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東喀爾巴阡戰役後,“海因里希”集群沿著
翁達瓦河和原捷匈邊界與蘇軍烏克蘭第四方面軍對峙,近兩個月的
拉鋸戰已經讓蘇德雙方疲憊不堪,冬季的來臨使得
斯洛伐克方向暫時平靜了下來。德軍為對付跡象已經非常明顯的蘇軍對波蘭的大規模進攻,11月,在杜克拉之戰中表現出色的第24裝甲軍被調往駐波蘭南部的第4裝甲集團軍“海因里希”集群中的三個裝甲師(第1,第8和第24裝甲師)也被陸續抽調前往匈牙利,用以解救被圍困在
布達佩斯的守軍。到12月底,“海因里希”集群名義上還轄有德軍第1裝甲集團軍,但屬下已經沒有一支裝甲師,而
山地師的數量卻已占到“海因里希”作戰師總數的約40%。
“海因里希”集群序列(1944.12.31)
第1裝甲集團軍:
第11軍:第253,第75步兵師,第100獵兵師,匈牙利第5後備師
第49山地軍:第254步兵師,第1滑雪獵兵師,第97,第101獵兵師,匈牙利第2後備師
匈牙利第1集團軍:
第17軍:第208步兵師,第3山地師戰鬥群,第4山地師戰鬥群
匈牙利第5軍:匈牙利第16,第24步兵師,匈牙利第1山地步兵旅
“海因里希”集群總預備隊:第154訓練師(由原第154後備師改編而成)
戰爭進行到1944年,德軍在戰略上已經處於
四面楚歌的境地。西線,盟軍已經全線逼近德國西部邊界。而在東線,情況則更為糟糕,種種跡象顯示蘇軍對準波蘭腹地和德國心臟地區的一次龐大攻勢已經迫在眉睫。但希特勒卻似乎沒有意識到末日的到來,仍然固執的將德軍最後一部分戰略預備隊投入到西線阿登地區的反擊中。11月到12月份,
烏克蘭第2方面軍(司令
馬利諾夫斯基元帥)在匈牙利北部的步步進逼讓匈牙利第1集團軍的防線逐步內縮,到1月中旬,“海因里希”集群南部防線(即匈牙利第1集團軍的防線)已經退到科希策以東的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的邊界。
正當德軍在西線發動
阿登反擊戰時,東線的蘇軍卻在積極得厲兵秣馬,為了策應即將在波蘭展開的大規模攻勢,11月底,蘇軍統帥部下令
烏克蘭第4方面軍和烏克蘭第2方面軍一部準備向捷克斯洛伐克再次發動進攻。到1945年元旦,烏克蘭第4和第2方面軍,連同
羅馬尼亞和捷克斯洛伐克軍隊在內,共有65萬1千七百人,9910門
火炮和
迫擊炮,453輛
坦克和
自行火炮,1283架
作戰飛機。而駐守捷克斯洛伐克的德軍包括第17集團軍的部分兵力,第1裝甲集團軍,隸屬於A集團軍群的匈牙利第1集團軍,以及第8集團軍和南方集團軍群第6集團軍的部分兵力,共有約55萬人,近5000門火炮和迫擊炮,330輛坦克,680架作戰飛機。從這個對比上看,德軍方面是明顯處於下風的,但應當注意到由於此時
布達佩斯戰役正打得如火如荼,烏克蘭第2方面軍的很大一部分兵力被牽制在匈牙利前線,實際上在斯洛伐克方向德軍的兵力劣勢並非到了懸殊的境地,按蘇聯方面的資料,烏克蘭第4方面軍的人員比德軍多0.5倍,火炮和迫擊炮比德軍多0.8倍,坦克和自行火炮多1.2倍,飛機多1.7倍。況且依靠地形複雜的山地作依託,
哥特哈德·海因里希此時所面對的形勢要遠比在匈牙利和波蘭的同事要好。蘇軍計畫以
伊萬·葉菲莫維奇·彼得羅夫大將指揮的
烏克蘭第4方面軍的3個集團軍(38集團軍-司令為
基里爾·謝苗諾維奇·莫斯卡連科上將、近衛第1集團軍-司令為
安德烈·安東諾維奇·格列奇科上將、第18集團軍)在空軍第8集團軍(
瓦西里·尼古拉耶維奇·日丹諾夫中將)支援下分別向
克拉科夫、
普雷紹夫和斯莫爾尼克發起進攻。而
馬利諾夫斯基元帥的烏克蘭第2方面軍則實施輔助突擊,以2個集團軍的兵力(第40集團軍和羅馬尼亞第4集團軍)向
多布希納方向發展進攻,以切斷普雷紹夫-科希策德軍集團的後路。由於蘇軍是在國外作戰,所以兩個方面軍在黨政工作中特別注意講解
蘇聯共產黨和政府對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的政策,進攻就是在這兩國領土上準備的。
過程
戰役開始
1945年1月12日,隨著蘇軍在波蘭宏大戰役的打響,蘇聯稱為“西喀爾巴阡戰役”的進攻也在這天爆發:烏克蘭第4方面軍第18集團軍首先對德軍第49山地軍的防線發起了衝擊。不過,和3個多月前的東喀爾巴阡戰役開始時一樣,最初的突擊並不順利,德軍山地獵兵的抵抗異常頑強,而山林條件和惡劣的天氣也讓蘇軍吃盡了苦頭,在最初的幾天裡“部隊行進十分艱難”。
在北方,戰況則順利得多,1月15日,經過加強的第38集團軍在“海因里希”集群和第17集團軍的結合部展開了進攻,由於配備了強大的裝甲突擊集群,炮兵群和
航空兵(在戰役的頭幾天,空軍第8集團軍的幾乎所有飛機都配屬給了第38集團軍),而且第17集團軍正被烏克蘭第一方面軍的強大突擊所摯肘,第38集團軍很快就渡過了維斯瓦河,並在第17集團軍
黨衛軍第11軍的正面打開了一個寬達16公里的缺口,蘇軍從這裡潮水般湧入,在當天就向縱深推進了13公里。在其後的幾天裡,第38集團軍勢如破竹,在16,17日兩天分別拿下了亞斯沃和戈爾利策。到17日日終時,第38集團軍的先頭部隊已向西突進了60公里並進抵
杜納耶茨河。
西喀爾巴阡戰役開始時蘇聯蘇克蘭第4方面軍各集團軍部分數據對比
| 作戰正面每公里火炮密度
| 每個師平均兵員
| 彈藥基數
|
第38集團軍
| 207門
| 5000-6000人
| 1.9-3.7
|
近衛第1集團軍
| 110門
| 4600-5000人
| 0.4-2
|
第18集團軍
| 83門
| 3500-4500人
| 0.4-2
|
資料來源:《蘇聯版12卷本二戰史》
蘇軍在進行西喀爾巴阡戰役時,參考了東喀爾巴阡戰役的教訓,沒有貿然在冬季山林條件下在西喀爾巴阡山正面投入重兵強突,而是選擇在地形條件相對較好的克拉科夫方向協同烏一發動主攻,這應當說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戰役經過
為打退蘇軍第18集團軍在第49山地軍正面的進攻,德國人的注意力很快就被吸引到了這裡,到15日,已經陸續向科希策方向增調了3個師。這給在北面的近衛第1集團軍的進攻創造了條件,這個集團軍的司令是曾在
高加索戰役中展露頭角,具有豐富山地作戰經驗的格列奇科上將。一月十八日,近衛第1集團軍和配屬旗下的捷克斯洛伐克第1軍向沿翁達瓦河右岸的德軍第11軍發起了進攻。近衛第1集團軍的這次突擊隱蔽而有力,致使德軍防線大亂。兩天裡,近衛第1集團軍就得以向縱深推進了30至50公里,一舉攻克了德軍的後方重鎮巴爾德約和
普雷紹夫。鑒於德軍在普雷紹夫—科希策一線以東的守軍有被包抄的危險,海因里希只得下令德軍向西撤退,科希策也在19日落入蘇軍手中。
正當德軍第1裝甲集團軍的部隊向波普拉德方向且戰且退之時,海因里希發現蘇軍在波蘭南部的閃電般的推進已經開始出現威脅整個“海因里希”集群的徵兆。一月十八日,德軍放棄了
克拉科夫,次日這座古城便被蘇第59和第60集團軍的部隊占領。克拉科夫城如此快的落入友軍之手迫使烏克蘭第4方面軍改變部署,因為克拉科夫—維斯瓦河上游一線是烏克蘭第1和第4方面軍的戰區
分界線,克拉科夫被蘇軍提前收入囊中使第38集團軍一下子失去了目標,如此一來,正在向克拉科夫急進的第38集團軍只得改變進攻方向,指向別爾斯科-
比亞瓦,防守斯洛伐克山區的“海因里希”集群的側後。到一月二十二日,第38集團軍的前鋒已前出到近衛1集和18集以西80公里的地方。此刻,烏克蘭第4方面軍的另外兩個集團軍也變更了部署:近衛第1集團軍奉命開入波蘭南部,沿第38集團軍進攻路線的南側向
新松奇-
日維茨方向進攻,斯洛伐克境內的作戰則完全交由第18集團軍和捷克第1軍負責。烏克蘭第4方面軍的這個變更計畫很大膽:用少量的兵力從西喀爾巴阡山正面牽制德軍,而將主力用於西喀爾巴阡山北坡(這一地區位於“海因里希”集群和第17集團軍的結合部,防守相對薄弱,正是突破的好地方),直搗德軍的深遠後方,威脅俄斯特拉發工業區。經驗豐富的海因里希是不會對這一變化視而不見的,在他的堅持下,一月二十四日,希特勒終於下令向
貝斯基德山撤退,從而放棄大部分斯洛伐克。
1月下旬,隨著東線德軍形勢的持續惡化,“海因里希”集群至少向相鄰的第17集團軍和第8集團軍撥出了3個德國師,實力受到了相當削弱。(到一月二十六日,海因里希手下掌握的德國師只剩下了9個,這些師要么經過長時間的戰鬥已經元氣大傷,要么就是由打殘的步兵師重建的“
國民擲彈兵師”,戰鬥力很差)另外一月二十七日,剛接替
約瑟夫·哈爾佩大將出任中央集團軍群(25日,原A集團軍群改稱中央集團軍群)總司令的
費迪南德·舍爾納大將批准了第17集團軍撤出上西里西亞的請求。這樣一來,更為在向這個方向急進的第38集團軍和近衛第1集團軍掃清了障礙,1月的最後幾天,這兩個集團軍已前出到別爾斯科-比亞瓦。要不是受阻於擋在他們與“海因里希”集群主力之間的西喀爾巴阡山,“海因里希”集群早就被合圍了。海因里希自己也清楚,西喀爾巴阡山始終只是一條靜止的“防線”,因此他一面繼續要求西喀爾巴阡山正面的守軍死守陣地,另一面要求上級注意其危險的後方。為了穩定“海因里希”集群左翼的局勢,德軍又不得不將原屬第17集團軍的第59軍和黨衛軍第11軍劃歸“海因里希”集群第1裝甲集團軍指揮。(但這兩個軍的此時的只剩下了1個步兵師,1個國民突擊師和1個國民擲彈兵師的實力)這樣海因里希總算暫時阻滯了蘇軍向俄斯特拉發方向的突擊,但蘇軍在西喀爾巴阡山正面攻勢仍然沒有停下來的跡象,28,29日兩天,新塔爾克和波普拉德也先後落入蘇軍之手。海因里希只好率軍撤往沿比亞瓦河和日維茨,雅勃朗卡,里普特,聖米庫拉什以東高地一線的預設陣地。由於此時蘇軍已經進入西喀爾巴阡山區,部隊經過3周多的激戰也已疲憊不堪,德軍終於才在這裡站穩了腳跟,2月上中旬,烏克蘭第4方面軍唯一值得一提的戰果只是拿下了別爾斯科-比亞瓦。而烏克蘭第2方面軍在
茲沃倫-比斯特里查和班斯卡-希提亞夫尼查兩個方向展開的進攻收效也不大——一個月的戰鬥中,他們只向前推進了14-20公里。
戰役結束
2月17日,蘇軍最高統帥部鑒於在西喀爾巴阡山當面難於突破,而在俄斯特拉發方向占有有利戰機的形勢,下令從2月18日起,烏克蘭第4方面軍在斯特魯緬、
日維茨、雅勃朗卡、里普特、聖米庫拉什一線轉入了防禦,將重點轉移到俄斯特拉發方向,準備在3月發起
俄斯特拉發戰役,至此,歷時一個多月的西喀爾巴阡戰役落下了帷幕。蘇軍在這次戰役中充分吸取了東喀爾巴阡山戰役中的教訓,並沒有在山區正面和德軍展開曠日持久的拉鋸戰,而是利用烏克蘭第1方面軍在波蘭的強大突破將主力投入
上西里西亞高地,直接威脅德軍的後方,迫使德軍自行後撤,從而有效減少了傷亡。和東喀爾巴阡戰役12萬人的高昂代價相比,在西喀爾巴阡戰役中,蘇軍的傷亡減少到不到8萬人。而在德軍一方海因里希大將在各方面處於劣勢且三面受敵的情況下,利用有利的地形氣候條件,成功的遲滯了蘇軍的正面進攻和包抄,在那個小敗即算勝利的時期,海因里希的表現應當說是相當不錯的,加上他在東喀爾巴阡戰役中的出色指揮,因此在西喀爾巴阡戰役結束後半個月,3月3日,海因里希大將的
騎士鐵十字勳章上被加上了雙劍飾,他成為了第136位雙劍橡葉騎士鐵十字勳章的獲得者。
評價
此戰,烏克蘭第4、第2方面軍重創敵5個集團軍,前進170—230公里,(烏克蘭第4方面軍)解放了波蘭南部地區和捷克斯洛伐克大部國土。戰鬥中擊潰敵17個師和1個旅。烏克蘭第4方面軍在克拉科夫以南實施的突擊從南面保障了蘇軍在華沙—柏林方向的進攻。烏克蘭第4、第2方面軍取得了在冬季條件下實施山地進攻的豐富經驗。蘇軍42個兵團和部隊被以“科希策”、“普雷紹夫”、“戈爾利采”、“波普拉德’、“亞斯沃”命名。
莫斯科先後8次為烏克蘭第4、第2方面軍
鳴放禮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