竊曲紋銅鼎

竊曲紋銅鼎

《呂氏春秋》有云:“周鼎有竊曲,狀甚長,上下皆曲,以見極之敗也。”

  在洛陽博物館第一展廳,有這樣一件竊曲紋銅鼎。它表面僅有少許線條點綴,一鼎腿上方還有裂痕。這件竊曲紋銅鼎又被稱作“金村大鼎”,來歷不凡。它是目前為止國內僅存的三件確認出土於洛陽金村大墓的文物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竊曲紋銅鼎
  • 外文名:Plagiarism pattern copper tripod
  • 館藏地點:洛陽博物館
  • 出土時間:約 1928年
  • 所屬年代:東漢
  • 類別:青銅器
  • 別名:金村大鼎
文物背景,金村奇景,發現大墓,國寶流散,盼歸來兮,厚積薄發,

文物背景

金村奇景

說起金村名字的由來,上了年紀的村民通常會講出兩個“非官方版本”。
 很久之前有一段時間,村子裡但凡翻耕土地或者拆屋蓋房,就能時不時挖出金元寶、金罐子、金酒杯之類的物件兒。這說法一傳十、十傳百,“金村”的名字便漸漸叫開。
 還有一種說法:這村子是“金鑾殿上的村子”,北依邙山、南臨洛河、地勢平坦、沃野千里,歷史上一直是群雄逐鹿的地界。傳說村子下面有條“龍脈”,每到雷雨交加的天氣,地底下就會傳出一陣又一陣的隆隆聲,似金石相擊,鏗鏘作響。
  一直到1928年,金村地底下隱藏已久的“秘密”,才被一場暴雨沖開。

發現大墓

夏秋之交,金村遭遇連續數日的滂沱大雨。許是禁不住雨水沖刷,村東頭的農田突然下陷,“轟”一聲,塌出一個巨大的坑洞。
有膽子大的禁不住好奇,便結夥進洞探一探。這一探不要緊,眼前的景象驚呆了所有人:淤泥里竟然有狀似編鐘的東西。
眾所周知,“北邙山頭少閒土,儘是洛陽人舊墓”。當地人很快意識到,這被暴雨衝出的“天坑”,其實是一座古墓的入口。”
長期令金村人感到無比神秘的“龍脈”“串井”,這下也有了科學合理的解釋。
由於金村一帶古墓集中,影響了地下水的分布,而墓道規模龐大,交錯縱橫,形成了相互連通的水道,所以才會出現井水時有時無的現象。到了雷雨天,水流湍急時,會衝擊墓葬里編鐘等大量青銅器,使其相互碰撞,萬器合奏,同時與雷聲形成共振,雄渾悠遠,聲似巨龍騰挪。

國寶流散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建都洛陽,史稱“東周”,其25代王均葬於洛陽附近,分為周山、王城、金村三個陵區。
1928年暴雨衝出的“天子墓”,正是東周王陵。
金村大墓驚現之際,正值風雨飄搖、時局動盪的20世紀初,國家積貧積弱已久,民生凋敝,根本無心也沒有能力對大墓及其出土文物進行有效的監管、保護、發掘乃至學術研究工作。
 那些自19世紀末就開始在中國搜刮、盜取大批文物及藝術品的西方列強及其代理人,對金村文物垂涎欲滴。他們或直接出面,或間接指揮,或是對當地村民威逼利誘,或是與更為專業的盜墓團伙沆瀣一氣,總之,想方設法將文物據為己有,再繞過出口監管,悉數流轉到國外。
  1910年,懷履光作為“傳教士”來到河南開封,除了傳教,他還建教堂、辦學校、開醫院,間或開展一些社會救濟工作。
  可這個平日裡看起來敦厚可靠、樂於助人的洋面孔,私下裡的一大愛好卻是收藏各種中國文物。以至於1925年起,懷履光有了個新身份——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中國地區文物收購代理人。
  正是經他之手,相當一部分金村文物最終被運往加拿大,再難尋回。
  從1928年到1932年,原本平靜的金村,遭到曠日持久的瘋狂盜掘。
  除了最先被暴雨衝出的大墓,另有7座東周天子墓及3座車馬坑被相繼發現,並被洗劫一空。數以千計的金銀器、青銅器、玉器等珍貴文物被運出金村,並且幾乎全部流失到海外。
  這是近代以來中國被盜掘規模最大、文物等級最高、文物數量最多的一次。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2年,在加拿大、日本、美國等十多個國家的數十個城市,都發現了疑似金村文物。
  “金村東周王陵出土的文物代表著東周時期最高等級的審美和工藝,數量之多、紋飾之華美、形制之獨特,堪稱絕無僅有,不僅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同時還承載著豐富的考古學信息。”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漢魏研究室主任嚴輝說。
  出土的文物和遺存,是研究相應歷史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社會面貌乃至科技水平的重要實證材料。
  由於大批金村文物流失並且8座東周王陵被盜掘者嚴重破壞,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考古學界在東周時期的都城研究、陵寢制度研究等諸多領域都存在缺環,至今難以系統完善。
  “可以說,損失之慘重,不亞於敦煌莫高窟文物流失事件。”趙曉軍說,“這不僅是考古之痛,更是文化之殤。”
  “金村”這兩個字,由此成為無數中國考古學者心中“不能承受之重”。

盼歸來兮

據中國文物學會統計,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因戰爭、劫掠、不正當貿易等原因,有超過1000萬件中國文物流失海外,其中國家一、二級文物達100餘萬件。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數字同樣觸目驚心:在40餘個國家的200多家博物館中,有中國文物160餘萬件,而民間收藏的中國文物數量更多,約為館藏數量的10倍。
  金村的遭遇,不過是中國近代眾多文物非法流失事件中,最令人痛心的那幀縮影。
  “金村文物如今究竟藏身何處?發現疑似金村文物後,如何確認其身份?這是首先需要釐清的關鍵問題。”上海大學文化遺產與信息管理學院副院長徐堅告訴記者,當年,洛陽金村因盜掘而名噪一時,以至於一些並非出自金村的器物甚至仿製品,也會被文物販子貼上“金村”標籤,以期賣出更高的價格。“換句話說,僅從風格上判斷,目前海外各博物館的‘金村收藏’是一個雜拼,需要反覆推敲、多重論證,才能識別出真正的東周天子寶藏。”
“通過對金村的回訪式研究,找到尚未被認出的金村文物,同時剔除非金村的文物。”徐堅介紹,“在甄別的基礎上,我們還通過三維掃描等技術手段,對金村器物逐件建立檔案,計畫建成世界上第一個金村器物群綜合資料庫。”
  “這些詳盡的影像數據資料,未來將可用於洛陽金村的公共展示和復原研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實現金村文物的‘數字回歸’。”趙曉軍說。
  “這也是在國際考古學界收回金村研究的話語權,實現洛陽金村的‘學術回歸’。”徐堅說。

厚積薄發

20世紀30年代初,金村大墓被徹底挖空。隨著時間流逝,轟動一時的金村天子墓也被重新長出的莊稼覆蓋,不見蹤跡。
  1962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77年改屬中國社會科學院)洛陽漢魏城隊在豫開展考古發掘工作時,鑽探出一座長19米、寬14米、深12米的大墓,墓道長達60米,周圍還有大小墓葬、車馬坑等。
  考古工作者們在震驚之餘也大膽猜測:“這會不會就是傳說中的金村東周天子墓?”
  根據文獻記載,東周的都城實際上是“一都二城”,分為“王城”和“成周城”。春秋時期,都城即王城,春秋末期爭奪王位的“王子朝之亂”爆發,周敬王為避亂而“出居狄泉”,在狄泉附近營建新的都城成周城。
  更重要的是,東周成周城被後世的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王朝所沿襲,即漢魏洛陽故城。
  哪怕僅從位置關係上判斷,大墓所在處,也有可能就是文獻中記載的東周王陵區。
  為了掌握更多情況,考古人員決定對整個周邊區域進行鑽探調查。
  “其實當時就已經形成了一張詳細的鑽探圖,但考慮到保護墓葬及文物安全,防止再次發生盜擾,那張圖就成了我們所有人‘不能說的秘密’。一直到今天,鑽探資料仍未公開發表。”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洛陽漢魏城隊隊長劉濤說。
  許是文物流失的記憶太過慘痛,面對金村,一眾考古工作者們只是遠觀,默默守護,不忍打擾。
  “但由於缺乏田野考古工作,我們對於金村東周王陵確實缺乏足夠的認識,這也在客觀上嚴重製約了相關考古學研究及文物保護工作的推進。”嚴輝說。
  又幾十年過去,到了2007年,為了解金村東周王陵區文化遺存的整體面貌,洛陽市文物鑽探管理辦公室啟動了一次小規模考古調查勘探。
  “但由於種種原因限制,圍繞金村大墓進行深入、全面的田野調查和發掘工作的時機仍未成熟,因此我們也一直沒有開展工作。”趙曉軍說。
  經過多年的醞釀與周密的準備,2022年1月下旬,洛陽金村東周王陵項目再次啟動。
2022年初,考古界公布了一個堪稱轟動的“大項目”——洛陽金村東周王陵考古調查與勘測工作日前正式啟動,預計將持續5年。
  時隔90餘年,考古工作者們終於可以通過科學精密的考古手段,釐清洛陽金村東周王陵區文化遺存基本情況,從而重新認識失落的金村。
  據了解,此次洛陽金村東周王陵考古調查與勘測工作由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漢魏城隊、上海大學、洛陽市漢魏故城遺址管理處、洛陽市文物勘探中心等多個單位合作進行,初步計畫分考古調查與勘探、考古試掘、考古學研究及保護規劃的制定三階段進行,共歷時5年完成。
  “原則上以精細的勘探結合現代物探技術替代考古發掘,以全面了解金村王陵、陵園、附屬墓葬、車馬坑等為重點,但不涉及對東周陵寢的發掘。”嚴輝說。
  這樣一來,中國古代陵墓轉型和傳承來源、東周成周城結構布局以及都城性質等重大問題的研究,都有望取得突破性進展。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一次重要的社會制度轉型期,也是我國古代陵墓制度轉型的關鍵時期。”趙曉軍表示,迄今為止,雖然國內已發現多處東周諸侯墓,但最高等級的東周天子墓卻一直沒有完整發現,“本次工作將有助於彌補上述缺環。”
  關於未來,考古工作者們不會止步于田野工作,他們想完成的“使命”還有更多:金村考古數位化平台及信息庫的建立、金村東周王陵遺址的保護展示與開發利用等等,相關工作都已提上日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