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褐藻
- 拉丁學名:Phaeophyta
- 別稱:FUCOIDAN
- 界:植物界
- 門:褐藻門
- 綱:等世代綱、不等世代綱、無孢子綱
- 目:共13目
- 屬:約250屬
- 種:約1500種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代表植物,
形態特徵
褐藻門是藻類植物中較高級的一個類群。褐藻植物體均為多細胞體。簡單的是由單列細胞組成的分枝絲狀體;進化的種類,有類似根、莖、葉的分化,其內部構造有表皮、皮層和髓部組織的分化,甚至有類似篩管的構造。細胞壁分兩層,內層由纖維素組成,外層由褐藻膠組成。載色體1至多數,粒狀或小盤狀,含葉綠素a和c、胡蘿蔔素及數種葉黃素(主要是墨角藻黃素)。由於葉黃素的含量超過別的色素,故藻體呈黃褐色或深褐色。貯藏物質為褐藻澱粉(laminarin)、甘露醇(mannitol)和脂類等。有的種類如海帶,細胞內含有大量碘。大多數褐藻的生活史中,都有明顯的世代交替現象,有同型世代交替和異型世代交替。同型世代交替即孢子體與配子體的形狀、大小相似,如水雲屬(Ectocarpus);異型世代交替即孢子體和配子體的形狀、大小差異很大,多數種類是孢子體較發達,如海帶。少數是配子體較發達,如萱藻屬(Scytosiphon)。
褐藻類的遊動孢子或配子,具有色素體、眼點及二條不等長的側生鞭毛,鞭毛為前長後短,長的鞭毛有兩列纖毛,短的鞭毛則光滑無纖毛。在色素方面,除了葉綠素a、c、胡蘿蔔素及葉黃素之外,褐藻普遍含有大量黃橙色的藻褐素(fucoxanthin),故多呈褐色。其光合產物為精油、褐藻澱粉(Laminarin)及甘露醇(mannitol)。其細胞壁富含藻膠物質,具有膠狀或濃稠之特性,常被用於各種食品之添加,或紡織工業、橡膠工業及其他工業用途。許多褐藻可以被食用,常見有海帶、裙帶菜、小海帶等,因含有大量的維生素及無機鹽類,常被視為補充營養的副食品,醫藥上的利用更有上千年歷史,古代醫書「本草綱目」、「本草經疏」上早有記載海帶類有治療甲狀腺腫、癭瘤結氣、水腫、利尿、去等功用,現代醫學研究,也已證明有些褐藻有降血壓和抗癌作用,甚至利用褐藻膠製成抗凝劑、止血劑、代用血漿、止血紗布、止血海綿、醫藥印模、膏基等,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
生長環境
海帶類褐藻多喜分布在較冷水域,台灣四周海域較溫暖,故無巨大海帶生長,然盛產馬尾藻,每逢三、四月時,常形成小型「馬尾藻海」,高可達二、三公尺長之馬尾藻亦會纏住過往的小舢板
分布範圍
褐藻的分類,主要依據其生活史中各世代的形態比較,而分為三大綱:
繁殖
代表植物
水雲屬(Ectocarpus)屬於等世代綱水雲目。藻體由單列細胞組成的絲狀體,植物體分上下兩部分,下部匍匐部,細胞單列,不規則的假根狀附生在其他物體上。直立部絲狀,具有繁茂的分枝。細胞單核,有少數帶狀或多數盤形的載色體。水雲屬的配子體與孢子體的形態構造相同,為明顯的同形世代交替植物。水雲的無性生殖器有單室孢子囊和多室孢子囊兩種,都發生於側生小枝的頂端細胞上。有性生殖時,多室配子囊在配子體的側生小枝的頂端細胞上形成。來自不同藻體的兩個配子的大小基本相同,互相結合成合子,合子立即萌發,形成二倍體孢子體植物,與配子體植物在形態結構上相似。海帶屬(Laminaria)屬於不等世代綱海帶目。孢子體大,長達1~4米,分固著器、柄和帶片三部分。固著器呈分枝的根狀,把個體固定於岩石等基物上;柄粗短呈葉柄狀;帶片扁平,無中脈,是人們食用的部分。柄和帶片組織均分化為表皮、皮層和髓3個部分。髓部中央有篩管狀的喇叭絲,具有輸導有機養料的功能。孢子體成熟時,在帶片的兩面叢生許多棒狀的遊動孢子囊,囊內的孢子母細胞經減數分裂及多次普通分裂產生很多單倍的側生雙鞭毛的遊動孢子。遊動孢子萌發後,分別形成體型很小的雌、雄配子體。雄配子體產生具精子的精子囊;雌配子體產生具卵細胞的卵囊。卵成熟後逸出,在母體外與精子結合,合子即萌發成幼小孢子體(新的海帶)。這樣的生活史稱異型世代交替。海帶(L.japonica)是經濟褐藻,原分布於蘇聯遠東地區、日本和朝鮮北部,現不僅在我國渤海灣地區,在浙江舟山地區和江蘇、福建、廣東等省沿海也有大量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