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苞薯蕷

褐苞薯蕷

褐苞薯蕷(學名:Dioscorea persimilis),是薯蕷科薯蕷屬的植物。分布在越南以及中國大陸雲南貴州湖南廣西廣東,江西等地,生長於海拔100米至1,950米的地區,常生長在路旁、山坡、山谷雜木林中以及灌叢中,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褐苞薯蕷
  • 拉丁學名:Dioscarea persimilis Prain et Burkill.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百合綱
  • 亞綱:百合亞綱
  • :薯蕷科
  • :薯蕷屬
  • 分布區域: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南部、雲南南部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纏繞草質藤本。塊莖長圓柱形,垂直生長,外皮棕黃色,斷面新鮮時白色。莖右旋,無毛,較細而硬,直徑0.1-0.6厘米,乾時帶紅褐色,常有棱4-8條。單葉,在莖下部的互生,中部以上的對生;葉片紙質,乾時帶紅褐色,卵形、三角形至長橢圓狀卵形,或近圓形,長4-15厘米,寬2-13厘米,頂端漸尖、尾尖或凸尖,基部寬心形、深心形、箭形或戟形,全緣,基出脈7-9,常帶紅褐色,兩面網脈明顯,無毛。葉腋內有珠芽。
褐苞薯蕷
雌雄異株。雄花序為穗狀花序,長1-4厘米,2-4 個簇生或單生於花序軸上排列呈圓錐花序,圓錐花序長可達40厘米,有時穗狀花序單生或數個簇生於葉腋;花序軸明顯地呈“之”字狀曲折;苞片有紫褐色斑紋;雄花的外輪花被片為寬卵形,有時卵形,背部凸出,有褐色斑紋,內輪倒卵形,兩者均較厚;雄蕊6。雌花序為穗狀花序,1-2個著生於葉腋,結果時長可達幾十厘米;雌花的外輪花被片為卵形,較內輪大;退化雄蕊小。
蒴果不反折,三棱狀扁圓形,長1.5-2.5厘米,寬2.5-4厘米;種子著生於每室中軸中部,四周有膜質翅。花期7-翌年1月,果期9-翌年1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100-1950米的山坡、路旁、山谷雜木林中或灌叢中。

分布範圍

分布於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南部、雲南南部。我國南方各地也有栽培。也分布於越南。

主要價值

【藥用部位】褐苞薯蕷的塊莖。
【性味歸經】甘、澀,平,入脾、肺二經。
【功效主治】補脾止瀉、補肺斂氣。用治脾虛久瀉。治久咳傷肺氣、咳聲無力、乾咳無痰、咳則氣短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一15克。
【哈尼藥】背當挨美,野山藥,粘粘沾:塊根治脾胃虛寒,腎陽虧損《哈尼藥》。粘粘沾,背當挨美:塊莖治脾胃虛寒,腎陽虧損《滇省志》。【侗藥】門定獨:塊莖治療胃痛,嘔吐,神經衰弱,乳腺炎《桂藥編》。【毛難藥】拉馬勒:塊莖治療胃痛,嘔吐,神經衰弱,老人身體虛弱《桂藥編》。【苗藥】錫那烏,嘴落乃:塊莖治療胃痛,小兒虛咳,嘔吐,神經衰弱《桂藥編》。功用同薯蕷《湘藍考》。【仫佬藥】滅爾滿藤:塊莖治療胃痛,嘔吐,老人身體虛弱《桂藥編》。【瑤藥】機代,葉代:塊莖治療胃痛,嘔吐,小兒痘發不起《桂藥編》。【壯藥】茲弄:塊莖治療胃痛,嘔吐,神經衰弱,腎虛腰痛《桂藥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