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竊曲紋三足雙耳銅鼎,肇慶市博物館收藏的銅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周竊曲紋三足雙耳銅鼎
- 館藏地點:肇慶市博物館
- 所屬年代:西周
- 類別:銅器
西周竊曲紋三足雙耳銅鼎,肇慶市博物館收藏的銅器。
西周竊曲紋三足雙耳銅鼎,肇慶市博物館收藏的銅器。文物特徵年代:西周 尺寸(cm):口徑18,通高19.8編號:歷0483—B13 說明:兩耳豎立口沿,腹壁自口沿下向外漸鼓,至近低處倏然內收,有三柱足,頸部有一周竊曲...
西周竊曲紋銅鼎,西周文物。通高30.4厘米,口徑24.8厘米。斂口,平沿外折,方形立耳,圓腹,三蹄足。此展品為西周文物。通高30.4厘米,口徑24.8厘米。斂口,平沿外折,方形立耳,圓腹,三蹄足。口沿和腹部均飾竊曲紋,腹中部飾凸弦紋一周,耳飾重環紋。體外有煙炱。腹內壁有銘文六行30字:“隹王八月...
年代:西周晚期 出土地點:陝西省韓城市梁帶村芮國遺址27號墓 收藏單位:陝西省韓城市梁帶村芮國遺址博物館 文物特徵 竊曲紋銅鼎,斂口,寬斜沿,斜方唇,淺半球形腹,圓底,蹄足中段較細,下端逐漸外展而肥大。器身范線三條,均位於三鼎足正上方。三足根之間有三條范棱呈三角形狀,內側平齊。口沿下飾一...
在洛陽博物館第一展廳,有這樣一件竊曲紋銅鼎。它表面僅有少許線條點綴,一鼎腿上方還有裂痕。這件竊曲紋銅鼎又被稱作“金村大鼎”,來歷不凡。它是目前為止國內僅存的三件確認出土於洛陽金村大墓的文物之一。文物背景 金村奇景 說起金村名字的由來,上了年紀的村民通常會講出兩個“非官方版本”。 很久之前有一...
西周多友鼎造型普通,半球形體,立耳環底,器腹較深,三隻蹄形足,是三足鼎最為基本的形態,除造型簡單之外,銅鼎表面沒有裝飾精美的紋飾。西周多友鼎腹內壁後方鑄有22行銘文,銘文分兩塊鑄成,每行字數不等,總計279個字。銘文內容:唯十月,用嚴狁放興,廣伐京〈追去辶〉告追於王。命武公遣乃元士羞追...
造型宏偉古樸,鼎口之上豎立雙耳,底部三足已開始向西周晚期的獸蹄形演化,顯得沉穩堅實。紋飾是三組對稱的變體夔紋和寬闊的竊曲紋,線條雄渾流暢。由於竊曲紋如同浪峰波谷環繞器身,因此又叫波曲紋。鼎腹內壁上銘文共28行290字,為西周大篆的典範之作。內容分為兩段:第一段是克對祖父師華父的頌揚與懷念,讚美...
竊曲紋直耳銅鼎 竊曲紋直耳銅鼎,春秋,尺寸:口徑22.2cm,通高20cm,蚌埠市博物館藏。青銅。侈口,雙直立耳微外瞥,圓腹。圓底,三蹄足。腹部飾一圈竊曲波紋。文物特徵 竊曲紋直耳銅鼎,春秋,尺寸:口徑22.2cm,通高20cm
春秋魯侯三足銅鼎現有2件:,口徑28.3厘米,腹深14厘米,耳高6.5厘米,足高11厘米;另一件通高26厘米,口徑28.5厘米。二鼎造型紋飾相同,平沿方唇,直口,腹呈半球形,三足呈蹄狀,其中兩足殘。口沿下部飾一周竊曲紋,竊曲紋下飾一道凸弦紋,鼎的底部有煙炱,是件實用器,兩鼎腹內鑄有相同的銘文...
環帶紋銅鼎 環帶紋銅鼎,屬於春秋中期文物,現藏於甘肅省博物館。藏品介紹 環帶紋銅鼎,該藏品高20.7厘米,口徑23.1厘米。銅鼎為廣口,寬折沿,淺弧壁,圜底較平,立耳,三蹄足。腹壁花紋為兩層:上層為鳥形竊曲紋,下層為波帶紋,兩耳飾重環紋,三足飾變形獸面紋。?
春秋環帶紋銅鼎 春秋環帶紋銅鼎是春秋中期的文物,現收藏於甘肅省博物館。文物信息 高20.7厘米,口徑23.1厘米。文物特徵 銅鼎為廣口,寬折沿,淺弧壁,圜底較平,立耳,三蹄足。腹壁花紋為兩層:上層為鳥形竊曲紋,下層為波帶紋,兩耳飾重環紋,三足飾變形獸面 紋。
春秋竊曲紋銅鼎 春秋竊曲紋銅鼎是一件春秋時期的文物,現藏於南京博物院。春秋竊曲紋銅鼎連耳高26.6厘米,口徑27.3厘米。
下腹飾窄夔龍紋帶一周,其下等距離飾葉狀花紋帶一周。與兩耳相對的腹部正中前後各附一牛首。三蹄足上端皆裝飾獸首花紋。該器近乎滿飾花紋,但卻繁而不亂,錯落有致,既有細密的蟠虺紋,也有粗礦的夔龍紋;既有腹、頸的平雕,又有蹄足的凸雕。此鼎採用了分鑄法和焊接法。蟠虺紋曲耳銅鼎的鑄造,即是將鼎體...
戰國時代銅鼎 戰國時代銅鼎是戰國時期的文物。文物特徵 1971年青島嶗山出土。食器。該鼎造型莊重,撇口、折沿、雙立耳,垂腹,寰底,底承三蹄形足。上腹部飾弦紋三道,其間各飾竊曲紋帶一周,紋飾因鏽蝕土沁大部分模糊不清。通體綠銹色與土色交錯分布 。
春秋垂鱗紋秦公銅鼎是春秋時期文物,於禮縣大堡子山出土,現收藏於甘肅省博物館。文物信息 高41厘米,口徑40厘米。文物特徵 折沿,平唇,雙立耳。侈口,垂腹,平底,三蹄足。足上部有“山”字形扉脊,以扉脊為鼻脊飾獸面紋。口沿下飾一周竊曲紋。腹部飾三周垂鱗紋,頸部與腹部間以兩道凸弦紋相隔。耳...
古代青銅器常自銘為"寶尊"、"寶鼎",這表明青銅器一直是被視為尊貴的寶物,漢代即將青銅器的出土視為"祥瑞"之兆。據《漢書·武帝紀》記載,漢武帝"因得鼎汾水之上",竟將年號改為"元鼎"。從漢武帝把銅鼎奉為神物這一歷史性事件算起,中國人收藏青銅器的歷史已長達二千餘年。北宋以來,文人雅士對青銅器的研究...
垂鱗紋秦公銅鼎是春秋早期的文物,1999年在隴南市禮縣大堡子山出土。藏品介紹 垂鱗紋秦公銅鼎,該藏品高41厘米,口徑40厘米。折沿,平唇,雙立耳。斂口,垂腹,平底,三蹄足。足上刻有“山”字形扉棱,以扉棱為鼻脊飾獸面紋。口沿下飾一周竊曲紋。腹部飾三周垂鱗紋,頸部與腹部間以兩道凸弦紋相隔。耳...
這時,另一位村民王明賢上前趴在洞口往裡看,仔細端詳著泛青光的“東西”,看到了4個大銅鼎,他說:“這東西和電視上宣傳《文物法》時的青銅器一樣,都是文物。”五位農民既興奮,又緊張,興奮的是發現了文物,緊張的是怕這事被其他人知道,傳出去發生哄搶。因為1985年這裡出土編鐘的時候,就有村民哄搶、藏匿。
扁鼓腹較淺,最大腹徑位於底部,平底,三獸面蹄足。頸部有六個扉棱,扉棱間飾帶乳釘的竊曲紋,腹部飾弦紋和垂鱗紋,耳外飾斜角雲紋,足上部飾淺浮雕獸面紋,獸雙目凸起,鼻樑為突出的扉棱。器內壁有銘文四列二十字:“邦季之白歸(上夷下土)用其吉金自乍寶鼎子孫永寶用之”。現收藏於襄陽市博物館。
大盂鼎,清道光年間(公元1849年)出土於陝西郿縣禮村(今寶雞眉縣常興鎮楊家村一組,即李家村),一說出土於陝西岐山縣禮村,出土後便被販賣至文物市場。它是西周早期青銅禮器中的重器,因作器者是康王時大臣名盂者而得名,與之同出的小盂鼎已佚。轉輾買賣 清朝道光時期的岐山首富宋金鑒把銅鼎買下,因為器...
春秋邦季之白歸夷銅鼎是春秋早期銅器類文物,1976年隨縣萬店周家灣出土,現收藏於襄陽市博物館。文物歷史 通高25.1、口徑27厘米。文物特徵 侈口,平沿外折,方形附耳,束頸,扁鼓腹較淺,最大腹徑位於底部,平底,三獸面蹄足。頸部有六個扉棱,扉棱間飾帶乳釘的竊曲紋,腹部飾弦紋和垂鱗紋,耳外飾斜角雲紋...
春秋早期邦季之白歸夷銅鼎是春秋早期青銅器。此展品為春秋早期文物。通高25.1厘米、口徑27厘米。1976年隨縣萬店周家灣出土。侈口,平沿外折,方形附耳,束頸,扁鼓腹較淺,最大腹徑位於底部,平底,三獸面蹄足。頸部有六個扉棱,扉棱間飾帶乳釘的竊曲紋,腹部飾弦紋和垂鱗紋,耳外飾斜角雲紋,足上部飾淺...
牛角形耳雲紋銅鼎為春秋時期的青銅器,通高22.8,口徑19.8厘米,1982年出土於湖南湘鄉何家灣。現收藏於湖南省博物館。文物賞析 牛角形耳雲紋銅鼎的形制,與同時期的鼎比較,具有以下的特點,一般的鼎,耳為稍有弧度的長方形或半環形,此鼎的耳部上面伸出牛角狀紋飾,同類鼎耳目前僅見於湘鄉和寧鄉。多數鼎以子...
小克鼎,出自中國西周時期,共七件。造型雄渾厚重,花紋粗獷流暢,是典型的西周晚期銅鼎。重量:47880g 發現歷史 光緖十六年(1890)於陝西省寶雞市扶風縣法門鎮任村出土,一同出土還有一件大克鼎,一套六枚編鐘(克鐘),另有盨二件、鎛一件。小克鼎共七件,現分別藏於故宮博物院、天津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南京...
王子午鼎是春秋時期楚國的青銅器,墓中出土了一組共七件銅鼎,鼎上銘刻有“王子午”字樣,七鼎由大到小排列,稱為列鼎,此器是其中最大的一件。文物特徵 王子午鼎造型的顯著特徵,就是極度誇張輪廓線條,使輪廓線在不同的平面上,沿著不同的方向自由地收縮或伸展。各部位和部位結合之間,都拒絕了直形,而頻繁...
吳虎鼎是1992年在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申店鄉出土的一件西周青銅鼎,鼎內壁鑄有銘文16行163字(計重文165字),這是一篇記錄周王封授土地給吳虎的銘文,為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分期斷代研究提供了資料和依據。文物歷史 1992年,西安市長安區申店鄉徐家寨村南黑河引水工地出土一件銅鼎,在剔除器物土銹時,發現鼎腹內...
深腹,圜底,三柱足。口沿下飾一周回顧式鳥紋,器形厚重,花紋精細,具有晚商銅鼎的典型作風。飪食器。平沿,立耳,半球形腹,圜底,粗壯獸蹄足,里側內凹。口沿下飾竊曲紋一周,腹部飾鳥紋一圈。此器是一套七件列鼎之一,現藏於深圳博物館五件。其造型敦厚、穩重,花紋粗獷流暢,是西周晚期標準器。
1979年陝西淳化縣史家塬村出土,現藏於淳化縣博物館的“龍紋大鼎”高122cm口徑83cm,腹深54cm,重226kg,此鼎形體龐大雄奇,造型魁偉端莊,紋飾典雅莊重,是迄今已知西周最大、最重、最精美的銅鼎。現藏於上海博物館的西周“大克鼎”是周鼎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現存周代最大的鼎之一,該鼎清光緒年間出土於陝西...
裘衛在恭王五年又作了一件銅鼎(即《五年衛鼎》),鼎立耳,柱足,平沿外折,下腹向外傾垂,口沿以下飾細雷紋為地的竊曲紋,通高36.5厘米、口徑34.3厘米。腹壁內有銘文十九行207字,記述他在這一年所做的一件得意之事:裘衛曾在昭王太室東北承包了二川的工程,奴隸主邦君厲答應給裘衛“五田”,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