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莎菲女士日記》由34則日記構成,是主人公莎菲靈魂的自白。前三則寫莎菲單調的生活和孤寂的心境,從第四則起主要寫莎菲與凌吉士邂逅相遇後的狂熱、矛盾和痛苦。莎菲是一個走出家庭、漂流異地的青年女性。去年,與她相伴相依的蘊姊和一個蒼白臉色的青年結婚,她便一個人到了北京,住在旅館裡養病。雖與幾位關心她的朋友常相往來,但與社會格格不入而帶來的心靈寂寞和痛苦不時地煎熬她的心。生活既單調又空虛,以至於有時一天把牛奶煮幾次來消磨時光,把報紙一字不漏地讀遍以打發日子。四堵粉堊的牆,一塊白堊的天花板,使她感到非常壓抑,住客、夥計、飯菜等都使她感到十分嫌厭。沒有人來看望她,她便感到惱恨;有人來探訪她,她又覺得很厭煩,給人一些難堪。蘊姊透露婚後並不幸福的來信,引起她無限的人生感喟,於是,便以酗酒來作踐自己的生命,以至於吐血住院。她渴望獲得一種“真的愛情”,但當比她大四歲的葦弟真誠熱烈地愛她時,她又不接受,認為他是一個性格懦怯、沒有男性應具的陽剛之美的男人。一個偶然機會,她認識了新加坡大學生凌吉士,便立即為其外貌、丰儀所傾倒。她雖只有二十歲,但於男女間事所知不少,並頗為自負地說:“不是我自誇, 我所受的訓練,至少也有我幾個朋友的相加或相乘”。為了征服凌吉士,她用了許多心計,如找藉口搬到凌的住所附近,請凌補習英語等,有時還大膽主動進攻,有時欲擒故縱,把凌吉士誘引過來。但凌吉士美麗、高雅的軀殼中包藏著一個卑劣的靈魂——他所追求的是金錢、肉慾和享受;既是一個資產階級紈絝子弟,也是一個情場老手——家裡已有妻室,還在外面拈花惹草,追逐女學生,甚至女娼。莎菲在理智上鄙視他、拒斥他,但又經不起美色的誘惑,內心充滿矛盾,有時肉戰勝靈,不顧一切地愛,為有凌這個“傳奇中的情人”感到快樂,甚至顛狂地接受凌的擁抱和親吻;但在關鍵時刻,靈又戰勝肉——她用力推開凌, 恢復了理智,為自己的墮落自責和痛苦,決計搭車南下,在無人認識的地方,去消磨生命的余剩。
創作背景
社會時代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中國上空瀰漫著瞬息萬變的歷史風煙,廣大小資產階級知識青年因為一時找不到出路,產生了普遍的苦悶與彷徨。五四知識階層的“最終分化”,進一步加劇了這種情緒的蔓延,尤其是一些從封建舊家庭衝出來的新女性,不僅沒有找到自己渴望的真正愛情以及新生的道路,反而在冷峻的現實面前,逐漸減退了五四運動煥發起來的熱情,進而轉化為一種悲哀與幻滅。
人物原型
莎菲的塑造,有兩個生活原型:一個是丁玲的同學楊沒累。據丁玲的同學周敦說:“《莎菲》寫的就是楊沒累。”楊沒累是由周南女中轉到岳雲中學的七個同學中的一個。她是個脾氣很古怪的人。1924年丁玲在北京見她時,她已有了戀人,叫朱謙之。這是位不修邊幅、純樸、熱情,還富於幻想的人,寫過一本書《唯愛哲學》。他們與丁玲、胡也頻夫婦是鄰居,住西湖葛嶺山下14號。幾個月後,楊沒累患病死了。另一個是丁玲的好友吳紹芳。她沒有父親,而母親又患精神病。雖有哥哥弟弟,但只像是為了約束她。她非常聰明,感覺敏銳,愛好文學,常為好友吟誦宋人詞曲,且特別愛讀李後主、李清照的詞。
丁玲以五四以來新女性階層的思想狀況,自身的社會經歷為主,寫下了這部日記體小說。
人物介紹
莎菲
莎菲是一個“五四”退潮後,“心靈上負著時代苦悶的創傷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絕叫者”,一個有進步思想、不甘庸俗的知識青年;一個20世紀20年代充滿感情苦惱、性格矛盾甚至變態的時代女性的典型形象。她具有叛逆性,在“五四”浪潮衝擊下,勇敢地衝出了封建家庭,邁出了個性解放的第一步。雖漂泊數年,但並未能找到一條正確的出路,所追求的目標也只是個性解放和理想愛情。在理想不斷幻滅的打擊下,她身心俱傷,於是,帶著一顆痛苦的心和一具肺病之身,來到“五四”的策源地北京。在百無聊賴的旅館養病生活中,她又燃起了追求之火。她內心充滿矛盾:一方面痛恨、厭惡周圍的一切,是封建倫理道德的勇敢的叛逆者,強烈地追求個性解放;另一方面不明白主要應反抗什麼和如何反抗,沉湎於個人主義的狹小圈子之中不能自拔,也找不到擺脫困境的出路。她追求一種靈與肉統一的愛情,要求所愛的對象既有美的外表,又有純真的感情。因此,她雖喜歡葦弟,但又看不起他的軟弱與幼稚,並認為他不理解自己的思想、感情,因而,加以蔑視,並盡情地嘲笑他、捉弄他,但又為此感到自愧與內疚。遇到凌吉士,她便自以為自己找到了理想的伴侶,並狂熱地愛上他,但當她發現他是一個靈魂卑瑣的男子後,便陷於性愛的泥淖之中難以安寧。最後,在經受了痛苦的感情與理智的考驗之後,她悄然出走,遠避人世以擺脫凌吉士。在她的身上頗為鮮明地體現出了中國現代知識女性追求個性解放的幻滅,反映出了特定歷史時代投射於部分知識青年身上的印痕。
凌吉士
凌吉士,凌吉士則是一個極端的資產階級個人主義者,他是一個徒具美的軀殼而靈魂極為醜惡的人,為人俗不可耐,生活的目標只有金錢和女人。追求於莎菲的僅是肉慾,給予莎菲的僅是官能上的滿足。
葦弟
葦弟是一個小資產階級戀愛至上主義者,他性格溫柔,真摯,多情,但是軟弱,缺乏男子氣概,因此在莎菲心目中值得同情卻不值得愛。他沒有積極的人生思想,也缺乏莎菲一樣的叛逆精神。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莎菲女士日記》以日記體和第一人稱的口吻,抒寫了一位受到新思潮影響的知識女性在追求以性愛自由為內容之一的道路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困惑與苦悶,從一個特殊的側面生動形象地揭示了中國現代女性知識青年因受時代、環境的制約而感受到的孤獨。這種困惑、苦悶以及孤獨等,折射出特定時代的深刻的社會內容,也表達了作品對舊中國的使人窒息的社會現實的控訴。小說通過莎菲的生活遭遇及內心活動,給讀者展現了處在社會轉型期的人們的心裡波動,尤其是處於其中的女性,她們在經歷了數千年封建壓迫之後,迫切渴望有一個自由發展的空間,取得真正的婦女解放。雖然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已經退潮,但“五四”精神卻不容置疑地進入每一個年輕人的心中,莎菲正處在彷徨之中,她不甘沉淪於庸常的人生中,但事業又沒有什麼出路,於是她把希望寄托在愛情上,小說描寫了莎菲生活中的兩種不美滿的愛情:一種是“葦弟”式的愛情,那是一味地迷戀和盲從,莎菲對此極為厭煩,她需要的是心靈上的理解與溝通;可當她愛上一個外表俊美的男性,選擇另一種愛情時,卻陷入了新的痛苦,因為這個男人的內心骯髒卑劣,莎菲傾倒於他的丰儀而厭惡他的靈魂,在經歷了矛盾與掙扎後,莎菲選擇了一個人離去,悄悄地等待著死亡的來臨。
《莎菲女士日記》通過對莎菲不斷追求、幻滅的描寫,鞭撻了病態的社會、腐敗的教育,揭示出了當時一部分知識青年追求個性解放但又在愛情問題上充滿矛盾痛苦並難以自拔的面影,顯示了“五四”後衝出舊家庭,大膽追求愛情的青年女性的辛酸而沉痛的足跡;表明小資產階級知識青年在未能走出個人小圈子投身到時代洪流中去時,很容易陷於“愛”的旋渦而處處碰壁,沒有出路,如僅以性愛的滿足作為生活幸福的主要標誌,其內心必然是寂寞的、空虛的,要擺脫追求失敗後的更深的寂寞與空虛也更為艱難。
藝術特色
日記體寫作形式
《莎菲女士日記》採用日記體寫成,這對坦露主人公豐富、複雜的內心世界極為有利——莎菲的內心痛苦既與時代社會有關,又有個人情感深處的難言之隱;從其感情和性格的內涵和表現來看,既有空虛、寂寞,又有焦急、狂躁;既有情緒的衝動,又有理智的思慮...…對這樣一種極為複雜的心理狀態和情緒的表現,運用日記體的形式來表達是至為合適的,日記體形式的運用與作品的內容相得益彰。
大膽細膩心理描寫
《莎菲女士日記》通篇採用了心理獨白手法。以奔涌的內心獨白,直率的性格語言,將人物自身所歷之事,所交之人,以及所想所感,包括內心的隱秘,都充分吐露出來,行文流暢自然,從而構成小說在人物心理描寫方面真實而大膽的特色。同時,小說通過心理獨白所展示的人物的內心活動也是多種多樣的。主人公在敘事、回憶時,時而思索、感慨,時而想像、幻想,時而又出現閃念、欲望等,於是,這位年輕的知識女性細膩、敏感、多愁善感又任性孤傲的複雜個性就被表現得十分真切自然。
作品評價
現代作家、文學評論家
茅盾《女作家丁玲》:莎菲女土是心靈上負著時代苦悶創傷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叫絕者。莎菲女士是一位個人主義,舊禮教的叛逆者;她要求一些熱烈的痛快的生活;她熱愛著而又蔑視她的怯弱的矛盾的灰色的求愛者,然而在遊戲式的戀愛過程中,她終於從靦腆拘束的心理擺脫,從被動的地位到主動的,在一度吻了那青年學生的富於誘惑性的紅唇以後,她就一腳踢開了他的不值得戀愛的卑瑣的青年。這是大膽的描寫,至少在中國那時的女性作家中是大膽的。莎菲女士是“五四”以後解放的青年女子在性愛上的矛盾心理的代表者!
作者簡介
丁玲(1904—1986),中國女作家。原名蔣偉,字冰之。出身於湖南臨澧縣一個沒落的封建世家。1921年中學畢業後,入上海
陳獨秀等創辦的平民女校讀書,後轉入上海大學中文系。1925 年赴京,認識了
胡也頻並結為伉儷,開始了創作生涯。1927年用丁玲的筆名在《小說月報》卷首發表處女作《
夢珂》。1928 年發表《莎菲女士的日記》,從此馳名文壇。1931年加人左聯,主編左在線上關刊物《北斗》。1933年被國民黨反動派拘捕,1936年經營救獲釋。抗戰時期任西北戰地服務團主任。解放後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丁玲早期創作以寫覺醒的資產階級女性的叛逆性格與時代苦悶見長,感情濃烈、率真、細緻。自1931年發表《水》之後,有意識地表現工農生活,傾向於力之美的追求。她的主要作品還有長篇小說《一九三0年春在上海》《
太陽照在桑乾河上》等,後者曾獲1951年度史達林文學創作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