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岡底斯東段銅多金屬資源評價與新方法技術研究

《西藏岡底斯東段銅多金屬資源評價與新方法技術研究》是由中國冶金地質總局礦產資源研究院,中國冶金地質總局第二地質勘查院,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擔任主要完成單位,閆學義,黃樹峰,秦克章,琚宜太,陳雷,黃照強,趙珍梅,陳自康,薛國強,秦志平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藏岡底斯東段銅多金屬資源評價與新方法技術研究
  • 主要完成單位:中國冶金地質總局礦產資源研究院,中國冶金地質總局第二地質勘查院,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閆學義,黃樹峰,秦克章,琚宜太,陳雷,黃照強,趙珍梅,陳自康,薛國強,秦志平
  • 等級:二等
  • 獲獎序號:20130024
  • 獲獎證書編號:KJ2013-2-10
  • 獎種: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項目摘要
西藏岡底斯成礦帶既是全球喜馬拉雅-特提斯成礦域中銅礦找礦取得重大突破的斑岩成礦帶,也是一個找礦潛力巨大的銅多金屬成礦帶,同時還是研究大陸邊緣成礦作用的天然模擬實驗室。尤其是,中國冶金地質總局第二地質勘查院在岡底斯成礦帶東段山南地區澤當礦田新近發現的一處特大—大型鎢銅鉬礦詳查-開發基地,不僅與該配套科研項目成果分不開,而且是一組類型不同但統一於陸緣走滑轉換構造成礦體製作用的鎢、銅、鉬礦床組合。由於成礦集中、多礦共生、礦床規模大、開採利用條件好,以及礦床類型在岡底斯成礦帶具有代表性,加上特大型白鎢礦的發現,填補了區帶找礦的一項空白;縫合帶北側邊部發現中-大型隱伏的斑岩型鉬(銅)礦,理論上突破了“擠壓型”陸緣成礦理論的傳統誤區,成為走滑型陸緣銅多金屬成礦系統的典型代表和勘查套用、理論研究的重要視窗。支持本項目主要發現成立的代表性專著為《岡底斯東段走滑型陸緣銅多金屬成礦系統理論與勘查套用》(地質出版社2012年11月)。該書運用陸緣成礦系統理論和板塊動力學分析方法,在國內外首次提出了岡底斯成礦帶東段南緣以山南整裝勘查區為代表的成礦區段內走滑型陸緣成礦之新認識;系統總結中國冶金地質總局2002年進西藏以來的找礦思路創新、勘查成果突破和有效的銅多金屬礦勘查方法技術套用成果,突出山南地區的成礦特色和走滑型陸緣銅多金屬成礦系統理論套用,力求成為新時期反映岡底斯成礦帶找礦新突破、新思路的一部具有特色的科技專著。   項目任務由冶金總局下達給第二地勘院,並在總局直接領導下由第二地勘院與礦產資源研究院共同完成;項目下設研究專題——“西藏岡底斯東段銅多金屬礦成礦模式與成礦條件研究”,由總局另行委託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承擔。課題開展以澤當礦田資源評價重點區為核心,以創新找礦理論和勘查思路為驅動,以尋找大型銅(多金屬)礦床勘查基地為目的,重點研究遙感識別和提取區域控礦要素、示礦信息及礦致異常的新技術方法,進行綜合信息找礦預測及礦體定位,提供隱伏—半隱伏礦體驗證靶區,最佳化相關項目鑽探驗證方案。項目主要創新成果是在岡底斯成礦帶東段南緣創造性地提出走滑型陸緣成礦系統,初步建立了“早期會聚走滑(68-38Ma)、晚期走滑拉分(30-13 Ma)”的兩階段走滑轉換構造成礦模式,對於區域地質研究與找礦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提出“順層找礦”新思路,碎屑岩-碳酸鹽岩岩性和走滑有關的層間剝離斷層帶是本區重要的控礦因素,斑岩-層狀矽卡岩複合型礦床為區內找礦主攻類型。配合澤當礦田取得突破性勘查成果:獲333+334銅金屬量71.63萬t(大型),鎢(WO3)20萬t(特大型),鉬金屬量9.62萬t;研究結果直接為區域勘查選區、勘查工程布置和隱伏礦工程驗證提供依據,配合提交3處具大中型礦床遠景的詳查基地,提交3處具找礦前景的普查基地;階段成果被中國地質學會評為2009年度“十大地質科技進展”,獲冶金總局 “十一五”科技進步一等獎。研究成果報告被專家組評為優秀級,認定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