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旱

西南大旱

國家糧食儲備與經濟實力因素、乾旱預警與應急管理技術落後、水資源有效利用率低、人口及社會經濟發展超出當地水資源承載能力等原因使得2010年發生於中國西南五省市雲南貴州廣西四川重慶的西南大旱成為一場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災

基本介紹

概述,成因,特點,分布面積廣,持續時間長,危害性大,影響,水利設施,承載能力,利用率低,管理落後,糧食與經濟,救災,各地旱情,史上旱災,

概述

一些地方的乾旱天氣可追溯至2009年7月。3月旱災蔓延至廣東、湖南西部、西藏等地以及東南亞湄公河流域。截至3月30日,中國耕地受旱面積1.16億畝,其中作物受旱9068萬畝,重旱2851萬畝、乾枯1515萬畝,待播耕地缺水缺墒2526萬畝;有2425萬人、1584萬頭大牲畜因旱飲水困難。

成因

一、天災:
氣象學角度,國家氣候中心首席專家任福民介紹,這是有氣象資料以來,西南地區遭遇的最嚴重乾旱。乾旱的原因是降水少、氣溫高,兩重原因共同作用,加上持續時間很長。任福民介紹,雲南、貴州等西南地區的氣候特點是雨季和乾季分明。2009年雨季時降水量就很少,八月份後降水逐漸停了,相當於雨季提前結束。之後降水量一直偏少,跟歷史同期比較,雲南、貴州都是歷史最少的。
西南大旱
與此相反的是,在這200天裡,氣溫平均偏高1到2℃,跟歷史相比,雲南氣溫同期歷史最高,貴州排第三。
中國氣象局副局長矯梅燕與網友線上交流時說,雲貴一帶從2000年初至今一直處在降水偏少、溫度偏高的大氣候背景下。2010年至2013年持續降水偏少、溫度偏高的大背景下,旱情更嚴重了。
全球氣候變暖,太平洋厄爾尼諾現象加劇破壞了大氣結構,造成海洋季風無法登入形成降雨。從大氣環流形勢看,入冬以來,南支槽偏弱,來自印度洋的西南暖濕氣流比較弱,致水汽供應不足,加之南方地區氣候對厄爾尼諾現象的回響滯後,西南地區容易出現氣象乾旱。
“可以說,極端天氣發生的頻率和強度增大,是全球氣候變化造成的。”王學鋒說,不僅僅是旱災,各種應接不暇的極端天氣也蜂擁而至。就比如“北方下大雪、南方鬧大旱”這樣的極端反常天氣就在我國越來越頻繁地出現。
氣候專家、四川省氣候中心主任馬振峰,從氣候學角度詳細解讀了2010年的“旱”。
一是青藏高原的高原熱力因素。四川省受“世界屋脊”的影響較大,青藏高原2009年冬積雪少,高原熱力因素好,影響出現乾旱。
二是厄爾尼諾現象影響。在此影響下,太平洋表層的熱流向東走,將熱帶水汽帶走,導致我國東部降水較多。與之相反,熱帶水汽減少,由南方進入到西南的水汽也偏少了。
三是冷空氣時機沒有掌握好。雖然今冬有數次冷空氣影響我國,但大多數冷空氣在北方開始偏東移動,直接從四川省的邊緣“溜”了過去。加上秦嶺的關係,如果冷空氣不夠“強勢”,翻不過那座山,依然無法對盆地造成影響。即使有時候冷空氣進入盆地,與暖空氣形成了降雨的第一個條件:對流天氣,但形成降雨的第二個條件“水汽”如果不豐富,依然無法形成降水。“這是一個需要配合的過程。”
GBN全球氣候報告提到2010年中國氣候中國南部地區在2010年前後將發生持續整整10年的特大幹旱。中國“南澇北旱”的降水分布型,到時候可能變成“北澇南旱”的降水分布型,但專家分析2010年的大旱與此關聯不大。
二、人禍:
(一)地區水利工程長期失修,地方對水利建設長期投入不足。
(二)不科學的種植。有人認為雲南及廣西近些年為了經濟原因,大規模種植吸取地下水較多的桉樹橡膠樹,破壞原有植被,是造成今次旱災的一個原因。
(三)河流上的水利設施對生態環境和氣候的負面影響。在一條大渡河上建356座大壩,對生態造成嚴重破壞也是造成氣候異常,大地乾旱的原因。

特點

分布面積廣

過去,我國旱災高發的區域主要在乾旱缺水的北方地區,特別是西北地區。近幾年,在傳統的北方旱區旱情加重的同時,南方和東部多雨區旱情也在擴展和加重,旱災範圍已遍及全國。旱災影響範圍已由傳統的農業擴展到工業、城市、生態等領域,工農業爭水、城鄉爭水、超采地下水和擠占生態用水現象越來越嚴重。此次西南大旱波及中國西南五省市(雲南貴州廣西四川重慶)並有蔓延到湖南等省市的趨勢。

持續時間長

過去,北方地區主要以冬春旱為主,近些年已經呈現出連季乾旱、連年乾旱的趨勢。1997年至2000年北方大部分地區持續3年嚴重乾旱;2004年秋季至2007年夏季甘肅東北部持續3年乾旱;2006年夏季至2007年春季重慶、四川百年不遇的夏秋冬春四季連旱;2008年冬季至2009年春季北方冬麥區嚴重乾旱;2009年東北部分地區夏伏期間發生嚴重的卡脖子旱,等等。種種跡象表明,旱災持續的過程有拉長的趨勢。

危害性大

全國除西藏以外的廣大地區,因旱對我國城鄉飲用水安全、經濟社會發展、生態與環境造成的損失,危害性極大。由於乾旱缺水,工業布局不僅受到限制,而且遭遇大旱年份,為保生活用水,一部分企業可能被迫停產或半停產,直接影響經濟社會發展。江河來水減少,不僅會導致斷流和斷航,而且過度開採地下水,都會使生態與環境惡化。

影響

水源減少
有水庫因旱災而乾涸,有河流乾枯至斷流。至2010年3月,長江上游的水位也大減。比如:黃果樹大瀑布目前水流量減少到歷史最低值。每天只在上午10時到下午4時少量放水供遊客觀賞,其餘18小時處於斷流狀態。重慶嘉陵江合川段也乾枯至露出河床。長江上游缺水引致中下游的鄱陽湖湖水倒流入長江,若情況不改善,鄱陽湖也有枯水危機。
黃果樹瀑布百米寬瀑布變細流黃果樹瀑布百米寬瀑布變細流
春耕春播
農作物減產影響,西南旱災影響春耕春播已成定局,旱情得到根本緩解至少要到5月下旬。雲南部分旱區絕收後面臨口糧危機。
農產品價格部分上漲
有報導稱,上海、重慶、雲南等地的大米短時間漲價。
鮮花價格上漲。雲南遭遇百年大旱,雲花大規模減產。與此同時,雲花總價卻並未因量稀而價漲,反而出現了總價下滑的狀態。造成這種“畸形”狀態的原因是因為雲花質量下滑。而雲花量質雙跌也造成了全國鮮花價格大範圍的上漲。
全國六成水電告急
西南災區持續乾旱,部分水電機組幾近停產,各地水電發電量大大低於歷史同期。南方電網發電能力大幅下降,各地用電出現緊張局面,給民眾生活和抗旱造成困難。四川部分電廠庫存量已低於7天警戒線,廣西乾旱已致九成水電“癱瘓”。西南大旱致全國六成水電告急,多地火電機組吃力。

水利設施

貴州並不缺水。由於自然條件和投入不足等歷史原因,貴州省已建成的17893處蓄水工程中,中型水庫僅34座,99.9%都是小型水庫,總蓄水量不到20億立方米,天干塘庫乾,抗旱能力自然不強。
雲南小型水庫幾乎沒有進行過修繕。2010年雲南已經有1/4的鄉鎮政府駐地飲水困難。比小型水庫規模還要小的一些地方水塘,不僅缺乏資金修繕,更沒有相應的科學管理,導致在乾旱襲來之時比小型水庫更快枯竭。

承載能力

由於人口持續增長和當地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生活和生產用水不斷增加,造成一些地區水資源過度開發,超出當地水資源的承載能力,乾旱發生時也往往加重旱災。

利用率低

由於西南地區平常年份降水較多、不太缺水,農業用水、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的有效利用率與國內常年缺水地區相比有明顯差距,也對應對乾旱不利。因此,在該地區搞節水型社會建設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管理落後

基於中長期天氣預報、天地一體化土壤墒情監測預報開展乾旱預警,建立乾旱應急管理技術體系,對減輕旱災損失具有重要作用。與已開發國家相比,我國2010年在乾旱預警與應急管理技術方面還相對落後,今後需加強這方面的工作力度。

糧食與經濟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乾旱時有發生,但與過去相比、與一些國家相比,旱災損失大大減少,這與國家糧食儲備充裕、經濟實力增強密不可分。因此,搞好糧食安全、增加經濟實力也是減輕旱災的重要手段。

救災

國家防總最新統計顯示,截至2012年3月31日,雲南、貴州、廣西、重慶、四川等西南受旱五省(區、市)累計投入抗旱資金41.1億元,投入勞力2526萬人,投入抗旱機動設備114萬台套、運水車38萬輛次,保障了當前1939萬因旱飲水困難民眾的基本生活用水。據悉,2010年全國耕地受旱面積1.16億畝,其中西南五省(區、市)耕地受旱面積9716萬畝,占全國的84%,有1939萬人、1189萬頭大牲畜因旱飲水困難,分別占全國的80%和75%。
總理視察旱區總理視察旱區
中央財政已安排特大抗旱經費1.55億元,再次安排綜合抗旱資金8億元,提前撥付農村飲水安全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等建設資金64億元。2010年西南旱區已新建抗旱應急調水工程4307處,“五小”水利工程7萬處,鋪設輸水管線2萬多公里,新打抗旱水源井1.8萬眼,累計為民眾送水941萬噸。
據統計,西南旱區利用水庫供水解決344萬人飲水,通過實施應急調水解決210萬人飲水,通過打井開採地下水解決94萬人飲水,拉水送水解決506萬人飲水,人背畜馱、尋找新水源等其他措施解決了785萬人的飲水問題。

各地旱情

雲南省
雲南省是此次旱情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僅農業損失便高達172億元人民幣,雲南羅平60萬畝油菜花海成死海。雲南此次三季連旱,致使780萬人、486萬頭牲畜飲水困難,秋冬播農作物絕收1417萬畝,全省小春糧食比上年減產50%以上。
羅平60萬畝油菜花海成死海羅平60萬畝油菜花海成死海
貴州省
從2009年秋天起,貴州省大部分地區出現少雨至無雨的天氣。
至2010年3月,貴州省有84個縣市受災,影響人口達1700萬人,有500多萬人、200多萬頭牲畜發生飲水困難,城市工業用水幾乎處於停頓狀態 。
至2010年4月,貴陽農作物受旱面積達78.44萬畝,其中輕旱49.845萬畝,重旱25.173萬畝,乾枯3.489萬畝,水田缺水11.27萬畝、旱地缺墒12.33萬畝。全市有29座小型水庫和619座小山塘乾涸,近七成水庫降到死水位,因旱有42.2482萬人和23.7496萬頭大牲畜發生臨時飲水困難。另據貴陽市農業部門統計,全市受旱災影響的養殖企業、養殖小區和規模養殖場(戶)有425家。
四川省
四川省農業廳稱,這次旱情已經造成該省600多萬畝農作物受災。截至2010年3月16日,該省小春作物受旱517萬畝,重旱78萬畝,其中重災區攀枝花有近40萬畝已栽種作物受旱,10.8萬畝絕收。
廣西壯族自治區
2010年持續不斷的乾旱天氣,造成廣西旱情迅速發展。廣西14個地級市中已有13個市出現旱情,桂西旱情進一步加重,並向中東部蔓延。廣西乾旱等級已經達到嚴重乾旱,其中桂西北達到特大幹旱等級。自近段時間以來,高溫少雨導致廣西旱情迅速蔓延,桂西北地區旱情進一步加重。
截至2010年3月18日統計,廣西全區農作物受旱面積1126.38萬畝,其中輕旱733.84萬畝,重旱358.52萬畝,乾枯34.02萬畝;水田缺水227.65萬畝,旱地缺墒508.17萬畝。因旱導致218.12萬人、111.17萬頭大牲畜飲水困難,其中百色市飲水困難人數88.6萬人、河池市69.76萬人;需要送水才能解決生活飲水的人數為31.86萬人,其中百色市18.89萬人,河池市12.97萬人。
由於桂林灕江水位持續下降,桂林2010年3月16日調整灕江遊覽航線,調整後的航線比原遊覽航線縮短了一半多,票價亦下調了1/3。廣西全區農作物受災面積超過1000萬畝,水稻育秧、農作物播種等受到嚴重影響,春耕生產形勢比較嚴峻。
重慶市
2010年3月15日以來,重慶中部等區域普降中雨,改善了土壤墒情,旱情得到一定緩解。但工程蓄水未得到有效補充,部分地區人畜飲水依然困難。

史上旱災

1961年大旱
在繼1959年、1960年連續兩年大範圍少雨、嚴重乾旱後,1961年全國大部地區降水仍比常年偏少。全國受旱面積56770萬畝,成災2798l萬畝,因旱災減產糧食264.6億斤。
1978年特大幹旱
1978年全國大部地區降水偏少,出現歷史上少見的特大幹旱,全國受旱面積60253萬畝,其中減產3成以上的成災面積26954萬畝。嚴重旱區主要在長江中下游、淮河流域大部和冀南、豫北以及晉、陝、寧、魯等省區的大部地區,年降水量較常年偏少2—4成,受旱面積之大,時間之長,程度之重為1949年以來所未有。
2000年特大幹旱
2000年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發生最為嚴重乾旱的年份。在1999年冬旱基礎上,2000年春季和夏季黃淮、江淮持續少雨,導致冬小麥主產區嚴重乾旱,給夏糧生產造成嚴重損失。進入春夏時節,東北三省、長江下游和四川先後出現春夏連旱和伏秋旱,給上述省份秋糧造成嚴重災害。全國受旱面積60811萬畝,成災40175萬畝。因旱災減產糧食1199.2億斤。
2009年
我國多省遭遇嚴重乾旱
連續3個多月,華北、黃淮、西北、江淮等地15個省、市未見有效降水。冬小麥告急,大小牲畜告急,農民生產生活告急。包括工業生產用水告急,城市用水告急,生態告急。
2008年
雲南連續近三個月乾旱
據統計,雲南省農作物受災面積現已達1500多萬畝。僅昆明山區就有近1.9萬公頃農作物受旱,13多萬人飲水困難。
2007年
22個省發生旱情
全國耕地受旱面積2.24億畝,897萬人、752萬頭牲畜發生臨時性飲水困難。中央財政先後下達特大抗旱補助費2.23億元。
2006年
重慶發生百年一遇旱災
全市伏旱日數普遍在53天以上,12區縣超過58天。直接經濟損失71.55億元,農作物受旱面積1979.34萬畝,815萬人飲水困難。
2005年
華南南部現嚴重秋冬春連旱,雲南發生近50年來少見嚴重初春旱
2004年
我國南方遭受53年來罕見乾旱
造成經濟損失40多億元,720多萬人出現了飲水困難
2003年
江南和華南、西南部分地區發生嚴重伏秋連旱,其中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廣東等省部分地區發生了伏秋冬連旱,旱情嚴重
2000年
多省
乾旱面積大,達4054萬公頃,受災面積6.09億畝,成災面積4.02億畝。建國以來可能是最為嚴重的乾旱。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