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高壓

太平洋高壓

中心位於南、北太平洋副熱帶地區上空的高壓系統。

中文名稱太平洋高壓
英文名稱Pacific high
定  義中心位於南、北太平洋副熱帶地區上空的高壓系統。
套用學科大氣科學(一級學科),天氣學(二級學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平洋高壓
  • 外文名:Pacific high
  • 相關術語:副熱帶高壓
  • 學科分支:天氣學
描述,結構,溫度場和濕度場,風場,渦度場和散度場,垂直速度,西太平洋高壓與中國天氣的關係,與雨季的關係,與颱風移動路徑的關係,

描述

在南北半球的副熱帶地區,存在副熱帶高壓帶。副熱帶高壓主要位於大洋上,並且常年存在,按不同的地理位置,分別稱為北太平洋高壓、南太平洋高壓、北大西洋高壓、南大西洋高壓和南印度洋高壓。而位於太平洋的高壓又統稱為太平洋高壓。
副熱帶高壓是制約大氣環流變化的重要成員之一。在地面圖上,太平洋地區常為一高壓控制,稱為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太平洋高壓是常年存在的,它是一個穩定少動的暖性深厚系統。夏季,太平洋高壓十分強大,範圍很廣;冬季強度減弱,範圍縮小,多呈東西分布的扁長形,存在兩個中心,分別位於東、西太平洋。西太平洋高壓是控制熱帶、副熱帶的持久的大型天氣系統之一,且直接控制和影響著太平洋上生成的颱風的活動,夏季西部的脊可延伸至中國大陸,對中國的天氣特徵具有重要的影響。

結構

溫度場和濕度場

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主要指500百帕及以下的情況,它的強度隨高度增強,是因為海陸之間存在顯著溫度差異。海洋上的熱源位於太平洋高壓南側,大陸上的熱源則位於高壓北側。夏季,大陸上及沿海地區溫度較高,上方高壓隨高度迅速增強,而位於海洋上空的高壓則不然。太平洋高壓脊的低層往往存在逆溫層,逆溫層下部濕度大,上部濕度小。高壓脊中一般較乾燥,最乾區與脊線重合,高壓的南、北緣則有濕區分布。

風場

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線附近水平風速較小,南北兩側水平風速較大,且還隨高度增大,到達一定高度後北側形成西風急流,南側形成東風急流。當副高脊線作南、北移動時,東、西風急流的位置、高度和強度均隨之發生變化。

渦度場和散度場

在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內部,渦度場分布均勻,而散度場較為複雜。高壓區低層,南部以輻散為主,北部則多為輻合區;高層北部為輻散,南部為輻合併擴散至高壓中心,輻合、輻散強度均較大。

垂直速度

在對流層中上層,高壓脊南側以下沉運動為主,北側及脊線附近有上升運動;對流層下層脊線附近為下沉運動。

西太平洋高壓與中國天氣的關係

與雨季的關係

太平洋高壓脊的活動,與中國降水具有十分密切的關係。太平洋高壓生成並送出的暖氣團,與中高緯度大陸的冷氣團相遇,形成鋒面,造成大量降水。隨著太平洋高壓脊線的南北進退,中國東部地區的雨帶也隨之移動。
6月以前,對流層中下層副熱帶高壓西部脊線主要在20°N以南活動,雨帶徘徊在長江以南地區;6月中旬,脊線常北跳至25°N附近,高空形成準靜止鋒,地面雨帶徘徊在江淮流域,形成梅雨天氣;7月中旬,脊線第二次北跳,維持在30°N附近,雨帶北移至華北地區;9月之後,脊線南移,雨帶隨之南移;10月中旬以後,脊線又回到6月以前的位置。
夏季,中國南方各省(市、自治區)都可以受到太平洋高壓西部脊線的直接控制,處於它的西南部,所以一般吹東南風。雖然東南風帶來海上暖濕空氣,但是在下沉氣流作用下,氣層比較穩定,白天沒有雲雨產生,天氣極為悶熱。如其持續時間較長,常常造成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伏旱天氣。

與颱風移動路徑的關係

影響中國的颱風,多形成於太平洋上空,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南緣,然後沿著高壓邊緣移動,因此高壓的移動和變形,均會對颱風移動路徑產生影響,主要影響形式有如圖1所示的四種。當副高成東西帶狀且強度較強時,颱風將沿副高邊緣西行(圖1a);當高壓脊東退,颱風轉而北行(圖1b);颱風越過高壓脊線後,高壓脊又向西延伸,颱風沿高壓邊緣向東移(圖1c)。若副高較弱時,位於副高南側的颱風可直接穿越高壓脊,將其切斷後直接北移(圖1d)。
圖1  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與颱風路徑的關係圖1 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與颱風路徑的關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