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華門(西安明秦王府西門)

西華門(西安明秦王府西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西華門建於明代。明代初年朱元璋封次子朱樉為秦王,藩鎮西安,建秦王府時,它外城牆(蕭牆)的西城門命名為西華門,門外大街在清代演變為西華門大街,解放後到2011年,西安市人民政府駐此。現今這裡是蓮湖區委、區政府等所在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華門
  • 建成時間:明代
  • 長度:220米
概述,歷史沿襲,街巷古蹟,

概述

西華門為西安明秦王府外城牆的西門, 清代演變為西華門外大街。民國時,改名西華門街。解放後名“西華門”。1966年“文革”時改名人民路,1972年恢復原名。1985年改為西華門大街,同年拓寬。從解放後到2011年,西安市人民政府駐此。現在,這裡是蓮湖區委、區政府等所在地,還有陝西省中醫研究院等單位。
現今西華門大街位於北大街南段西側。東起北大街,西至大皮院,長220米。

歷史沿襲

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朱元璋封次子朱樉為秦王,建秦王府時,它外城(蕭牆)的西城門命名為西華門。
清代,這裡叫“西華門外大街”。清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築滿城時,它的西城牆偏南門沿用了西華門之名,門址在今北大街與西新街路口。
清代的西華門內有西華門大街,乃是今天的西新街。今天的西華門大街,清代時稱為西華門外大街。後來,這條道路改名為西華門大街。
西華門大街在其發展過程中,它與“北院”的關係更為密切。自清代起,這裡就是老百姓俗稱的“北院”所在地。清代,陝西巡撫行署則在西大街以北,北大街以西;陝甘總督(川陝總督)衙署設立在西大街以南,廣濟街以東。兩座大院南北相望,百姓遂以南院、北院相稱。
“北院”位於西華門大街路北。北院是清代陝西省的行政中心,因此,清代的西華門外大街上,分布著許多官署。清光緒十九年所繪的西安府圖中,其街北由東向西分別是八家巷口、北路保甲局、扶中軍參將署、箭道、官書局、北院,街南由東向西則有土地祠、督糧道署。可以說,西華門大街是因“北院”在此而繁華熱鬧起來的。
清末,西華門大街一度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慈禧太后攜光緒皇帝西逃至西安。來到西安後,慈禧太后先住在南院,但是她嫌南院環境不好,又移居到北院巡撫衙門,從此,北院被稱為“行宮”。北院門街道辦事處提供的資料顯示,從1900年至1901年,在近一年的時間裡,北院成為當時全國的行政中心。那時,西安雖未有國都之名,卻有國都之實。公文奏章,晉見官員,各省進貢,都在北院辦理。許多官員租住在北院附近的西華門大街、北院門等街道,周邊的各種銀號、店鋪應運而生,盛極一時。直到民國年間,北院門仍是商業比較集中的地區。據《西安老街巷》記載,慈禧一行於1901年離開西安後,北院的行宮一直空著,因為按照清廷的規定,皇帝住過的地方,任何人不能使用。
民國時期,北院仍是西安市的一處政治中心,先後有陝西省政府、西安市政府駐於這裡,西華門大街的重要性則不言而喻。辛亥革命後,張鳳翽、陸建章曾住在北院,1921年,馮玉祥督軍陝西時也住在這裡。《西安市志》載,民國元年(1912年)至民國16年(1927年),先後有陝西大學堂、陝西都督府、陝西督軍府、陝西巡按使公署、陝西省長公署、陝西省政府、西安市政府駐此。解放後,西安市人民政府駐西華門大街,直到2011年2月,市政府北遷。2012年10月,中共西安市蓮湖區委、區政府等搬遷至西華門大街的原市政府院內。

街巷古蹟

民國時西華門大街東口街北有“司法科”,又叫“軍法處”。解放後,這裡先後駐公安三處、公安五處,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開始,這裡成為西安市交警大隊所在地,改革開放後,交警大隊遷走。《西安老街巷》一書中記載,“軍法處”修建於辛亥革命後,是關押犯人的地方,1927年改名為“軍事裁判處”,1930年恢復原名。
西華門(西安明秦王府西門)
“北院”的西邊,有“笠僧樓”,因民國時的陝西都督陳樹藩在這裡囚禁了靖國軍第四路司令胡景翼(字笠僧)而得名。
西華門大街街南,陝西省中醫醫院和陝西省中醫研究院占據了半條街的位置。《西安老街巷》中載,1926年,在此設立“軍醫處”,1930年改為陝西省立醫院。解放後,先後改名為陝西省西安醫院、西北人民醫院、陝西省立醫院、省醫院第二門診部、中醫研究所,現在則是陝西省中醫醫院和陝西省中醫研究院所在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