斯海相盆地,位於世界特提斯構造域東段。被國際地學界稱為“特提斯構造域”的地區,不僅是重大基礎地質理論誕生之地,也發現了中東油田、裏海油田等世界性大油氣田,是世界上探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