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研究

西夏研究

西夏研究雜誌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准公開發行的優秀期刊。自創刊以來,以新觀點、新方法、新材料為主題,堅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讀"的理念。西夏研究內容詳實、觀點新穎、文章可讀性強、信息量大,眾多的欄目設定,西夏研究公認譽為具有業內影響力的雜誌之一。西夏研究並獲中國優秀期刊獎,現中國期刊網資料庫全文收錄期刊。 《西夏研究》(季刊)創刊於2009年,是由寧夏社會科學院主管主辦。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方法,聚合國內外學術力量,挖掘、整理、研究西夏歷史文化,推動西夏研究的國際交流合作,打造具有特色的西夏學術研究交流平台。本刊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嚴謹學風,傳播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弘揚民族優秀科學文化,促進國際科學文化交流,探索防災科技教育、教學及管理諸方面的規律,活躍教學與科研的學術風氣,為教學與科研服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夏研究
  • 外文名:Tangut Research
  • 書名:西夏研究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
  • 開本:大16開
  • 品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作者:李範文
  • 頁數:796頁
  • ISBN:7500456883
第一輯,第二輯,第三輯,歷史文化,西夏佛教,語言文字,考古文獻藝術,西夏研究學者,第四輯,第五輯,第六輯,

第一輯


西夏研究(第1輯),是由李範文、韓小忙合著的《同義研究》。《同義》是西夏人梁義立於1189年所著的一部同義辭典,全書共分四卷,一、二卷每卷各七篇,三、四卷每卷各八篇,總計三十篇。編輯體例不是按詞(字)義分類,而是按字音的清濁分類。由於書前缺佚,既無序言,也無章節分類說明,致使這部編撰奇特、保留比較完整的詞書無人問津。
《同義》乍看起來容易被誤認為用處不大。因為它把意義相近的字放在一起,而沒有加以注釋。不像《同音》那樣每個字下面都有簡單的注字,更不如《文海》那樣每個字下面都有詳細的字義解釋。但是流傳下來的《文海》僅有平聲部分而無上聲部分。至於《同音》雖然有平 上聲字,每個字也有注字,但只有一個注字。往往當注字和被注的字都不清楚的時候,完全失去了提供字義信息的作用。《同義》則保存完整的字多達5598字,雖然沒有注釋,但它把同義詞、近義詞放在一起,為我們考證其它未識的字提供了“一些指示”。作者不僅考證了全書按“全清”、“邊清”、“半清濁”、“全濁”分類,而且對每篇、每字的出處、讀音、字義、韻類都作了註明,並注有該字在《夏漢字典》上的順序號,據此即可查出該字的全部解釋。因此可以說《同義研究》是一部簡明的字典,2005年8月出版後銷售一空。
目錄
緒論
一、《五音切韻》
(一)《五音切韻》的版本與內容
(二)105韻及九音顯門的擬測
1、西田龍雄的擬音
2、索夫洛諾夫的擬音
3、龔煌城的擬音
(三)西夏語105韻音值比較表
(四)西夏語聲母擬測表
(五)《五音切韻》譯釋
1、《五音切韻序》
2、一百五韻母
3、九音顯門
4、“九音顯門”之分析
5、“眾漂入海門”105韻的分析
6、對105韻及其韻字的譯釋
(1)韻圖1(1.1-2.1)-10(1.10-2.9)
(2)韻圖11(1.11-2.10)-20(1.20-2.17)
(3)韻圖21(1.21-2.18)-30(1.29-2.27)
(4)韻圖31(1.30-2.28)-40(1.39-2.35)
(5)韻圖41(1.40)-50(1.48)
(6)韻圖51(1.49-2.42)-60(2.50)
(7)韻圖61(1.58-2.51)-70.(1.67-2.60)
(8)韻圖71(1.68)-80(1.75-2.69)
(9)韻圖81(1.76-2.70)-90(1.84-2.76)
(10)韻圖91(1.85)-100(1.92-2.85)
(11)韻圖101(1.93-2.86)-105(1.97)
7、《五音切韻》新字考釋
二、《文海寶韻》
(一)《文海寶韻》寫本的由來
(二)《文海寶韻》殘序反映出的幾個問題
1、博士、夫子與學子
2、風角城皇帝
3、仁主皇帝
4、醜歲五年八月五日
5、天賜禮盛國慶元年
(三)《文海寶韻》的內容
1、《文海寶韻》平聲第一
2、《文海寶韻》上聲入聲第二
3、《文海雜類》第三
(四)《文海寶韻》譯釋
1、殘序復原與譯釋
2、《文海寶韻》平聲第一卷韻目
(1)平聲1-10韻
(2)平聲11-20韻
(3)平聲21-30韻
(4)平聲31-40韻
(5)平聲41-50韻
(6)平聲51-60韻
(7)平聲61-70韻
(8)平聲71-80韻
(9)平聲81-90韻
(10)平聲91-97韻
3、《文海寶韻》上聲入聲第二卷韻目
(1)上聲1-10韻
(2)上聲11-20韻
(3)上聲21-30韻
(4)上聲31-40韻
(5)上聲41-50韻
(6)上聲51-60韻
(7)上聲61-70韻
(8)上聲71-80韻
(9)上聲81-86韻
4、《文海寶韻》入聲字
5、《文海雜類》平聲
(1)唇、舌、牙音
(2)齒、喉、來日音
6、《文海雜類》上聲
(1)唇、舌、牙音
(2)齒、喉、來日音
三、105韻聲韻調配合表
(一)1-10韻
四、《五音切韻》與《文海寶韻》的比較
五、檢字索引
(一)四角號碼檢字索引
(二)筆畫部首檢字索引
後記

第二輯


李範文著《五音切韻與文海寶韻比較研究》為第二輯,國家民委重要課題。西夏文《五音切韻》和《文海寶韻》是西夏人受漢文韻書、韻圖的影響而御製的兩部典籍。前者為韻圖,後者為韻書。
韻書是將同聲、同韻、同調的字按韻部編排在一起,用反切註明讀音,用簡明的文字解釋意義。早在魏晉時代已有韻書出現,南北朝時有呂靜的《切韻》、宋朝陳彭年、邱雍等奉詔重修的《廣韻》不僅對漢語音韻學有著巨大的影響,而且對西夏音韻學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至於公元1128年前的西夏文《文海》和寫本《文海寶韻》其編輯體例,基本上模仿《廣韻》,而增加了構字部分。
韻圖在韻書的基礎上以圖表的形式來闡明韻書中以反切所表示字音的韻書,韻圖與韻書相伴而行。韻圖又稱等韻圖,用來拼切漢字字音的一種圖表。西夏文韻圖借鑑漢字韻圖,但與漢字韻圖有所不同。漢字有平上去入四個聲調,總計206韻,西夏語僅有平上兩個聲調,總計105韻,列有105圖。
根據《五音切韻》我們可以把西夏語音基本上弄清楚了。原缺104、105兩個韻圖亦都已繪出。不僅解決了西夏字的讀音問題,而且對《五音切韻》的抄寫者或者是原書撰寫者為了解決某一格某一字的讀音而詞書上卻沒有這個西夏代表字。《五音切韻》的作者只好假借某字的左邊作為聲母,再借某字的右邊作為韻母,“創造”一個“新字”,用來解決他的讀音問題,這樣的字總計46字。日本著名西夏學專家西田龍雄教授僅譯一字,還不準確。作者對這46字一一作了破譯。
《文海寶韻》疑似《文海》刊本的傳抄本,但它把《文海》中極為重要的反切注音部分全部省略。這是《文海寶韻》傳抄者最大的失誤。儘管如此,它為西夏語研究提供了一份彌足珍貴的資料,刊本《文海》僅有平聲部分,而無上聲部分,《文海寶韻》卻保留了上聲部分。這對於研究西夏語音韻極為重要。《五音切韻》 丁種本623號韻圖上所寫的韻字,作者一一譯出,註上擬音,讀者可與《文海寶韻》的韻字查證對照,相得益彰。這是研究西夏音韻學上的一大工程,為西夏音韻學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第三輯


《西夏研究》第三輯,為《第二屆西夏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年8月17-19日,在西夏古都寧夏銀川市召開了第二屆西夏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俄羅斯、日本等國家及中國大陸和台灣地區的140多位專家學者提交論文近百篇,其中有最新研究成果,也有相關研究綜述。內容豐富,涉及面廣,包括探索族源、民族關係、外交、法律、科技、宗教信仰、文化藝術、考古發掘、語言文字、歷史人物、旅遊開發等等。研究成果和論文質量都達到較高的水平。
為了使西夏學研究成果得以面世,為了給西夏學研究提供新的研究信息,為了給我國歷史文化研究的寶庫提供更為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澱,也為了給國內外學術界展示西夏學研究的最新成果,我們將提交大會的論文及部分提要編輯出版。
為了儘可能反映百年來國內外學者研究西夏歷史文化的研究成果,我們在論文集後附有較為詳細的論著索引。國外研究索引內容包括日本、俄羅斯、英、法、德、美等國。這樣做,一是展示百年來國外學者對西夏學研究的基本趨向和大致脈絡;二是更方便於學者們參閱研究。附目錄。
寧夏第二屆西夏學國際研討會論文摘要目錄

歷史文化


西夏立國長久原因新論……………………………………陳廣恩
成吉思汗與西夏……………………………………………薛正昌
論党項民族消亡的歷史的趨勢和教訓 …………………吳峰雲
略述西夏對河西的占領及相關問題………………………崔紅芬
從西夏與北宋的比較中引發的思考……………楊其昌、王學功
讀司馬光《西事札子》識北宋政治之腐敗………………王天順
西夏開國人口考論…………………………………趙 斌、張睿麗
西夏經濟制度特點述略………………………………………王 勇
西夏軍事法律制度研究……………………………………王元林
唐末局勢與西夏崛興………………………………………李鴻賓
略論張浦……,……………………………………………魏淑霞
論西夏法律制度對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姜 歆
論西夏的犯罪 ………………………………………………張玉海
論遼與西夏關係 ……………………………………………武玉環
西夏與甘州回鶻……………………………………李並成、朱悅梅
西夏與回鶻勢力在敦煌的興替 ……………………………楊富學
西夏文書工作官吏制度考論 ………………………………趙彥龍
從《俄藏黑水城文獻》看西夏文書署押制度………………尚世東
西夏《天盛律令》再認識…………………………………陳永勝
試析古羌族與漢民族的源流…………………………………張潤平
十二世紀西夏國的星曜崇拜………… 聶歷山著 文志勇、崔紅芬譯
西夏廟學制及相關問題考論…………………………………劉再聰
讀史雜談——有關西夏用詞的鑑別及歷史名詞的考證 ……孫穎慧
西夏的醫學思想…………………………………………………蘇冠文
李土司先世辯正 ………………………………………………呂建福
西夏遺民變遷…………………………………………………李春光
蒙古唐古特徵人群中有西夏遺民 …………………………仁欽道爾吉
西夏人的天神崇拜……………………………………………張迎勝
宕昌党項羌與西夏的關係 ……………………………………楊海帆
從吐蕃先民嘎黨兩氏族繁衍看藏弭藥(木雅)……………… 孫文景
對大九寨國際旅遊區藏羌文化形成和發展的再認識…………楊文健
2004西夏學研究概述…..………………………………… 馬淑萍
2001——2004國內西夏學研究文獻統計分析…………………黃秀蘭

西夏佛教


西夏的佛教術語…………………………………………………聶鴻音
論儒學佛教在西夏文化中的地位 ……………………………李華瑞
西夏的密教遺存及其所反映的問題 …………………………楊志高
日本新發現北宋開寶五年刻《熾盛光佛大威德消災吉祥陀羅尼經》星圖考…韋 兵
簡論西夏語譯《勝相頂尊惣持功能依經錄》…………………林英津
西夏佛教的特色…………………………………………………索羅寧

語言文字


關於《文海》中反切上字拼音研究若干問題…………………索夫羅諾夫著、楊振常譯
關於西夏語的作格性…………………………………………小高裕次
西夏語和羌語支語言的辭彙比較以認同詞試探關係 ………池田巧
納西語與西夏語初步比較 ……………………………………木仕華
淺談西夏文字的規範寫法 ……………………………………賈常業
俄藏西夏文草書《孝經傳》序及篇目譯考…………………胡若飛
日本所藏西夏文《聖勝慧彼岸到功德寶集頌》之殘片………荒川慎太郎著、胡若飛譯
試析西夏文字題記和西夏文字岩畫 …………………………李 芳
西夏文字的美學原理………………………………………北室南苑
西夏語文字和語言學研究百年評述 ……………………… 徐文堪

考古文獻藝術


西夏碑刻淺述…………………………………………………牛達生
雜林寺石刻……………………………………………………李 翎
西夏壽陵殘碑紋飾復原初探 ………………………………岳 健
鎮河塔之說…………………………………………王玉壽、岳 健
會方伯李公(南哥)墓志銘之研究…………………………… 李培業
略談西夏人腰間的掛件………………………………………李進興
銀川市出土的銅佛像年代及偽造的西夏佛教 ………………金 申
寧夏固原博物館館藏西夏文物析論 …………………………黃麗榮
試述漢文西夏文獻之研究 ……………………………………胡玉冰
重視西夏印刷史研究推動西部經濟大建設 …………………尹鐵虎
黑水城文獻《莊子義》考………………………………………湯 君
英藏黑水城出土漢文文獻評述 ………………………………許生根
英、法、俄國西夏文獻和莫高窟北區出土文獻的分析及相互關係 ……………束錫紅
西夏文泥活字版本《維摩詰所說經》的由來………………孫壽嶺
寧夏靈武出土西夏文文獻探考 ………………………………白 濱
試西夏佛塔岩畫 ……………………………………………朱存世
略論西夏書法藝術 …………………………………………毛來紅
賀蘭山山嘴溝石窟西夏壁畫的初步分析 …………………謝繼勝
敦煌壁畫與西夏服飾…………………………………………徐 莊
西夏文字書法創作淺談 ……………………………………劉魁一
花兒 羌歌 詩歌…………………………………………… 王國基
西夏晚期經變藝術的主要特徵和創新 ……………………王艷雲
西夏佛教音樂 ………………………………………………孫星群
試論西夏文學的特色…………………………………………楊 梓

西夏研究學者


緬懷恩師王靜如教授 ………………………………………陳炳應
王靜如先生晚年對西夏學的研究 …………………………王龍友
漢學家羅佛的生平和著述…………………………孫立新、孫 虹

第四輯


第四輯為《羅氏父子專輯》,即羅振玉、羅福成、羅福萇、羅福頤父子四人研究西夏學的專輯。
羅振玉:(1866-1940),字叔蘊,號雪堂,學部參事官,對河南安陽出土的甲骨文、敦煌簡牘、莫高窟之捲軸均進行收集、編類考訂、流通。有功於學問甚鉅。這是世人皆知,但是他是第一個把黑水城出土的夏漢對照詞書《番漢合時掌中珠》介紹給中國學術界的。1913年,俄國伊鳳閣教授在日本贈給羅振玉《番漢合時掌中珠》10頁(共37頁),羅氏影印以廣其傳。羅先生將自己收藏的西夏官印七方,刊於1916年所著的《隋唐以來官印集存》一書。1926年他又出版《西夏官印集存》,他成為中國西夏官印的拓荒者,西夏文字的傳播者。
羅福成(1884-1960),字君美,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獸醫科。是我國民族古文字研究專家,是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的研究先驅,並做出了貢獻。1919年發表了《西夏譯蓮花經考釋》和《西夏國書類編》,均為山東學社刊印。前者考釋西夏文蓮花經,後者把一些西夏文字單詞分類編排,便於檢索。1924年全文摹寫了《番漢合時掌中珠》,由其自辦的天津貽安堂書店石印出版。1932年在《國立北平圖書館刊》第4卷第3輯《西夏文專號》上發表了《韻統舉例》、《文海雜類》、《雜字》、《居庸關石刻》、《重修護國寺感應塔碑》等17篇論文,均已收入本輯。旅順庫籍整理處石印出版了羅福成整理手寫的《西夏國書字典音同》,這是繼《番漢合時掌中珠》之後又一部工具書。由於該書已有研究專著出版(見李範文《同音研究》,1986年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本輯未錄。
羅福萇(1896-1922),字君楚,幼而通敏,年十歲能讀父書,懂英、法、德等語及梵文、突厥、回鶻諸文字,尤其“精通西夏文字”著書多未就。已完成的著作有《夢軒瑣錄》三卷(即古梵學書序錄及攻梵語之作)、《西夏國書略說》一卷、譯沙畹、伯希和所注《摩尼教經》一卷、《敦煌古寫經原跋錄存》一卷、《倫敦博物館敦煌書目》一卷、《巴黎圖書館藏敦煌書目》一卷等,所有著作中以《西夏國書略說》最為引人矚目。他開闢了西夏字部首分類的先河,他認為西夏字乃取漢字之筆畫積累而成,並以形聲義三端考之,以證其說。除此,他還著有《俄人黑水訪古所得記》、《西夏贖經記》、《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一釋文》、《妙法蓮華經弘傳序釋文》以及《宋史夏國傳集注》等。可惜這位天才的語言學家英年早逝,時年26歲。國學大師王國維特此寫了《羅君楚傳》,均收入這一專輯。
羅福頤(1905-1981),字子期,晚號僂翁,筆名紫溪,亦作梓溪。他興趣廣泛,著述等身,除西夏文史外,對遼史、金史、古印璽考古、文物都有研究。西夏學著作主要有《夏國傳集注補遺》、《西夏文存》、《僂翁一得續錄——明刊西夏文高王觀世音經試譯》等。他對寧夏培養西夏學人才方面作了重要貢獻,197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20周年大慶,特此邀請他作為嘉賓參加慶典,自治區主管文教的書記江雲和文化局局長馬若接見,表示感謝。

第五輯


第五輯為《王靜如專輯》。王靜如教授(1903.10-1990.10)河北省深澤縣人著有《西夏研究》第1-3輯。是我國著名的西夏學專家,他與羅氏父子為中國西夏學的建立作出了傑出貢獻。192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隨即進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從此開始對西夏語言文字的研究工作。他在很短時間內,寫出了《現在賢劫千佛名經卷下殘卷考釋》、《過去莊嚴千佛名經考釋》、《佛母大孔雀明王經梵藏漢合璧校釋》、《斯坦因khara-khoto所獲西夏文大般若經考》、《金光明最勝王經夏藏漢合璧考釋》等文,集結成《西夏研究》1-3輯,於1932年——1933年以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單刊本出版。1936年榮獲法國院士會的東方“茹蓮”獎。1932年陳寅恪先生撰文稱讚:
西夏語為支那語同系語言之一。吾國人治其學者絕少。即有之,亦不過以往日讀金石刻詞之例,推測其文字而已。尚未有用今日比較語言學之方法,於其同系語言中,考辨其音韻同異探討其源流變遷,與吾國語言互相印證發明者。有之,以一寅恪所知吾國人中自王君靜如始。然則即此一卷《佛母孔雀明王經之考釋》雖其中或仍有他日之補訂者,要已足開風氣之先,而示國人以治國語之正軌,詢可稱近日吾國學術界之重要著作矣。
這是一部對研究西夏佛經、語言文字較為重要的參考文獻,當今國內有成就的西夏學者無一不把王先生的專著當作工具書來學習參考。

第六輯


H.A.聶歷山(1892-1938)著《西夏語文學》,他是原蘇聯東方學界優秀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最早研究日語及日本民俗學,後來研究漢學,熟悉漢語和中國歷史。20世紀20年代初,開始研究西夏語,當時西夏文是一種死文字,幾乎無人解讀。從19世紀末,歐洲漢學家偉烈(A.wylie)、沙畹(E.chavannes)、布舍爾(S.Bushel)、德維利亞(Deveia)和毛利斯(A.Morisse)在研究資料極其匱乏的條件下,對西夏語的形態做了初步判斷,確定其為西夏語。開始進行釋讀,這是西夏學研究的第一階段。
1908-1909年,N.K.科茲洛夫在我國內蒙古自治區黑水城發掘了大批極具科學價值的西夏文獻。最早研究這些文獻的是伊鳳閣(伊萬諾夫)(A.E.Ebanob)教授。他發現有漢夏兩種文字註解的《番漢合時掌中珠》。並對《掌中珠》作了初步研究和簡介。聶歷山對此極感興趣,他作了深入研究。不僅對西夏語言、文字進行了研究,而且對西夏歷史、民族、國家以及對西夏學研究情況進行了系統研究。可惜1937年史達林肅反擴大化,伊鳳閣和聶歷山不幸於1938年死於冤獄。1960年原蘇聯政府為他們平反昭雪,並將聶氏遺著由原蘇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列寧格勒分所組織人力整理出版,選出10篇論文及他的《西夏文字典》手稿編輯成書,名曰《西夏語文學》,於1960年出版。最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為聶氏1962年授予蘇聯最高獎——列寧文學獎。《西夏研究》第六輯,即將聶氏論文譯為漢文,將其手稿影印出版,便於讀者了解這位天才的語言學家他是怎樣研究西夏語言文字的。他是俄羅斯早期研究西夏學的傑出代表。我們翻譯出版他的《西夏語文學》作為紀念他誕生105年、逝世70周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