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與中國天氣的關係

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中心,有時只有一個,位於夏威夷附近;有時分裂為兩個,分別位於東、西太平洋上。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簡稱副高,對我國天氣變化影響很大,它的強弱和位置,直接影響著我國夏季雨帶的分布。

行程原因,對我國的影響,

行程原因

赤道接受太陽輻射相對較多,導致空氣受熱上升後向極地方向運動,受科氏力的影響,在北半球空氣運動向右偏,到達副熱帶位置時,空氣產生輻合下沉,形成副熱帶高壓,其位置的變化會隨著西風帶的南北移動而變化,同時隨著下墊面的西太平洋洋流溫度的變化而加強或減弱導致東西範圍的延伸和縮小。

對我國的影響

副高西部的偏南氣流,從南部海上帶來大量的暖濕空氣,與北方南下的冷空氣交鋒的鋒面,往往形成大範圍的降雨帶。由於副高位置隨季節而變化,冬季偏南,夏季偏北,因此我國的主要雨帶也隨著發生相應的變化。春末,雨帶常位於華南。夏初,副高西伸北進,暖濕的偏南氣流沿副高西緣北上,與北方來的乾冷空氣交鋒在長江流域一帶,形成長江中下游直至日本南部的梅雨天氣。盛夏,副高進一步北進,雨帶北推到華北、東北地區。9月,副高南撤,雨帶也隨之南移。副高的位置和強弱一旦異常,就會引起旱澇災害。
副高是向我國大陸輸送水汽的重要系統。我國降水的水汽來源,雖然主要依靠西南氣流從印度洋輸送來,而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強度和活動,不僅對西南氣流的水汽輸送有關,而且還影響著它南側的東南季風從太平洋向大陸輸送來的水汽。同時,西太平洋副高的北側是沿副高北上的暖濕空氣與中緯度南下的冷空氣相交綏的地帶,往往形成大範圍的陰雨天氣,是我國大陸地區的重要降水帶。因而我國降水帶的南北移動同西太平洋副高的季節活動相一致,通常降雨帶位於副高脊線以北約5-8個緯度。每年2-4月,副高脊線穩定在18-20N間時,我國華南地區出現連續低溫陰雨天氣。6月副高脊線北跳越過20N,穩定在20一25N間,降水帶位於長江下游和日本一帶,正是梅雨季節開始的時期。由於每年副高的勢力強弱不同,北進快慢有別,梅雨期的長短和入梅、出梅的早晚都有很大差異。梅雨可以出現在5-7月間的各個時段。出現在5月的梅雨稱為早梅雨出現在6-7月的梅雨稱正常梅雨。一般在6月中旬前後入梅,7月上旬出梅,梅雨期平均約20天。造成梅雨期連續降雨過程的天氣系統,主要是準靜止鋒、切變線和西南低渦。這些系統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連續出現或緩移、停滯,都能造成大面積的洪澇。到7月份,副高脊線再次北跳,降雨帶從長江流域推移到黃淮流域。長江中、下游的梅雨結束,開始被西太平洋副高所控制,天氣變得炎熱少雨。如果副高強大,控制時間長久,將造成嚴重乾旱現象。從7月底到8月初,高壓脊線進一步越過30°N,雨帶也北移至華北、東北地帶。9月上旬,高壓脊線開始向南回跳,雨帶也自北南移。
上述情況僅僅是西太平洋副高活動對我國天氣影響的一般規律。實際上,副高的南、北季節性移動經常出現異常,造成一些地區乾旱;另一些地區水澇的反常天氣。例如,1956年西太平洋高壓脊第一次北跳偏早,第二次北跳偏晚,這一年梅雨很盛,長江中下游流域雨量過多。1954年副高比較久地穩定在20一25N間,長江流域梅雨持續時間達兩個月之久,結果造成江淮地區幾十年罕見的大水。1958年副高脊線第一次北跳偏晚,第二次北跳偏早,形成了這一年空梅,造成了乾旱。1981年夏,副高位置較常年偏西、偏北,北方來的冷空氣路徑也偏西,因此,副高西側的暖濕氣流與冷空氣交鋒的雨帶異常偏西,造成四川盆地及關中、陝南、甘肅東部等地區連降暴雨;而東部地區在副高控制下,出現持續乾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