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流概況
西營河西營河發源於祁連山脈東段的冷龍嶺和卡窪掌,主流寧昌河由南向北流,流經鏵尖處有左岸支流水關河匯入,寧昌河與水關河河長、集水面積基本相同,兩河在鏵尖匯合以後到四溝咀(即出山口處)的25km之間,只有響水河、土塔河兩條不大的支流匯入,西營河經過西營鄉以後散開成扇形河網,大部分水量被引入灌區。河源大雪山主峰4874m,出山口以上流域地處高寒半乾旱氣候帶,植被較好,水土流失輕微。
水文特徵
西營河在出山口處,原設有四溝咀水文站,該站為西營河的控制站,於1955年開始觀測,控制流域面積1455km2,1972年修建西營水庫時被撤消,同年於上游19km處設九條嶺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積1077km2,四溝咀站與九跳嶺站在1972年進行了為期一年的同期觀測。西營水庫壩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積1455km2,河道長度76.7km,河道坡降28.2‰,壩址處河底高程1994m。西營河在出山口以上屬高寒半乾旱氣候,冬春季長而冷,據西營水庫多年觀測資料統計:多年平均氣溫6.3℃,多年平均蒸發量1133.4mm,多年平均降水量281.2mm,6~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9%,降水量隨海拔高程的抬高而增大,源地多年平均降水量高達700mm,平均風速2.4m/s,最大風速14m/s。西營河徑流以降水補給為主,兼有融冰化雪補給為鋪的綜合補給型河流,水文站處多年平均流量11.8m3/s,多年平均年徑流量3.72億m3。西營河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大洪水主要發生在7、8、9月,甘肅省水利廳設計院曾於1965年,在四溝嘴水文站河段做過歷史洪水調查,調查到1895年、1945年歷史大洪水,其洪峰流量分別為807m3/s、453m3/s。
治理開發
西營河水庫及灌區 位於武威市灌區西南40公里西營河出山口段四鉤嘴。是一座以灌溉為主,結合防洪的調蓄工程,灌區東連金羊、水昌井泉灌區,東南與金塔河灌區相鄰,西南與酉北分別和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永昌縣接搜。東西長60公里,南北寬30公里,總面積1455平方公里,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海拔在2150~1510米之間。為沖積洪積扇平原,適宜各種糧油作物種植,多年平均降水盆180毫米,蒸發址達2 115毫米,屬大陸性溫帶千早氣候。西營河是石羊河水系的較大河流,水派於祁連山東端冷龍嶺北慈,主流寧昌河與支流水關河在肅南裕固族自治縣鐸尖鄉水關口處匯合,河道全長77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3.7億立方米,河流水能組藏童4.4萬千瓦。灌區自漢武帝元狩二年 (前121年)設郡,即開始戍兵屯田,興修農田水利。但由於歷史變遷,灌區內水利設施時興時廢,發展緩饅。新中國成立後,即新修渠道引水樞紐1座,總千渠2條,長25.6公里,乾渠9條長97公里,全部為乾砌卵石襯砌渠道,灌溉面積擴大為32.2萬畝,從1962年開始,對灌區重新進行全面規劃和系統建設,到1990年建成水庫,總庫容2400萬立方米,漿砌卵石總乾渠l條,長10.9公里,乾渠5條,長82.9公里,各類建築物230座,支渠65條,長221.4公里。建成條田30萬畝。利用乾渠水能修建3750千瓦水電站1座,50至160千瓦小水電站8座,在血區下游建成機井355眼,同時在灌區中游地區,建成人畜飲水機井58眼,蓄水池541座,水窖170座,截引地下水工程4處。40年來,累計工程總投資達3600多萬元,灌溉面積達到38.5萬畝,成為武威市最大的河水灌區。徹底解決了灌區11.5萬人和10萬頭牲畜的飲水問題。
永昌灌區 位於武威城北。東鄰石羊河,西與西營灌區相連,南接金羊灌區金羊鄉,北和永昌縣、民勤縣交界。南北長22公里,東西寬12.6公里,總面積276.3平方公里,永昌灌區的灌溉水源,依次以河水、泉水、井水為主,河水主要依靠西營河水灌溉。隨著上游西營灌區的不斷開發,可供本灌區引灌的河水日漸減少。50年代到60年代,灌區可用的河水約8萬畝,到80年代灌區可用的河水僅能灌溉2.5萬畝。泉水主要在西營河下游區及東大河下游區的潛層水,在本區內出盡帶所形成的三個泉系,即: 以東大河和西營河滲漏補給為主的北沙河泉系;以西營河滲漏補給為主的南沙河泉系;以西營河滲漏補給為主的石羊河支系泉系。這三大泉系共形成大大小小泉水溝道116條,成為灌區的主要灌溉水源。隨著河水、泉水的逐年減少,灌區從50年代後期開始用打井提取地下水的方法來補充灌溉水源的不足。最初天早時挖土井,用吊桿等簡單提水工具提取地下水灌地,到60年代中後期,少數地方已開始打機並,用柴油機提水范地。到70年代初期,由於河水、泉水銳減,盆區抗早以機井建設為主,截止1989年底,先後打成機並946眼,配套896眼,年提取地下水1.04億立方米,成為本灌區的主要灌溉水源。灌區共轄永昌、四壩、洪祥、雙城4個鄉鎮,53個村,有人口6.85萬人,耕地20.6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4.3萬畝。主要農作物為小麥、玉米、洋芋,經濟作物有胡麻、甜菜、瓜菜等。
地圖信息
地址:涼州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