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

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

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自1992年成立以來,以文博學院幾位與佛教研究相關的老師為主,聯合校內各院、系、所的相關研究人員,形成一定結構的研究力量。這次我們對該所進行了全面的改組和整頓,使研究所內部的學科梯隊趨向完整化與合理化,研究領域學科交叉情況也更加具有科學性和相互激發性,呈現出明顯的活力。總體上來看,本所現有教授5人,副教授2人,講師2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
  • 地點:西北大學
  • 成立時間:1992
簡介,科研項目及經費情況,主要科研成果及其科學意義,主(承)辦國際或國內學術會議學術交流,研究機構與掛靠單位教學、科研的關係,近期發展規劃及遠景發展,

簡介

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自1992年成立以來,以文博學院幾位與佛教研究相關的老師為主,聯合校內各院、系、所的相關研究人員,形成一定結構的研究力量。這次我們對該所進行了全面的改組和整頓,使研究所內部的學科梯隊趨向完整化與合理化,研究領域學科交叉情況也更加具有科學性和相互激發性,呈現出明顯的活力。總體上來看,本所現有教授5人,副教授2人,講師2人。其中50歲以上的1位,40—50歲的5位,29—40歲的3位。他們分屬於文博學院、中東研究所、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文學院、德育教研室等單位。我們還將進一步聯合其他一些研究力量,特別是校外的研究力量,不斷充實和加強本所的學科梯隊。從學科交叉情況來看,本所現有研究人員在佛教研究方面主要在宗教學基本理論、印度佛教史、中國佛教史、中印中日中韓佛教文化交流史、佛教哲學、菩薩信仰、佛教考古、佛教文學、佛教倫理、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當代佛教、佛教歷史遺存的開發利用、佛教寺院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他們的專業領域則涉及文史哲等各種學科,具體來講有宗教學、哲學、歷史學、文學、考古學、倫理學等。他們把佛教研究滲透到這些學科之中,並不斷擴展、深化各個學科的研究。

科研項目及經費情況

目前本所在研的科研項目主要有: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特別委託項目“中華大藏經編輯二期工程”、國家科技部重大項目“西北人文資源環境基礎資料庫”的一級子項目“西北宗教人文資源調查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佛教與漢魏六朝文學思想研究”、陝西省教育廳專項科研基金項目“中西方邪教比較研究”、“隋唐關中佛教寺院研究”、“宋代詩學的哲學觀照”、西北大學科研基金項目“理禪融會與宋詩研究”、“佛教寺院與文學”、“西安王朝廣場文化內涵設計論證”、中日合作項目“陝北子長縣鐘山石窟調查”等,經費共約25萬元。意向中的科研項目主要有:“西安地區佛教寺院圓雕造像研究”、“陝西近代佛教研究”、“觀音信仰中國化研究”、“華嚴思想研究”、“佛教死亡觀研究”,計畫分別申報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省社科基金和省教育廳專項科研基金和橫向合作基金,預計總經費約30萬元。

主要科研成果及其科學意義

現已完成的主要科研成果分以下幾類:一是陝西地方佛教歷史與現狀以及陝西佛教文化開發利用方面的研究,代表性的成果有:《應該重視對陝西佛教歷史遺存的調查研究》(《三秦論壇》98年2期)、《從康寄遙西安弘法看佛教未來前途之開展》(《佛光山佛教研究論文集》佛光出版社1998年)、《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翻譯佛經的場所:敦煌寺》(《西北大學學報》04年1期)、“法門寺地宮裝修佛教文化內涵設計論證”(1994年)、“大唐芙蓉園歷史文化內涵宗教部分的設計論證”(2004年)、“西安王朝廣場佛教柱文化內涵設計”(2004年)、“秦巴山區佛教的幾個特點”(收入《巴蜀佛教研究論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等,此類研究基本上是直接為當地的旅遊開發服務的;第二類成果是關於佛教歷史與佛教思想的研究,代表性成果有方光華的《佛學與中國本體論學說》(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論南宗禪的形成與理論創新》(《西北大學學報》2002年4期)、《張載與佛學》(《中州學刊》1991年5期)、《船山哲學與法相唯識學》(《孔子研究》1992年2期)、李利安的《中國觀音文化基本結構解析》(《哲學研究》2000年第4期)、《依據漢文資料對阿育王即位前幾件重大史實的考證》(《南亞研究》1999年第2期)、《明末清初禪宗的基本走向》(《中國哲學史》1999年第3期)、《鳩摩羅什與真諦入華前後命運同異之比較》(《中國佛學》第3卷第1期)、《儒道思想對中國民間觀音信仰的影響》,《中國佛學》第1卷第1期、王永智的《論佛教倫理的主體性》(《中國佛學》第2卷第1期)、宋玉波的《略論佛教的中國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西北大學學報》2004年第6期)等,此類成果的意義主要體現在對中國思想發展規律及中國文化特色及其形成脈絡的理解和把握;第三類是佛教文學與佛教藝術以及佛教與文學藝術之關係的研究,代表性成果有張弘的《南朝佛教與文學》、王建新的《慈善寺佛教造像調查報告》(王建新還主持召開過中日佛教藝術學術研討會)、李利安的《觀音信仰對中國古代藝術的影響》、張文利的《理禪融會與宋詩研究》、李芳民的《唐長安佛寺與文人創作》等、賈三強的《禪門心法——也談〈西遊記〉的主題》等,此類成果的跨學科性很強,既有助於揭示中國文化演變的內在機制,也有助於今天的文化產業開發與藝術發展。

主(承)辦國際或國內學術會議學術交流

本所過去已與台灣新文豐出版公司、日本中文出版社等海外機構建立了良好的聯繫,並獲得他們的在圖書資料方面的慷慨捐贈。現在經過重新整頓的研究所研究人員業已同台灣、日本、美國、韓國等多家佛教研究機構建立起經常的學術聯繫,特別是與台灣佛光大學、慈光文教基金會、中華佛教研究所、玄奘大學、慈濟功德會、佛陀教育基金會等已有過多次合作。在未來的三年內,我們計畫籌辦以下幾種學術研討會:一是與西安佛教團體聯合舉辦“佛教文化的保護與開發學術研討會”、二是與西安大慈恩寺聯合舉辦“《大唐西域記》與中外文化交流學術研討會”、三是與西安地區的華嚴宗祖庭寺廟和台灣華嚴基金會聯合舉辦“華嚴思想的歷史價值與當代意義學術研討會”、四是與西北人文資源課題組聯合舉辦“西北地區宗教文化資源的現狀與保護學術研討會”、五是爭取與省政府相關部門合作,召開一次“終南山佛教文化學術研討會”,以重新塑造與宣傳終南山在全國乃至全世界的歷史文化地位,推動陝西旅遊業的發展。以上五種會議已經開始協商,我們的目標是最少爭取兩種國內學術會議成功舉行,爭取一種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另外,我們還將繼續積極參加國內和國際各種佛教學術研討會,進一步擴大西北大學的知名度,爭取更多的對外交往機會。

研究機構與掛靠單位教學、科研的關係

本所與文博學院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具有非常密切的關係,這主要表現在佛教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外來文化輸入,經過兩千年的融合,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一過程對中國歷史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研究中國的歷史、研究中外交往的歷史,都離不開對佛教的研究。特別是西北大學,向來以漢唐為研究的重心,而佛教最早傳入中國發生在西漢的長安,佛教最強盛的時期則是唐,漢唐西安正好見證了中國佛教最輝煌的歷史。所以,在文博學院的本科和研究生教學中,都有相當大的一個領域屬於佛教歷史或者與佛教相關的課題,在該院的科研中,也有眾多直接或間接與佛教相關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項目,特別是在考古的教學與研究中,佛教的內容一直受到極大的關注,隨著越來越多的佛教文物的發現,佛教研究所的研究與文博學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將更加密切地聯繫在一起。

近期發展規劃及遠景發展

本所近期發展規劃是:1、在三年內召開3次學術研討會;2、爭取獲得兩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5項省級或省教育廳項目,8項橫向合作項目,爭取項目經費或贊助經費20到50萬元;3、以中國古代史、專門史中的思想史方向(已經招收多名從事佛教研究的碩士、博士研究生)、佛教文化方向(自1999年以來一直招生)、南亞宗教文化方向(自2002年開始招生)、世界史中的世界宗教與文化方向(自2004年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繼續招收佛教研究領域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獲得宗教學專業的碩士授權點,啟動並積極開展宗教學專業博士點的申報工作;4、與各種宗教團體或與佛教文化相關的經濟實體建立橫向合作,進一步推動實際套用方面的研究與服務工作,爭取完成3到9項實際套用類的項目與諮詢服務;5、邀請國內和國際著名學者來我校講學不少於6人次;6、舉行小型的學術沙龍和校內講座每年約10次,不少於6次;7、吸收佛教界人士和其他社會組織人員以及其他院校教師乃至海外留學生來我所進修學習和開展合作研究;8、中東所在申請獲準為省級重點研究所之後,宗教文化研究將作為三個重點研究方向之一,該方向的學科帶頭人為李利安教授,我們將利用這一有利陣地,推動佛教研究的深入,爭取在佛教與其他宗教的關係研究中形成自己優勢特色;9、在權威期刊上發表論文5到10篇,出版學術著作5到10部,現已經列入計畫的專著有:李利安的《古代印度觀音信仰的演變及其向中國的傳播》,《金剛經般若思想研究》,李芳民的《唐代佛教寺院考》,宋玉波的《佛教中國化研究》,王永智的《宗教與人》、李利安的《古都長安與中印文化交往》、李利安的《菩薩信仰研究》、王建新的《鐘山石窟調查報告》;10、爭取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5項以上。本所遠景發展目標是:1、爭取獲得宗教學博士點;2、成為全國一流的佛教研究機構;3、形成中印佛教交往研究(以絲綢之路為核心)、中日中韓佛教交往研究、菩薩信仰研究、佛教與其他宗教比較研究、西部佛教考古、唐代佛教研究、佛教與文學等幾個在全國獨樹一幟的優勢領域;4、希望進一步擴大為實體性的宗教研究所。西安在佛教研究中具有國際公認的得天獨厚的優勢地位,我們過去已經作了大量的工作,相信只要學校支持,上述遠景發展目標一定能夠達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