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學肇建於1896年,曾先後定名“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唐山交通大學”、“唐山鐵道學院”等,1972年,學校更名為西南交通大學。1989年,總校遷往成都,(峨眉成為分校,後改為校區)。2002年在成都犀浦建設新校區,遂形成今日“一校、兩地、三校區”的辦學格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南交通大學電氣工程基礎實驗中心
- 創辦時間:1896年
- 隸屬:西南交通大學
- 曾用名: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等
- 總校遷往成都:1989年
- 辦學格局:“一校、兩地、三校區”
大學簡介,中心簡介,
大學簡介
是是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特色985工程”建設序列的高校之一,培育了以竺可楨、茅以升、林同炎等43位院士,姚桐斌、吳自良、陳能寬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以及國家和省部級領導、為數眾多的國內外知名專家、教授、行業領軍人物和優秀企業家為代表的近二十萬優秀人才。
中心簡介
西南交通大學電氣工程基礎實驗中心的前身是我國電氣化鐵道的奠基者曹建猷院士於1952年創建的電工基礎實驗室。在五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從我國著名電磁理論與天線專
家任朗 教授到現任電氣工程學科帶頭人——錢清泉院士等一批學者,在實驗室建設上都傾注了大量的心血,為中心的建設與發展,乃至於形成今天這樣一個有規模和影響的實驗教學中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發展歷程:
1997年,電工基礎實驗室、電子技術實驗室和電工學實驗室三個核心實驗室首批通過四川省“雙基實驗室”合格評估。
1998年,將電工基礎實驗室、電子技術實驗室、電工學實驗室、積體電路實驗室等實驗群整合為電工電子實驗中心。
2000年,將電力電子實驗室、電機實驗室等實驗室整合到電工電子實驗中心。
2001年,中心被評為四川省基礎課實驗示範中心。
2004年,為進一步實現資源整合和共享,促進專業和基礎的無縫連線,實現強電和弱電的結合,在電工電子實驗中心的基礎上,將高電壓實驗室、磁懸浮實驗室、測控實驗室、新建的MCU(多處理器)及接口實驗室和電氣系統仿真實驗室等整合到電氣工程基礎實驗中心。並被列入學校“323實驗室建設工程”首批重點建設項目。
2004-2007年,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2項(主持1項、參加1項)、國家精品課程1門、四川省教學成果獎4項、四川省級精品課程6門,承擔國家、省級教學改革項目13項,獲得國家“十一五”教材建設項目6項。
2005-2007年,建成三個共建實驗室(羅克韋爾-西南交通大學實訓實驗室、西南交通大學-ALTERA EDA/SOPC 聯合實驗室和貝加萊-西南交通大學聯合實驗室)。
2007年5月,中心通過了四川省基礎課實驗示範中心驗收。
中心現狀:
中心現有實驗室17個(含14個實驗室和3個實驗基地),實驗室面積達5354.59平方米(使用面積);面向全校工理管文四大類學科共18個學院的38個專業和5個茅以升班,覆蓋了我校80%以上的本科學生;開設實驗課程20門(面向不同專業,名字相同的計為1門),實驗項目309項,年均開放實驗生時數超過55萬人學時。
中心的規模、體系、隊伍、特色等在國內大類電氣信息類基礎實驗教學方面具有顯著示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