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褐背擬地鴉雌雄羽色相似。體羽蓬鬆而柔軟,上體主要為沙褐色。
眼先暗褐色。額、頭頂至枕深沙褐色,後頸至上背沙白色,或髒皮黃白色,在後頸和上背間形成顯著的沙白色塊斑,有的並沿頸側延伸至前胸,形成沙白色或髒皮黃白色項圈,頰和
耳羽黃褐色。背、肩、腰褐色或沙褐色,尾上
覆羽淺褐色或沙土褐色,中央兩對
尾羽黑褐色或褐色,其餘外側尾羽砂白色或皮黃白色,有時中央僅一對尾羽黑褐色或褐色,鄰近一對
外翈皮黃白色,
內翈黑褐色。翅上覆羽沙褐色。頦、喉、胸、腹和兩脅及尾下覆羽灰白色或污皮黃白色。
虹膜黑褐色,嘴、跗蹠和趾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25-46克,♀25-47克;體長♂132-180毫米,♀133-171毫米;嘴峰♂18-27毫米,♀19-23毫米;翅♂78-96毫米,♀76-94毫米;尾♂53-71毫米,♀51-68毫米;
跗蹠♂23-30毫米,♀25-29毫米。(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褐背擬地鴉是一種高山草原和高原寒漠鳥類,主要在2800-5000米的高原草原地帶、高寒草甸和高寒荒漠環境中,高寒草甸是它們集中分布和棲息的地方。喜伴隨放牧的畜群和牧民聚居點活動。常棲於林線以上有稀疏矮叢的多草平原及山麓地帶。喜氂牛牧場。常在寺院或住宅附近挖洞營巢。
生活習性
留鳥。常單獨或成3-5隻或10多隻的小群或家族群活動,有時也集成數十隻的大群。為地棲性鳥類,主要大地上活動和覓食,很少到樹上或灌木上活動和棲息。性機警、善跳躍,能通過雙腳大地上快速跳動行進。飛行能力弱,一般很少飛行,每次飛行距離亦短,而且多貼地面低空飛行,從不高飛。兩翼及尾抽動有力。飛行顯弱且低,兩翼不停地扑打。行為似䳭。行走時雙腳跳躍,喜站立地表高處瞭望。常見在路旁、居民點、畜舍附近,以及溪邊與河流沿岸的土堆、土坎等處活動,尤其在鼠兔居住過的地方和多鼠兔洞的地方實常見。洞穴營巢,晚上多棲於鼠兔等動物廢棄的洞穴中。
褐背擬地鴉的喙和爪十分尖利,有時會將牧民用氂牛毛編織的厚實帳篷打穿。它的膽量很大,會不請自到地到遊人的帳篷、甚至越野車裡來嬉戲、覓食。
叫聲為細弱拖長的吱吱聲,也作短促的吱吱聲接以快速的哨音cheep-cheep-cheep-cheep。
主要以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甲蟲、蛾、蜂、步行蟲、繩、夜蛾幼蟲等昆蟲為食。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印度和尼泊爾。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通常營巢於地上老鼠、兔、旱獺等動物廢棄的洞穴中和土岸天然洞中,有時也自行打洞營巢。洞口位置選擇在垂直斷壁上距地面30-50厘米的位置,垂直斷壁,即或大致平行地面向里打洞。洞直徑6-9厘米不等,洞道長約100厘米,然後洞道突然膨大,內墊以纖細乾草以及動物毛髮等。營巢大約20餘天。
每窩產卵4-8枚,以6枚居多。卵純白色。大小為22.7毫米×16.2毫米,重3.2-3.7克,通常一天產1枚卵。雌鳥孵卵,雄鳥銜食餵孵卵的雌鳥,孵化期15-20天。雛鳥晚成性,雌雄親鳥共同育雛,育雛期約20天。
當發現香鼬等能進入其洞道的天敵時,褐背擬地鴉立即鳴叫報警,同伴會迅速在此聚攏,進行圍攻,甚至會招引聚居此處的幾種雪雀前來助戰。攻擊時從空中俯衝,用尖利的喙啄天敵的頭部。香鼬見此狀一般會匿藏洞穴或縫隙中,堅守不出。於是,褐背擬地鴉的戰鬥群逐漸散去。9月是褐背擬地鴉維修和營造洞穴的季節,此時會在牧民家的圍牆上出現新的洞。由於牆壁厚度有限,這些新打的洞往往會穿牆而過。
亞種分化
單型種,無亞種分化。
種群現狀
滅鼠後的草場,褐背擬地鴉數量明顯減少。原因可能是由於滅鼠減少了與鼠類同穴的
雪雀的數量,致使發現天敵、報警和驅逐天敵時的合作者數量減少。對褐背擬地鴉來說,被天敵捕食的風險增加了。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