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眼中的辛亥革命》總計50萬字,內含147幅圖片。史紅帥博士充分利用了以大量英文文獻為主的西文史料,結合中文史志資料,著重複原、考訂、評析了近代西方人在陝西辛亥革命中的活動、際遇與影響,揭示了域外人士視野中陝西辛亥革命的眾多側面和以往少為人知的諸多人物與事件,在從“第三方”視角重新回顧和審視百年前的辛亥革命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西方人眼中的辛亥革命》主要內容包括:第一章辛亥革命前西方人視野中的西安城;第二章西安辛亥革命的爆發;第三章革命中在陝外國人的經歷;第四章“浴火之夜”:南關瑞挪會“童學”被襲事件;第五章在陝外國僑民的撤離;第六章“千里馳援”:陝西救援遠征隊營救外僑的行動;第七章東西兩線戰役;第八章“妙手仁心”:辛亥革命中醫務傳教士的活動與貢獻。
基本介紹
- 書名:西方人眼中的辛亥革命
- 出版社:三秦出版社
- 頁數:426頁
- 開本:16
- 品牌:三秦出版社
- 作者:史紅帥
- 出版日期:2012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51800488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第一章辛亥革命前西方人視野中的西安城
第一節西方人對西安城的總體認識與評價/002
第二節西安城牆與人口規模/008
一、城牆規模/008
二、人口規模/010
1.西安城人口數量/010
2.本地災民/012
3.各省移民/015
4.多民族聚居/015
第三節西安城市分區與街巷景觀/016
一、西安城分區/016
二、街巷與屋宇/018
1.街巷/018
2.屋宇/019
第四節西安城經濟地位與商貿狀況/020
一、重要的商貿地位/020
1.西北商貿集散中心/021
2.亞洲商道節點/022
二、繁榮的商貿狀況/023
1.南、北院門商業區/023
2.昌盛的銀錢業/023
第二章西安辛亥革命的爆發
第一節辛亥前陝西的革命黨與哥老會/026
一、革命黨與哥老會的聯合/026
二、陝西哥老會的特點/030
1.哥老會的支系與宣傳方式/030
2.哥老會的箴言與含義/031
第二節“犢風驟雨”:西安辛亥革命一觸即發/032
一、武昌起義後在陝外國人獲悉的訊息/032
1.各地革命訊息傳至西安/032
2.在西安的外國人並無不安/033
二、“風雨欲來”:革命爆發前起義者的活動/039
三、革命的前兆和準備活動/040
1.革命黨的宣傳活動/040
2.官府“亡羊補牢”的措施激發了革命/042
第三節漢城區的戰鬥/044
一、革命的爆發/044
二、起義的進展/046
1.“陝西辛亥革命第一槍”:36人攻取軍裝局/046
2.向起義民眾分發槍枝/046
3.占領官署、藩庫和重要地點/048
三、漢城區的混亂狀況與搶掠風潮/050
1.起義後的混亂局面/050
2.高等學堂和教會醫院的情形/052
第四節滿城攻防戰/054
一、“雄風不再”:八旗駐防城中的滿蒙官兵及其眷屬/054
1.清初“五千馬甲”入駐西安滿城/054
2.八旗軍兵的貧困化與戰鬥力的削弱/056
二、滿城攻防戰的進程/057
1.滿城攻防戰概況/057
2.圍攻滿城的激戰/060
3.攻入滿城後的巷戰/062
4.八旗軍兵的激烈抵抗/063
三、八旗駐防城內的戰死者與自殺者/065
1.八旗駐防軍兵及其眷屬在戰鬥中大量被殺/065
2.革命黨和哥老會“清剿”八旗軍兵的決策與認識/066
3.滿城八旗軍兵及其眷的死亡人數/069
4.大量八旗軍兵眷屬自殺/071
5.滿城攻防戰中八旗軍兵眷屬的命運/073
四、“一線生機”:劫後滿人的命運/077
1.漢族、回族對倖存滿人的保護和救助/078
2.教會與傳教士收留、救治滿人/082
第五節革命爆發後的無政府狀態與社會秩序的逐漸恢復/084
一、革命後的無政府狀態/084
1.革命後出現的無政府狀態/084
2.清朝地方政權的垮台/085
3.清軍東西兩線的夾擊/087
4.城鄉地區的混亂局勢/089
二、秦隴復漢軍政府採取措施恢復社會秩序/091
1.新政府各機構的設立與調整/091
2.新政府採取措施恢復社會秩序/092
3.革命後哥老會碼頭的取締/097
第三章革命中在陝外國人的經歷
第一節西安城內外國人的活動和遭遇/100
一、秦隴復漢軍政府“保護外人”的原則與措施/100
二、革命爆發時西安城區外國人的經歷與遭遇/101
1.革命前平靜的城居生活和出行的英國醫生/101
2.德國籍郵政局長遇襲/102
3.英華醫院遭到圍攻/105
4.日本教習遇襲與瑞挪會傳教士被搶/105
第二節英國浸禮會傳教士在東關城的遭遇/107
一、傳教士逃離東關的緣起/107
二、兩組逃難傳教士的遭遇/108
三、第三組傳教士的遭遇/111
第三節中國內地會女傳教士在西安南郊引駕迥的經歷/115
一、“孤獨的堅守”:引駕遛的女傳教士/115
二、“驚慌的逃難”:女傳教士在當地人的幫助下逃離/116
三、“忐忑的隱藏”:女傳教士命懸一線/117
四、“及時的救助”:女傳教士前往西安/118
第四節“有驚無險”:英國傳教士與日本教習在三原的經歷/118
一、英國浸禮會傳教士的撤離/118
二、日本教習及其眷屬的撤離/120
第五節英國浸禮會傳教士在陝北的經歷與遭遇/122
一、榮安居一家從陝北逃難返回西安的經歷/123
1.從綏德向南前往延安府/123
2.在中部縣等地的避難活動/123
3.榮安居一家返回西安/125
二、司慕德一家從延安撤回西安的經歷/126
1.司慕德一家在延安受到保護/128
2.革命黨在延安張貼“保護外人”的布告/129
3.哥老會占據延安城/131
4.延安發生的搶掠行動/133
5.司慕德在延安的特殊地位/134
6.陝西救援遠征隊護送司慕德一家返回西安/136
第四章“浴火之夜”:南關瑞挪會“童學”被襲事件
第一節“靜水深瀾”:辛亥前南關外瑞挪會“童學”的平靜生活/142
一、辛亥前瑞挪會傳教士在西安的活動與南關“童學”的創辦/142
1.白錦榮夫婦在陝西的傳教活動/142
2.瑞挪會“童學”的創辦/143
3.瑞挪會“童學”的景觀與規模/145
二、“禍起蕭牆”:“童學”與民眾之間的矛盾/145
三、革命當天白錦榮一家的活動/148
1.白牧師從西關福音堂返回南關外的“童學”/148
2.白牧師夫婦的逃難計畫與應對措施/150
第二節“覆巢之下”:瑞挪會“童學”遇襲的過程/151
一、襲擊瑞挪會“童學”的參與者/152
1.襲擊行動的參與者/152
2.臨時起意的襲擊/152
二、“童學”遭到圍攻與焚燒的過程/153
1.“生死未卜”:“童學”遇襲之初萬先生與白茹丹的逃離/155
2.“火海求生”:8名師生的逃生之路/155
三、“九死一生”:白錦榮和小女兒的逃生之路/157
1.“池塘里的一夜”:白錦榮和小女兒死裡逃生/157
2.白錦榮父女逃往西關/161
四、“童學”師生遇難的情形/163
1.童學附近的遇難者/163
2.西安城南遠郊的兩名遇難者/165
第三節瑞挪會傳教士與陝西陸軍國小堂/167
一、傳教士在陸軍國小堂中得到保護/167
二、陝西基督徒對白錦榮等人的慰問/168
三、傳教士在陸軍國小堂中的日子/169
四、為“童學”死難者舉行葬禮/172
第四節西方人對“童學”遇襲事件的反應/177
一、遇襲事件逐漸為西方世界所知/177
二、受害者親屬的反應/182
1.美國人對“童學”男教師萬先生被殺的反應/182
2.其他遇害學生親人的反應/184
第五節“童學”被襲事件的解決/185
一、處決暴徒/185
二、繳付賠款/185
第六節白錦榮父女撤離西安與“童學”遇襲事件的後續爭論/188
一、陝西外交司人員對“童學”遇襲事件的調查報告/188
二、白錦榮等人在漢口和上海的活動/191
1.白錦榮向美國駐漢口總領事提交的報告/191
2.白錦榮父女在上海受到慰問和關注/191
三、溫宗堯與白錦榮對“童學”遇襲事件的不同認識/192
四、中國親歷者的說法與官方的結論/194
1.“童學”襲擊者的說法/194
2.中國外交部副部長的慰問信/198
五、白錦榮返回瑞典、美國後的活動與歐美人士的反應/199
1.白錦榮返回瑞典與西方人的態度/199
2.白錦榮前往美國之後的活動及其影響/200
第五章在陝外國僑民的撤離
第一節僑民前往西安等待撤離/204
一、1900年義和團運動期間的撤僑行動/204
二、外僑被集中至西安/206
三、相關交涉/210
四、撤離日期/211
第二節撤離前的準備活動/212
一、經費借貸/212
二、查取信件/212
三、交接工作/213
第三節前往沿海的行程/213
一、從西安啟程/213
二、撤離行程/214
三、陝西派遣的護衛隊/220
四、交替護送中暗藏殺機/223
五、抵達漢口/226
第六章“千里馳援”:陝西救援遠征隊營救外僑的行動
第一節陝西救援遠征隊的組建背景/228
一、革命後西方人在陝西的處境/228
二、祈仰德營救僑民計畫的提出與落實/229
1.西安外僑的訊息傳到北京等地/229
2.祈仰德與朱爾典商議營救計畫/230
3.陝西救援遠征隊的組建目標與原則/231
4.祈仰德從北京前往太原落實營救計畫/231
5.“穿越火線”:祈仰德與蘇柯仁在娘子關的會面/233
6.“廢墟一片”:祈仰德抵達革命後的太原城/236
7.選擇太原作為救援隊的出發地/237
第二節“以一抵十”:陝西救援遠征隊的組建及其成員/238
一、“蘇柯仁輕騎兵隊”:救援隊員的招募、身份與分工/238
二、救援隊的護照與經費/242
第三節陝西救援遠征隊從太原奔赴西安的行程/242
一、“生死一線”:救援隊從太原出發前往延安府/242
1.救援路線的選擇/242
2.救援隊從太原啟程/243
二、救援隊在太原以西的行程/247
1.從太原向西抵達汾州府/247
2.從汾州府向西行進/248
3.乘船渡過黃河/249
三、救援隊在綏德的行程與活動/250
1.綏德州的局勢/250
2.哥老會的攻擊/254
3.綏德的英國人/255
4.救援隊抵達綏德/257
5.救援隊與傳教士撤離綏德/262
6.撤離的艱險行程/262
7.騾轎的構造、使用方法與缺陷/264
四、從綏德前往延安/266
1.救援隊抵達延安/266
2.“忙裡偷閒”:救援路上度過聖誕節“平安夜”/268
五、“危機四伏”:延安以南的行程/270
第四節陝西救援遠征隊在西安的撤離抉擇/273
一、西安的局勢與新政府的特點/273
二、“去留之間”:西安外僑的抉擇/274
1.撤離還是留守?誰撤誰留?/274
2.留守的浸禮會五人小組/275
3.外僑從西安撤離/277
第五節陝西救援遠征隊從西安撤離的行程/280
一、從西安前往潼關/280
1.陝西救援遠征隊護送外僑隊伍離開西安/280
2.撤離隊伍行進中遇到的問題/281
3.在潼關商討撤離路線/281
二、撤離隊伍經過豫陝交戰區/282
1.進入豫西:沿著陝西革命軍的進軍路線行進/282
2.艱難的食宿:撤離隊伍在廟溝和澠池的經歷/283
3.在廟溝躲避潰退的軍隊/287
4.協調兩軍停戰/289
5.穿越交火戰區/292
6.在兩軍之間傳遞信息/293
第六節陝西救援遠征隊護送僑民撤回北京/294
一、救援隊護送僑民抵達洛陽/294
二、救援隊與外僑返抵北京/295
第七節“聲名遠播”:歐美媒體對陝西救援遠征隊的評價/300
第七章東西兩線戰役
第一節東線的戰役/304
一、陝西革命軍士兵/304
二、錢鼎在渭南遇害/305
三、潼關爭奪戰/307
四、清軍搶掠潼關/310
五、革命軍的挫敗與停戰/311
六、東線的野戰醫院與醫務傳教士/313
1.羅德存率醫療隊前往潼關/313
2.在潼關診治傷兵/314
3.醫療隊從潼關撤退/315
4.缺醫少藥的診治活動/316
5.羅德存返回西安/317
第二節西線的戰役/317
一、張雲山在西線的領導/317
1.陝西省最引人注目的人物/317
2.革命後的張雲山/318
二、西線的革命軍/319
三、穆斯林為主的甘軍/320
四、西線的戰事/323
五、最危急的時刻/326
六、毅軍進入關中/326
1.調轉槍口的毅軍/326
2.被驅逐的毅軍/327
七、西線議和中的邵滌源/328
第八章“妙手仁心”:辛亥革命中醫務傳教士的活動與貢獻
第一節辛亥革命前醫務傳教士赴陝工作概況/332
一、英國浸禮會在陝醫務傳教工作的開展/332
1.英華醫院的創立/332
2.醫務傳教士姜感思的赴陝行程/332
3.姜感思抵達西安開始醫務工作/333
4.英國浸禮會在陝第一位傳教士去世/335
5.榮安居、賈爾德大夫抵達西安/337
6.醫院救治的區域範圍、診治病症與人數/337
7.英華醫院的中國助手與其他人員/338
8.英華醫院收治的各類病人/339
9.醫務傳教士在陝北地區的工作/339
10.醫務傳教士對陝西社會的認識/340
二、醫務傳教士的行醫診病與社會交往活動/343
1.醫務傳教士為教會學校男女學生診病/343
2.醫務傳教士為陝甘外僑診病/344
3.醫務傳教士與陝西高等學堂師生的交往/346
4.醫務傳教士與西安穆斯林的關係/346
5.英國浸禮會的階段性傳教成果/347
第二節“醫務三傑”:姜感思、羅德存、榮安居的早年經歷與在陝活動/347
一、姜感思/348
1.姜感思的人生軌跡/348
2.姜感思在辛亥革命後重返西安/349
二、羅德存/350
1.羅德存的早年經歷/350
2.羅德存受派前往陝西的行程/352
3.羅德存抵達西安後的學習生活與漢語考試成績/353
4.羅德存的第一次門診與辛亥革命前的醫療活動/354
5.羅德存前往延安府巡診/357
6.羅德存在延安的醫務傳教工作/358
7.羅德存與延安人士的交往/360
8.羅德存離開延安/361
三、榮安居/36l
1.從業餘醫務工作者到訓練有素的醫務傳教士/361
2.榮安居奔赴中國的航程/362
3.榮安居從上海前往西安的行程/363
4.榮安居夫婦的新婚之旅/365
5.榮安居夫婦重返西安後的生活、學習與工作/366
6.榮安居夫婦前往東部參加漢語考試/368
7.榮安居從西安搬往三原/368
8.榮安居一家前往綏德的行程/369
9.榮安居在綏德和延安的醫療活動/370
第三節西安城內浸禮會醫院的救治活動/371
一、革命爆發時西安城內的浸禮會醫護人員/372
二、羅德存從東關越牆入城/372
三、醫務傳教士救助傷員/373
四、英華醫院各分院的陸續開設/379
五、中國醫學生的加入和離開/381
第四節醫務傳教士在東西兩線戰地醫院的救治活動/382
一、東線戰地醫院/382
1.東線醫療活動/382
2.東線傷員的運輸/383
二、西線戰地醫院/384
1.榮安居前往西線組建戰地醫院/384
2.革命軍中的炸彈隊及其傷員/387
3.西線傷員的運輸/388
第五節醫務傳教士與陝西紅十字會、秦軍恤傷院的創立/388
一、醫務傳教士與陝西紅十字會/388
二、秦軍恤傷院的創立及其功能/390
第六節“長眠此土”:醫務傳教士在西安的相繼病逝及其影響/392
一、羅德存在革命後的醫療活動、離世及其影響/392
1.醫務傳教士受到陝西官民的讚譽/392
2.羅德存趕赴廬山等地的行程/393
3.羅德存重返西安後的醫療工作/395
4.羅德存的離世/397
5.羅德存的葬禮/398
6.中外人士對羅德存的評價/400
二、姜感恩在革命後的醫療活動、離世及其影響/404
1.姜感思感染傷寒後離世/404
2.中外人士對姜感思的評價/404
3.貝金希爾小姐的辭世與賈爾德大夫感染傷寒/409
三、榮安居在革命後的醫療活動、離世及其影響/410
1.榮安居闌尾炎手術後返回英國休假/410
2.姜感思一羅德存紀念醫院的落成與榮安居的醫療活動/412
3.中國醫生的成長/413
4.陝西內戰期間及其之後榮安居的醫療活動/414
5.榮安居前往廬山休假/417
6.榮安居在三原醫院的工作/419
主要參考文獻
一、英文文獻/420
二、中文文獻/422
後記/424
後記
如果說探討西安城市史、歷史地理更多地是以傳統中文史志、檔案、碑刻、輿圖等文獻為主,輔以西文史料便可以支撐的話,那么在研究近代西北內陸地區中西交流史,尤其是這一區域中心城市西安的中西交流史時,就需要以西文史料,尤其是以英文文獻為基礎和依託,輔以中文史料。其原因就在於,傳統中文史志、檔案、文集、碑刻等各類文獻中有關近代外國人在西北內陸地區活動的內容記載極少,遠不及深入西北內陸的大量外國人撰述的各類史料對自身活動的記述詳細而豐富。
辛亥革命是近代西安城市發展過程中的一大轉折點,也是西安中西交流史中頗為引人矚目的大事件之一。在近代外國人撰述的眾多史料中,對西安辛亥革命的爆發及其在全陝引發的起義記述深入而具體,留存了大量細節化的描述;尤為可貴的是,在這些史料中,包括大量鮮活、直觀的第一手圖像資料,為深入探討近代西安城市史、中西交流史提供了重要的文獻基礎。
雖然我很早之前就已經了解到相關西文史料的信息,但由於種種條件限制,在長期進行西安城市史、歷史地理的研究中,並未能很好地蒐集、利用這類文獻,直至2006年9月我前往美國中央華盛頓大學從事訪問研究時起,才得以利用美國大學圖書館館際互借系統和大量的資料庫資源進行了廣泛蒐集,在整整一年的時間內積累、整理了大量此前稀見的西文史料。在回國之後,我相繼得到美國中央華盛頓大學歷史系教授柯慕賢(James Cook)博士、喬治敦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穆盛博(Micah S.Muscolino)博士、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歷史系博士生戴傑明(Jererny Tai)、哈佛大學歷史系博士生馮壇風(Devin Fitzerald)、史丹福大學訪問學者、陝西師範大學國際商學院王蕾博士、日本學習院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村松弘一準教授等在資料方面提供的寶貴幫助,又陸續獲取了不少有用的文獻,為利用西文史料來探討陝西辛亥革命奠定了紮實基礎。
在撰述本書的過程中,為了避免以往相關論著“以論代史”的傾向,也為了更加客觀地呈現陝西辛亥革命的真實面貌,展現“當事”各方的不同認識與說法,筆者在陳述基本史實的同時,引用了大量中西文獻中的原始內容,以便於讀者能夠在對勘不同說法的基礎上,進行個人判斷,形成自己的認識,而非單純接受撰述者的觀點。
筆者此前在撰著、翻譯、出版《西北重鎮西安》(西安出版社,2007年)、《明清時期西安城市地理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穿越神秘的陝西》(三秦出版社,2009年)、《穿越陝甘:1908-1909年克拉克考察隊華北行紀》(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0年)、《我為景教碑在中國的歷險》(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1年)等書的過程中,已經深知成稿之難,在本書撰述當中,這種體會就更為深刻。
首先,在利用大量西文史料進行復原、論述的過程中,由於不同來源的文獻記述時有差異,不同史料當中往往多種說法並見,就需要進行綜合考訂。這與中文史料的對勘考訂性質相近,但不只是需要牢靠的英文文獻理解、分析的功底,也需要耗費更多的時間。這種猶如在史料當中“披沙揀金”的考訂,有可能收穫豐碩,也有可能一無所獲,但共同點是都要經歷一番令人身心俱疲的比照、判定過程。
其次,由於本書的撰述利用了英、美、日本等國親歷者的書信、日記、傳記等史料,筆者在閱讀、排比、分析這類文獻時,對陝西辛亥革命的了解較以往通過中文文獻獲得的信息就更為微觀、具體,對波瀾壯闊的革命大潮之下單個人物和群體的活動與命運也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與理解。正因為如此,筆者在撰述當中就好像時刻能聽到那些親歷者的講述、傾訴、吶喊、哭泣和歡笑,心情不能不與之同起共落,這在以前的撰著當中是少有的體驗。 在逐步克服撰述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困難和問題,提交成稿之際,筆者並未有如釋重負的感覺,因為結合中西文史料對西安、陝西辛亥革命進行探討和研究才剛剛開始,本書也只是一次粗淺的嘗試,在不少問題上仍存疑待考,因而今後將繼續就此論題展開探討,以期推進陝西辛亥革命研究的深度與廣度。
感謝前述各位學者在文獻資料方面提供的幫助和支持;感謝陝西出版集團、三秦出版社將本書作為陝西出版集團重大精品項目資助出版;在本書撰寫過程中,三秦出版社總編輯趙建黎先生和編輯賈雲先生前後多次就本書框架、內容等同筆者進行討論,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尤其是賈雲先生為本書申報出版資助項目數次往返奔波,在後期編排過程中又認真負責、嚴謹細緻,在此特致謝忱;感謝西安市收藏協會名譽會長王治權先生為本書題簽,也感謝協會秘書長鹹建軍先生對本書出版給予的大力支持。
在集中精力撰述本書長達多半年的時間裡,由於工作量大,時間緊張,加之還有教學、科研任務,因而極少有閒暇顧及家務,每想及此,心中頗多愧疚。在此,也要感謝家人給我的支持和幫助。
由於本書涉及到大量中西文史料的蒐集、整理和解讀,牽涉到廣闊的地域和眾多的人物,而筆者學識所限,又囿於時間緊迫,撰述時難免會有不盡如人意之處乃至錯謬的地方,誠請讀者多加批評指正,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共同推進辛亥革命的探討與研究。
史紅帥
2011年8月20日於古都西安
序言
迄今100年倏忽而逝,在過去的百年間,眾多學者撰寫、發表、出版了大量論著,對辛亥革命進行了多方面的深入探討和研究,其中包括對辛亥革命的領導者、參加者、各地革命的具體過程、革命的性質、目的、影響和成果的認識與評價等,既有巨觀論述,也有微觀探察,可謂成果豐碩。不過,倘若說到現有研究的不足之處,最顯著的一點就是絕大多數相關論著在資料的採擇上忽略了西文史料的蒐集和利用,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論述的全面性和評價的客觀性。
眾所周知,從清代後期開始,西方列強對我國的侵略態勢愈演愈烈,隨著大量中外不平等條約的簽訂,沿海、沿江等地開埠港口、設立租界,西人在華傳教、遊歷、考察、通商等活動的空間越來越大,大量外國人(如傳教士、探險家、學者、記者、醫生、教師、商人、軍人等)在我國各地往來、駐留乃至定居,從繁華的東部沿海開埠城市到僻遠的西部內陸鄉村,幾乎達到了無孔不入的程度。因而,至1911年辛亥革命在各地爆發之際,大量外國人被動甚或主動地成為這場聲勢浩大的革命運動的親歷者、見證者以至於參與者。其中有一大批外國人對於各地辛亥革命的發生、發展過程通過書信、日記、著述、攝影、繪圖等多種方式進行了詳細記述,不僅能夠印證傳統文獻的種種記述,而且可以補充中文史料記述的不足。
在辛亥革命當中,作為親歷者的外國人更多的是以“第三方”的身份和姿態來記述所聞所見所感,對“革命”一方的起義力量(如同盟會、哥老會等)和“被革命”一方的清朝統治階層之間的鬥爭、衝突進行的審視就具有“革命”方和“被革命”方兩者均不具備的角度,這也就使得親歷革命的外國人留下的大量著述成為當今研究辛亥革命彌足珍貴的史料。雖然這些西文史料中不可避免地包含誇大、不實乃至謬誤的內容,但由於親歷者整體文化水平較高、受過近代西方各類新式教育,以及部分撰述者入華時間長達十幾年乃至幾十年,對於辛亥革命前後各地城鄉社會現象、問題的關注頗為深刻,因而大量西文史料的內容往往也都是從“中立”視角出發記述的,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然而,以往的多數研究注重採用“革命”一方的起義者們留下的資料,如回憶錄、口述史等,對於“被革命”一方的清王朝各階層(包括滿蒙族官員、旗兵及其眷屬)撰述的資料就較少利用,對於革命期間外國人留下的文獻就更少採擇和使用了。
就歷史研究而言,只有在對於同一事件、人物等的各類資料儘可能搜羅齊備的基礎上,才有可能恢復最為接近歷史真相的史實,獲得更為深入的認識,進行更為客觀的論述,作出更為準確的評價。探討和研究辛亥革命也概莫能外。為此,就需要在對“革命”一方留下的各類資料、口述史、回’}乙錄等研究的基礎上,既參考“被革命”一方的種種說法和記述,也吸納“第三方”即外國人撰述的西文文獻,把“當事雙方”和“第三方”觀察者對辛亥革命的經歷、記憶、感受進行對照、拼接、分析,就能更為全面地復原全國或一地辛亥革命進程的真貌,獲得更接近史實的認識,提供更多的啟發。這一過程,就如同法官判案一樣,單純依靠某一方的說法,難以了解事件真實的情況和細節,也就無法採信;而在當事雙方的“陳詞”都無法推翻對方說法的時候,就需要有“第三方”證言,辛亥革命的外國“親歷者”撰述的西文文獻在很大程度上就可視為“第三方”證言。即便其中有一些疏漏,但外國人在辛亥革命中整體上保持的“中立”立場和親歷的“現場感”決定了他們在大量細節上記述的真實性。
由於辛亥革命過程中在華西方人數量龐大,所留著述無以計數,從全國地域範圍內論述西方人視野中的辛亥革命在短期內難以實現,而選擇典型地區和城市進行此類探討,具有可行性和代表性。本書正是在前述認識的基礎上,基於大量西文史料,結合中文史志,藉助於西方人的視角,對陝西辛亥革命,尤其是發生在省會西安城及其周邊地區的革命運動進行了復原和論述,力圖把陝西辛亥革命進程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外國人的經歷、記憶與感受展現出來,由此加深對陝西乃至全國辛亥革命的理解、認識與評價。
在以往的普遍認識和印象當中,近代的陝西、西安地處僻遠的西北內陸地區,交通不便,經濟落後,在與域外聯繫方面更是不值一提。實際上,作為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的陝西和漢唐故都、西北重鎮所在地的西安,在近代有大量的歐美、東亞各國人士往來、駐留乃至長久居住。
辛亥革命爆發之際,就有眾多外國傳教士、教習、醫生、商人等駐留在西安與陝西各地,他們中既有在革命過程中遭遇不幸的受傷者、遇難者,也有為革命事業救死扶傷、出生入死的醫生,還有為促進停火、達成和平而“居中”傳遞信息的傳教士。雖然近代在西安和陝西各地從事多種活動的外國人,其中不乏西方列強侵略中國政策的具體執行者和受益者,但從另一方面而言,部分傳教士、傳教醫師、教師(教習)、工程師等人,其活動在陝西的慈善、賑濟、診療、文教、工程建設等領域也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是西安乃至陝西城鄉近代化進程中不可忽略的力量之一。他們留下的大量著述和相關文獻,包括日記、書信、傳記、報導、調查報告等,都為現今從不同視角審視百年前的辛亥革命提供了寶貴資料,尤其是當時拍攝的大量照片,直觀、真切地反映了西安以至陝西辛亥革命的種種景象,較之於文字描述更具說服力。
本書即是基於前述外國人撰著的各類文獻、圖片和輿圖,結合中文史志、檔案、回憶錄、口述史等資料,對辛亥革命前西方人視野中的西安城、陝西辛亥革命的進程、革命期間及其之後外國人在陝西等地的經歷、遭遇與撤離、西安南關瑞挪會“童學”遇襲事件(即中文史志所稱的“南關教案”,西文文獻稱之為“西安府殺戮”)、“陝西救援遠征隊”千里赴陝營救外僑行動、醫務傳教士在陝西東線、西線戰役和西安城中的救死扶傷活動等進行了復原和論述。雖然本書的內容以陝西辛亥革命為主,但諸多事件牽涉的地域範圍極其廣闊,近者包括武漢、南京、上海、北京,遠者涉及英國、美國、瑞典、日本等,且與當時國內外的眾多知名人物有關,既有多國駐華公使,也有民國政府高官。因而,陝西革命雖然只是全國辛亥革命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在具備地域性、獨特性的同時,在某些方面也是全國辛亥革命的一個縮影。
為了更為真實、客觀地再現陝西辛亥革命中外國人的經歷、遭遇、所見所聞所感以及辛亥革命的過程與面貌,本書在敘事時注重採用、節引大量原始文獻,在理清人物和事件紛繁頭緒的基礎上,將同一人物、同一事件有關各方的不同說法呈現給讀者,以便大家能在辨讀、對勘迥然相異的說法的過程中作出客觀判斷。同時,這一撰述方式也有助於為研究者提供更多的原始史料信息,尤其是西文文獻,以期推進陝西乃至全國辛亥革命的研究深度與廣度。
由於結合西文史料和中文文獻對陝西辛亥革命進行復原和探討,在筆者而言,還只是處於粗淺的嘗試階段;加之陝西辛亥革命可資論述的內容極其豐富,各類文獻數量龐大,筆者也僅僅只是對其中有限的一部分進行了蒐集、整理和利用,因而,在撰述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錯謬之處,尚祈讀者諸君在閱讀之餘多提寶貴意見和建議,以期我們在洞察、理解和評價辛亥革命時獲得更多、更新的共識。
史紅帥
2011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