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葫蘆子葉炭疽病

西葫蘆子葉炭疽病是由葫蘆科刺盤孢感染的一種西葫蘆真菌病。幼苗發病時,子葉邊緣出現褐色半圓形或圓形病斑,莖基部受害,患部縊縮,變色,幼苗猝倒。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西葫蘆子葉炭疽病
  • 病原中文名:葫蘆科刺盤孢
  • 病原分類地位:半知菌亞門
  • 病害類型:真菌
  • 主要危害作物:西葫蘆、黑皮西葫蘆
  • 主要為害部位:子葉
危害症狀,形態特徵,傳播途徑,發病特點,防治方法,

危害症狀

種子出土子葉尚未展開,在子葉邊緣出現淺褐色半圓形至不規則形凹陷斑,濕度大時長出粉紅色粘稠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盤和分生孢子。
西葫蘆子葉炭疽病

形態特徵

分生孢子盤聚生,初為埋生,紅褐色,後突破表皮呈黑褐色,剛毛散生於分生孢子盤中,暗褐色,頂端色淡、略尖,基部膨大。長90~120微米,具2~3個橫隔。分生孢子梗無色,圓筒狀,單胞,大小20~25×2.5~3.0微米,分生孢子長圓形,單胞,無色,大小14~20×5.0~6.0微米。分生孢子萌發產生1~2根芽管,頂端生附著胞,附著胞暗色,近圓形,橢圓形至不整齊形,壁厚,大小5.5~8×5~5.5微米。有性態為Glomerella lagenarium(Pass.)Stev. 稱瓜類小叢殼,屬子囊菌亞門真菌。子囊殼球形,大小約110微米;子囊孢子單胞無色,在自然條件下未發現,通過人工培養或紫外線照射可以形成子囊殼

傳播途徑

主要以菌絲體或擬菌核在種子上,或隨病殘株在田間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產生大量分生孢子,成為初侵染源。病菌分生孢子通過雨水傳播,孢子萌發適溫22~27℃,病菌生長適溫24℃,8℃以下,30℃以上即停止生長。

發病特點

西葫蘆炭疽病病菌是以菌絲體、擬菌核隨病殘體在土壤中或附在種皮上越冬,潛伏在種子上的病菌可直接侵入子葉,引起苗期發病。發病適宜溫度為22~27℃,10℃以下、30℃以上即停止發生。溫度是誘發炭疽病的重要因素。在適宜溫度範圍內,空氣濕度越大越易發病,相對濕度低於54%則不能發病。

防治方法

(1)做到從無病株上留種,苦瓜種皮厚且硬,在早春低溫條件下出苗緩慢,在土中持續時間長易發病,種子可用50%雙氧水浸種3小時,然後用清水沖淨後播種,也可在播前置於56℃溫水中浸泡至自然冷卻到室溫後再繼續浸泡24小時,然後置於30~32℃條件下催芽,芽長3毫米時播種。
(2)地溫高於10℃,北方棚室以4月上旬播種為宜,苗期20~30天,生長勢強利於抗病。
(3)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實行3年以上的輪作,必要時對苗床進行消毒,減少初侵染源。
(4)加強棚室溫濕度管理。在棚室進行生態防治,即進行通風排濕,使棚內濕度保持在70%以下,減少葉面結露和吐水。田間操作,除病滅蟲,綁蔓、採收均應在露水落乾後進行,減少人為傳播蔓延。
(5)塑膠棚或溫室採用煙霧法。選用45%百菌清煙劑,每667平米250克,隔9~11天熏1次,連續或交替使用,也可於傍晚噴撒8%克炭靈粉塵劑或5%百菌清粉塵劑,每667平米1kg。
(6)棚室或露地發病初期噴灑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700倍液加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400~500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60%防霉寶超微可濕性粉劑800倍液、50%多豐農可濕粉500倍液,2%抗黴菌素(農抗120水劑)或2%武夷菌素(BO一10)水劑200倍液、80%大生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隔7~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如能混入噴施寶或植寶素7500倍液,可有藥肥兼收之效。採收前7天停止用藥。
(7)在西葫蘆炭疽病發病初期每7~10天1次,連噴3~4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