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村莊

崇禎年間(1628-1644年),寧海州(今乳山市)青山村宮姓地主在此建佃戶莊,後繁衍成村。因建村處在白沙河西岸,故命名西村莊。 西村莊位於海陽市西南部,行村鎮北部,地處東經120°54′、北緯36°44′。東與地雷戰故鄉趙疃隔青石公路相望,西與廟河前村相鄰,南與杜格莊相連,北與齊格莊接壤,隸屬行村鎮。 全村轄區總面積約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為80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蘋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303戶,789人。有趙、姜、孫、徐、邵、嚴等姓,均為漢族,其中姜、孫兩姓人口較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西村莊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寧海州(今乳山市)青山村
  • 始建時間:明崇禎年間
  • 主要產業:種植、農業
概況,社會進步,組織建設,地圖信息,

概況

崇禎年間(1628-1644年),寧海州(今乳山市)青山村宮姓地主在此建佃戶莊,後繁衍成村。因建村處在白沙河西岸,故命名西村莊。 西村莊位於海陽市西南部,行村鎮北部,地處東經120°54′、北緯36°44′。東與地雷戰故鄉趙疃隔青石公路相望,西與廟河前村相鄰,南與杜格莊相連,北與齊格莊接壤,隸屬行村鎮。 全村轄區總面積約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為80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蘋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303戶,789人。有趙、姜、孫、徐、邵、嚴等姓,均為漢族,其中姜、孫兩姓人口較多。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1年成立西村莊初級國小。1968年成立完全國小,1-5年級學生讀書不出村。之後,學校教學設施逐步配套,教育質量穩步提高。自建國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者63人,其中有2人攻讀研究生。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不足100公斤,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糧。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人均糧食300公斤。1975年,人均糧食370公斤,總收入12萬元。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1500元,有各種運輸車輛80輛,機車30輛,電話110部,電視280台,電冰櫃20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齊,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居住面積不足6平方米。自1975年以來,村統一規劃,村民蓋起新瓦房,街道整齊寬敞,能通行各種車輛。2002年,人均居住面積達到20平方米。 集體福利1971年,村合作醫療站建立,村民平常用藥報銷50%,病重住院藥費報銷50%,對老人及病重者上門送藥。1978年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村民福利逐步提高。1981年,購買16mm電影放映機1台,自放電影。1982年投資6萬元,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1997年投資12萬元,修建自來水蓄水池,村民用上自來水。1998年投資7萬元,安裝有線電視。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32年,薑桂玉在香山國小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1933年1月,薑桂玉主持建立了中共西村莊黨支部,並任黨支部書記。 1934年2月,薑桂玉去東北參加革命,趙成仁接任黨支部書記,姜烈任組織委員,邵長忠任宣傳委員。在黨支部領導下,村里成立了互助組,並先後開展了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組織支前隊隨軍參戰。1949年10月,本村黨員身份公開,有黨員26名。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6個,黨員56名。自黨支部建立以來,曾任黨支部書記的有薑桂玉、趙成仁、邵長忠、孫言進、孫言高、趙成志、姜風進、姜全方、邵長令、趙修業、孫忠良、孫忠強、姜玉海。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1月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大隊管理委員會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擔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孫言章、姜炳文、孫言起、孫忠希、孫忠樹、孫忠非、邵長忠、姜全方、孫忠敬、趙丕福、姜吉彬、孫忠強、姜孜欣、姜明增、趙成舉、姜吉平。1999年5月,孫忠強當選為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2002年3月,姜玉海任村委主任(代理)。 1986年,本村被縣政府評為文明村。

地圖信息

地址:威海市乳山市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