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戰地服務團

西北戰地服務團

西北戰地服務團為中國綜合性文藝團體。簡稱“西戰團”。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後,根據中國共產黨中央指示以抗日軍政大學二期四大隊部分學員為主於1937年8月中旬在延安組成。主任丁玲吳奚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北戰地服務團
  • 簡稱:“西戰團”
  • 成立時間:1937年8月
  • 主任丁玲
  • 副主任吳奚如
  • 意義:為抗日戰爭服務方面所起的作用
簡介,發起組團,首赴前線,二赴前線,

簡介

抗日戰爭時期,在我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分別給日軍以重創之際,八路軍西北戰地服務團和新四軍軍部戰地服務團,也活躍在抗日前線。他們的工作,在為抗日戰爭服務方面所起的作用,同樣是特殊而重大的。

發起組團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全國人民的抗日浪潮風起雲湧,延安抗大的學員也都紛紛要求提前畢業開赴前線。 丁玲與吳奚如提議組織一個戰地記者團,開赴抗日前線進行戰地採訪報導。她提出的工作口號為:“只要很少的人,花很少的錢,走很多的地方,寫很多的通訊。” 這個訊息傳出以後,抗大的同學們紛紛要求參加,很多人找到丁玲強烈要求加入戰地記者團。
他們的舉動得到了中共中央的支持。經上級研究決定,將原擬組成宣傳隊的抗大四大隊和正在準備成立的戰地記者團合併,組成戰地服務團這樣一個綜合性的文藝宣傳團體。 毛澤東曾先後幾次找丁玲談話。毛澤東說:“這個工作很重要,對你也很好,到前方去可以接近部隊,接近民眾,宣傳黨的政策,擴大黨的影響。你們在宣傳上要做到民眾喜聞樂見,要大眾化,不管是新瓶新酒也好,舊瓶新酒也好,應該短小精悍,適合戰爭環境,為老百姓所喜歡,要向友軍宣傳我黨的抗日主張,擴大我們黨和軍隊的政治影響。” 對於毛澤東這些重要而具體的指示,丁玲都向團員們一一作了傳達。
當年8月12日,一個以宣傳抗戰為主的西北戰地服務團(簡稱“西戰團”)誕生了。這天召開了成立大會,到會會員有23人。會上,朱光代表中宣部講了西戰團的任務,籌備經過和組織機構。接著便宣布了任命:任命丁玲為該團主任,吳奚如為副主任。會議確定了西戰團的性質,討論通過了行動綱領、本團規約及成立宣言。隨後,行動綱領、成立宣言、通電等刊登在1937年8月19日的《新中華報》上。

首赴前線

8月15日晚,延安各界在大禮堂舉行歡送西戰團出發抗日前線的晚會。 毛澤東出席了這一晚會,並且首先作了熱情洋溢的致詞,鼓勵大家用自己的筆、自己的口與日本帝國主義者作戰,努力擴大黨的影響,宣傳黨的抗日救國的主張,爭取抗戰的勝利。丁玲在答詞中說:“我們戰地服務團的組織雖小,但是他好像小河流一樣慢慢流入大河,聚匯著若干河的水,變成了一個洪流,我們誓死要打退日寇,如不達到此目的,決不回來與諸位見面。”丁玲代表西戰團全體人員表達了他們的決心。 歡送會之後,西戰團根據毛澤東同志的指示,在延安做了40天必要的準備工作。一是加強政治學習,討論時事和理論。
為此,他們請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作專題政治報告,以提高團員們的理論政策水平;二是組織演講競賽和辯論會,以提高宣傳能力;三是對宣傳內容進行了充分的準備,主要是編排文藝節目,在這40天內,他們積極排練了十幾個獨幕劇,此外還編排了秧歌舞、大鼓、歌曲、相聲、繪畫等。為了提煉宣傳內容,他們還在延安街頭演出徵求各界的意見,再根據民眾反映,不斷改進、提高。丁玲等則潛心創作作品,還突擊編寫了獨幕話劇《重逢》。
接著,由通訊處負責編輯的副刊《戰地》創刊號,於8月19日在延安的《新中華報》上刊出。 1937年9月22日,西北戰地服務團40多人,打著紅旗,唱著抗日歌曲,用7頭小毛驢馱著行李和演出用品,浩浩蕩蕩、意氣風發地開赴山西抗日前線。他們徒步從延安出發,經延長縣,東渡黃河,進人閻錫山統治的山西。途經山西的臨汾、太原等地。一路上,他們用民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去發動民眾、宣傳抗日。 這支精幹的隊伍,頂著烈日,冒著嚴寒,爬行高山,趟過大河,克服各種困難,活躍在抗日前線。白天行軍宣傳,晚上演出節目,有時則日夜兼程,他們冒著槍林彈雨,表現出了高度的革命熱情。他們利用山西、陝西村村都有的戲台作為宣傳講壇,運用大鼓、快板、雙簧、相聲、活報劇等能為北方民眾接受的形式,把抗日救國的大道理深入淺出地傳達給民眾。每次演出結束後,觀眾們都是遲遲不肯散去。
西北戰地服務團西北戰地服務團
1938年3月初,奉中央指示,丁玲率領西戰團離開山西。7月,西戰團奉調返回延安。8月1日,在延安慶祝“八一”建軍節的晚會上,西戰團向黨中央和延安人民做了精彩的匯報演出,得到了廣大幹部和民眾的高度讚揚。

二赴前線

同年11月,日本侵略軍的飛機轟炸延安,局勢趨於緊張。西戰團奉命疏散,前往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由於丁玲當時已經在延安馬列學院學習,於是,便由副主任周巍峙帶隊,離開延安出發,第二次奔赴抗日前線,並於1939年1月3日抵達晉察冀邊區的平山縣。
晉察冀邊區是四面被日軍占領的城市及交通線所包圍的抗日根據地。敵人經常對根據地進行“掃蕩”和騷擾,所以邊區的軍民常年處於戰鬥狀態。 這種特殊的環境使西戰團與人民民眾的關係更加密切,也使他們的宣傳工作更貼近人民民眾的願望和要求,真正做到了與民眾水乳交融。 1940年前後,戲劇組的同志在唐縣、完縣、繁峙縣開辦了三個“鄉村藝術幹部訓練班”,為地方培養了數百名文藝宣傳骨幹。他們還同其他劇社一樣,深入農村,幫助組織和輔導村劇團。
1942年春,他們根據軍區的指示,選拔了20餘人組成了“武裝宣傳隊”,到平山、繁峙等縣潛入敵人的據點附近開展對敵宣傳演出。他們還創作了60多部劇本,如話劇《程貴之家》、《模範公民》、《慰勞》,歌劇《團結就是力量》、《八路軍和孩子》等,都很受民眾的歡迎。 在繁忙的歌曲創作、演唱和組織歌詠活動的同時,音樂組的同志還於1939年創辦了油印刊物《歌創造》,前後共印發了近40期,發表了創作歌曲和蒐集的民歌約400餘首。
1940年,他們還組織演唱了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在晉察冀邊區產生了很大影響。
1944年4月初,西戰團奉命調回延安。5月初,他們向延安各機關匯報演出了《把眼光放遠點》、《慰勞》、《哈那寇》等獨幕劇。周揚、肖三等同志發表文章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同年8月,根據周揚的建議,由西戰團組成創作組將邵子南同志在晉察冀邊區收集的“白毛仙姑”的故事編成歌劇。最初,由鄧子南執筆寫出《白毛女》初稿。
1945年初,魯迅文藝學院戲劇音樂系的賀敬之、丁毅參與修改並最後完成了新歌劇《白毛女》的創作。此外,西戰團的其他創作人員還創作了《糧食》、《敵後合作社》、《突圍》等三個獨幕劇,並先後向當時召開的黨的七大作了演出。 西戰團在黨的文藝方針指引下,在艱難困苦的戰鬥環境中,以革命的大眾的文學,為抗戰服務,為人民服務。據不完全統計,他們在晉察冀邊區5年半時間,創作了大約三百多首(部)歌曲和劇本,取得了卓著的成績。
1945年6月,中宣部決定撤銷西戰團建制,大部分成員被分配到“魯藝”各系。西戰團的歷史宣告結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