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島(西班牙島(伊斯帕尼奧拉島(別稱)))

海地島(伊斯帕尼奧拉島(別稱))

西班牙島(伊斯帕尼奧拉島(別稱))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海地島又名伊斯帕尼奧拉島(英文:Hispaniola;西班牙文:La Española;或譯西班牙島)是加勒比海中第二大島,僅次於古巴,面積76,480平方公里,人口2150萬人,分屬海地多米尼加兩國。該島位於古巴東南部,波多黎各的西部。

基本介紹

介紹,概述,歷史,地形,氣候,社會狀況,資源,工業,農業,旅遊業,政治,憲法,議會,主要政黨,外交,人口,交通,

介紹

概述

位於古巴東南邊,波多黎各的西邊。意即“小西班牙島”。西印度群島中僅次於古巴島的第二大島。位於古巴島和波多黎各島之間。長約650公里,寬約240公里,面積7.6萬平方公里。人口2139.6萬(2014年),大部分為黑種人和黑白混血種人。地勢崎嶇,系北美洲科迪勒拉山系的延伸,自北向南分別為北科迪勒拉山脈、中科迪勒拉山脈和南部山地,間隔肥沃的平原、低地。地震頻繁。熱帶海洋性氣候,但由於受地形影響,地區差異顯著。年平均氣溫22—30℃。年降水量1,000—2,000毫米,自東北向西南遞減。富鋁土和金屬礦藏。東部森林茂密。1492年哥倫布抵達,隨後淪為西班牙殖民地,十七世紀起被法國占領, 1804年西部的海地、1844年東部的多米尼加先後宣告獨立。經濟以農業為主,主產咖啡和甘蔗。工業有製糖、捲菸、食品加工等。現如今旅遊業發展迅速。
15世紀時的伊斯帕尼奧拉島地圖15世紀時的伊斯帕尼奧拉島地圖

歷史

1492年12月5日,哥倫布首次踏足此島,並以西班牙的國名命名其為西班牙島。1493年,哥倫布在該島建立了歐洲人在美洲的第一個殖民地。
多米尼加旗多米尼加旗
海地旗海地旗
西班牙島被發現時,島上居住著約100萬名原住民,主要為台諾人,島的西北部居住著少許西沃內人。當時島上已經有五個土著部落,他們居住在人口稠密的大村莊裡,捕捉鳥類、魚類,並耕種土地。西班牙島上的土人用石斧開墾,用木鏟耕種。主要的作物是木薯甘薯
海地島上有海地和多米尼加兩個國家海地島上有海地和多米尼加兩個國家
1492年,在哥倫布的首次航行中,因為其船艦擱淺,不能把其他兩艘船上的船員帶回西班牙,因此在海地角(Cap-Haitien)附近建立了聖誕節堡壘。1493年哥倫布返回時,發現堡內無一人存活。他在西班牙島北海岸建立了伊莎貝拉殖民地,該島的殖民統治就此開始。
1502年,西班牙島正式成為西班牙殖民地,被命名為“聖多明哥”,首府為聖多多明哥城。島上土著的軍事反抗被鎮壓。至16世紀,西班牙人已經在島上建立了15座城市。此外,西班牙官兵們都分得了島上的土地,並且把居住在這些土地上的土著成了奴隸,從事掘金、種植甘蔗和養牛。由於西班牙人帶來的天花傳播,台諾人於1544年在島上絕跡。
土著絕跡以後,西班牙島西部的種植農地和牧場紛紛被西班牙人的地主拋棄,該島西部遂成為荒涼的無人區,並逐漸變成來自英國、法國、荷蘭等國的海盜的據點。到16世紀末,這些海盜已經嚴重地威脅西班牙的海上航線。一些來自英法荷等國的獵人逐漸來到西班牙島西部,狩獵野牛和野豬,做成醃肉出售給海盜,還有一些農民種植菸草和一些基本的糧食作物。
在西班牙島西部的歐洲移民中,法國人占數量上的優勢。1640年,法國將西班牙島西北的托爾提島據為己有。1665年,法國政府聲稱西班牙島西部三分之一是法國的殖民地,稱為“聖多明”(Saint-Domingue)。1697年,根據大同盟戰爭的勒斯維克條約,聖多明被西班牙割讓給法國。
1791年,聖多明的黑人爆發起義,最終於1802年成立海地共和國。1797年,西班牙把西班牙島東部的三分之二也轉讓給法國。1809年東部重歸西班牙統治,1821年獨立,1822年被海地占領,1844年再度獨立,成立多米尼加共和國。1861年,多米尼加重新隸屬於西班牙王國,直至1865年才完全獨立。當時多米尼加曾試圖併入美國,但沒有成功。1914年和1915年,美國先後出兵占領了多米尼加和海地,分別於1924年和1934年撤軍。

地形

海地島的海岸線十分曲折,但是沿海只有少數幾個附屬島嶼。該島嶼於科迪勒拉山系的中段,具有明
加勒比海加勒比海
顯的山地特徵,分為四條大致平行的東西走向山脈。多米尼加共和國境內中科迪勒拉山脈的最高峰杜阿特頂高達3175米,為加勒比海最高山。
海地島位於古巴島和波多黎各島之間海地島位於古巴島和波多黎各島之間
在地質上,西班牙島並非像科迪勒拉山系那樣形成於晚白堊紀古近紀的阿爾卑斯褶皺運動,而是屬於新近紀的斷層構造產物,其地殼構造運動自上新世開始,至更新世還在繼續。西班牙島可分為北科迪勒拉山脈、北部谷地、中科迪勒拉山脈、中部平原和山地、聖多明哥沿海平原、南部谷地、南科迪勒拉山脈等七個景觀區。島上的植被都是次生植物,包括熱帶希樹草原、熱帶旱森林、半荒漠熱帶旱生灌叢、熱帶落針林、半常綠季雨林、熱帶雨林、山地常綠林等植物。

氣候

西班牙島是西印度群島中具有各種熱帶氣候類型的島嶼,平原地區一般乾旱,山區一般濕潤,在科迪勒拉山則可見寒帶氣候。地形對濕度的影響很強,例如在信風的向風坡,年降水量可達1905毫米(海地的勒博內),同一地的背風坡則只有559毫米(戈納伊夫)。
島嶼島嶼
海島海島

社會狀況

島上的主要作物包括咖啡、棉花、、玉米、塊莖作物、蔬菜和果樹。多米尼加的畜牧業比較發達。中科迪勒拉山脈曾經蘊藏黃金,但早在16世紀即被開採殆盡。多米尼加南部有鋁樊土資源。
西班牙島的對外交通主要為海運和空運,島上交通主要依賴公路和空運。海地與多米尼加之間主要有公共汽車往返,兩國從南到北約有四條邊境通道,必須辦理護照簽證。

資源

2010年1月12日,海地島上發生7.0級地2010年1月12日,海地島上發生7.0級地
海地島可分為北科迪勒拉山脈、北部谷地、中科迪勒拉山脈、中部平原和山地、聖多明哥沿海平原、南部谷地、南科迪勒拉山脈等七個景觀區。
島上的植被都是次生植物,包括熱帶希樹草原、熱帶旱森林、半荒漠熱帶旱生灌叢、熱帶落針林、半常綠季雨林、熱帶雨林、山地常綠林等植物。
海地是美洲最貧困國家之一,是世界最不已開發國家之一,以農業為主。主要礦藏有鋁礬土、金、銀、銅、鐵等。其中鋁礬土儲量較大,約1200萬噸。也有一些林業

工業

工業基礎較薄弱,集中在太子港,主要有來料加工、紡織、製鞋、製糖、建築材料等。

農業

農業是主要經濟部門,但基礎設施薄弱,耕作技術落後。全國近2/3人口從事農業生產。可耕地面積55.5萬公頃。糧食不能自給。主要農業產品有咖啡、棉花、可可、大米、玉米、高梁、香蕉、甘蔗等。

旅遊業

旅遊業收入是外匯主要來源之一。遊客大部分來自美國和加拿大。主要海港有太子港海地角
海地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75%的人生活在赤貧狀態下,全國只有20%的居民能用上自來水,文盲率高達80%。

政治

憲法

海地現行憲法於1987年3月29日通過,1988年6月至1989年3月曾中止實施。其後少數條款被廢止。1994年10月,海地恢復法制化。
加勒比海地區加勒比海地區
憲法規定:
海地是不可分割、主權、獨立、合作制、自由、民主和社會的共和國;
三權分立是神聖原則;
國家主權屬全體公民;
公民可直接選舉共和國總統、立法機構成員、以及根據憲法與法律規定的所有其他權力機構的成員和國民大會代表;宗教信仰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總統任期5年,不得連任,且任期最多為兩屆;
行政權由總統、總理和兩院制議會分享;政府向議會負責,議會有權彈劾政府。修改憲法須經參議院和眾議院各2/3成員的同意。

議會

海地國民議會分參、眾兩院。議員由公民直接選舉產生,參議員任期2-6年不等,眾議員任期4年,可連選連任。參議長任期2年,兼任國民議會議長;眾議長任期1年,兼任國民議會副議長。

主要政黨

1986年8月海全國委員會頒布法令規定,合法政黨的創建者人數應不少於20人、支持者不少於2000人。海合法政黨有100多個,主要有:
希望平台黨
簡稱希望黨,由海前總統普雷瓦爾為參加2006年大選組建,吸收了前執政黨拉瓦拉斯之家的部分成員。2006年2月普雷瓦爾當選海新總統,該黨成為執政黨。
2005年4月由“民族主義革命進步黨”、“民主運動全國委員會”及“海地英才”三黨合併而成。
人民鬥爭組織
1991年2月成立,原名拉瓦拉斯組織,後改名拉瓦拉斯政治組織。曾是阿里斯蒂德的重要支持力量,後來內部分裂。1995~2000年成為執政黨。1997年1月,更名為人民鬥爭組織。

外交

海地主張民族自決和不干涉原則的外交政策。
同40個國家(不包括中國台灣省)建立了外交關係,是美洲開發銀行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貿易組織、聯合國(包括拉丁美洲經濟委員會)、加勒比共同體成員。有30個國際和地區組織在海地設常駐機構。
爭取經濟援助始終是海地外交重點。
2004年海地發生騷亂後,安理會於當年4月30日通過第1542號決議,決定建立聯合國海地穩定特派團,負責協助維持治安。安理會延長聯合國海地穩定特派團任期
2009年5月19日,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任命柯林頓為聯合國海地事務特使。

人口

海地有人口734萬(1996年)。黑人約占95%,黑白混血人種和白人後裔占5%。官方語言為法語和克里奧爾語,90%居民通用克里奧爾語。居民中信奉羅馬天主教的占80%,信奉新教的占5%,其餘信奉耶穌教和伏都教。農村中盛行伏都教。

交通

海地島的對外交通主要為海運和空運,島上的交通主要依賴公路和空運。海地和多米尼加之間主要有公共汽車往返,兩國從南到北約有四條邊境通道,必須辦理護照簽證。
位於夏威夷的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稱海地島上發生7.0級地震,距離首都16公里,震源深度為10公里,地震發生後當地又發生5.9級餘震。
海地地震救援者稱至少有數千人死亡(圖)
據美聯社報導,海地發生7.0級強烈地震,位於首都太子港的總統府及多座其他政府建築被震塌,包括外交部在內的多處通訊和電力供應中斷。而且,地震發生時在太子港工作的當地人士稱地震可能“造成數千人死亡”。
中國駐海地有125人維和部隊 其中6名女隊員
中國在海地駐有一支維和警察防暴隊,共125人,其中6名女隊員。2009年6月,這支隊伍奔赴海地,執行為期8個月的維和任務。
聯合國大批駐海地工作人員地震後下落不明
據法新社報導,一名駐海地聯合國高級官員12日稱,在海地發生7.0級地震之後,聯合國駐海地機構總部損毀嚴重,大量聯合國員工下落不明。
海地總統府和多座政府建築在地震中坍塌
據法新社援引海地媒體報導,海地在12日發生7.0級強烈地震後,位於首都太子港的總統府及多座其他政府建築被震塌,當地通訊和電力供應受到嚴重影響。
海地駐美大使稱地震是該國遭遇的大災難
海地駐美大使雷蒙德-約瑟夫在和太子港的政府同事通話之後對美國有線新聞網(CNN)表示:“我認為這(地震)在很多方面來說都的確是一次大災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