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保義

裴保義

裴保義,土壤肥料學家。畢生從事土壤肥料學的教學、科研工作,為中國土壤肥料學的發展、人才培養和普及工作做出了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裴保義
  • 別名:裴龍祥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湖北省漢口
  • 出生日期:1914年3月19日
  • 逝世日期:1983年7月19日
  • 職業中國農學會土壤肥料研究會理事
  • 畢業院校金陵大學農學院
  • 代表作品:科普讀物《熏土的肥土作用》
  • 性別:男
簡介,幼年,畢業後,1952年,50年代中後期,社會兼職,評價,平凡的園丁,土壤農化教育事業,培養年輕教師,求實的學者,綜述,70年代初,70—80年代,1983年春,人物簡歷,主要論著,

簡介

幼年

裴保義,又名裴龍祥,1914年3月19日出生於湖北漢口。少年時讀過幾年私塾。1928年考入由教會興辦的武昌文華中學,用5年時間學完了中學6年的課程,成績名列前茅。中學期間,他對生物學產生濃厚興趣,打下了日後學習農業科學的思想基礎。1934年考入金陵大學農學院,開始了他獻身農業的人生道路。1937年隨校內遷成都,1938年畢業,獲農學士學位。

畢業後

他畢業後留校任農經系助教,曾參加四川省的土壤調查和農村經濟狀況調查。1942年應黃瑞采教授的邀請轉入農藝系任講師,從事土壤肥力和肥料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1945年,中國土壤學會成立,裴保義是學會的首批會員之一。同年,他赴美深造,先後在康奈爾大學威斯康星大學進修和實習。1946年回國,任金陵大學農藝系副教授、教授。

1952年

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後,裴保義任南京農學院土壤學與農業化學系教授,參加了蘇北沿海墾區的土壤調查工作。1954年任農業化學教研組主任。1956年,蘇聯專家阿薩洛夫來華舉辦農業化學講習班,他參與了協助蘇聯專家培養研究生的工作。1956—1982年任土壤學與農業化學系副主任。根據學科發展和社會對人才的需要,他對全系的課程設定、教學內容安排,以及教學設備添置等做了大量工作。80年代初,我國恢復研究生培養制度後,他被批准為首批碩士生導師。受有關部門委託,他和史瑞和教授一起研究制訂了我國作物營養與施肥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方案。他先後為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開設了肥料學、農業化學研究法、施肥法,以及作物營養與施肥等課程,並編寫了相應的教材和講義。這些教材和講義成為後來有關教材的重要參考書。他潛心教學,效果優良,深受師生好評。

50年代中後期

教學之餘,他熱心於科普和社會工作。1954年加入中華全國科學技術普及協會,經常深入農村普及農業科學技術知識。50年代中後期,為了指導丘陵地區的土壤培肥改土工作,他編寫了科普讀物《熏土的肥土作用》。在普及農業科技知識的同時,他虛心學習與總結農民的生產經驗。50年代末,他參加了研究全國勞模陳永康水稻高產經驗的工作,並成為中心組的成員,對單季晚稻的“三黑”、“三黃”進行了深入的理論探索,從水稻的氮素代謝和碳素代謝的相互關係方面,揭示了“黑”與“黃”的本質。

社會兼職

他一直熱心於土壤學會工作,曾擔任中國土壤學會南京分會(江蘇省土壤學會前身)第三、四屆理事會秘書;江蘇省土壤學會第一、二、三屆理事會理事、常務理事、第四屆理事會副理事長;中國農學會土壤肥料研究會理事。
裴保義曾被選為南京市第四、五、六屆人大代表。曾擔任江蘇省職稱評定委員會委員。他於1956年加入九三學社,曾當選為九三學社南京農學院支社委員、支社主任委員。

評價

裴保義為人誠懇、正直、知無不言,經常給學校和農業行政部門提出意見和建議。他在政治運動中雖然受到過衝擊,但他始終滿腔熱情地忘我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後一息,用他自己的行動,充分履行了一位科技專家和人民教師的光榮職責。

平凡的園丁

土壤農化教育事業

裴保義畢生潛心於我國土壤農化教育事業,培養了一大批土壤農化人才。早在40年代初,他就從事土壤肥料的教學工作,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對待教學工作,他極其認真負責,無論是講授新課還是老課,都認真備課,從不苟且。他經常查閱國內外有關文獻資料,及時補充新的材料,並結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民眾經驗,使教學內容既有深入的理論闡述,又有豐富的實際例證,加上他思維清晰,重點突出,表達精練而又形象生動,受到廣大師生的普遍讚譽。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他還注意提出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培養他們分析問題的能力。他認為,農業化學作為農學的基礎學科,雖與化學有密切關係,但它屬於生物學範疇。學心農業化學,需從作物與環境的相互關係中,把握土壤—作物—肥料體系中物質轉化的規律。他要求學生在學好化學有關課程的前提下,努力學好作物栽培學等生物學課程,時常提醒學生在閱讀文獻和進行科學研究時,要從生物學的角度出發,注意時空條件,以免發生謬誤。

培養年輕教師

他不僅滿腔熱情地教誨學生,還把培養年輕教師作為自己的神聖職責。60年代初,他就尖銳地提出要防止事業上後繼無人的問題。為此曾受到誤解。但他並不動搖。從那時起,他就十分注意對年輕教師進行傳、幫、帶。他要求他們正式上課之前先在教研室試講。根據試講的情況,他向年輕教師介紹授課的方法,如何處理材料,使之詳略得當,重點突出。他告誡年輕教師在努力提高業務水平的同時,要增強責任心。在引用前人成果時,要查核其出處,努力避免將錯誤的東西傳授給學生。他擠時間甚至抱病旁聽年輕教師講課,課後及時幫助總結經驗,提出改進意見,有時還親自幫助年輕教師審閱修改講稿,使他們很快掌握教學的特點和方法,獨立完成教學任務。在他的精心培養下,許多年輕教師很快成長為教學骨幹。在培養年輕教師過程中,他從不以長者自居,擺架子,而是態度和藹,語言中肯,平易近人。因此,年輕教師也都樂意向他請教。

求實的學者

綜述

作為教師,他誨人不倦。作為學者,他敢于堅持真理。在那“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的年代,面對稻麥畝產“放衛星”的狂熱宣傳,他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擺事實,講道理,反對宣傳虛假現象。為此,他被指責為思想右傾的典型。但是他不怕扣帽子,不輕易改變自己的觀點。他認為科技工作者最重要的品質之一就是要敢于堅持真理,不能隨波逐流,更不能弄虛作假。因此,他撰寫論文十分慎重,未經反覆驗證決不輕易發表。

70年代初

蘇南高產地區不斷增加化肥用量,但作物產量增長不多。蘇北低產地區則因化肥供應不足,用量很少。為此,他建議農業行政部門多調一些化肥到蘇北,以充分發揮低產地區土地的生產潛力,提高施肥的經濟效益。當時,提出這樣的建議要冒很大風險,因為“報酬遞減律”被認為是資產階級觀點,支持這種觀點會帶來責難和批判。但他置個人得失於度外,只要對人民有利,總是滿腔熱情地提出意見和建議。

70—80年代

隨著化肥用量的增長和大批耐肥高產新品種的推廣,出現了以化肥取代有機肥的趨勢。針對這一情況,他強調保持我國施用有機肥傳統的重要性。為了宣傳有機肥的作用,他廣泛蒐集資料,寫成《國內外有機物質的利用概況》一文,指出:“發展化肥生產固然重要,但如何合理地利用有機肥料,仍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秸稈還田和沼氣肥料,也應在有條件的地區進行多點試驗,待取得經驗後再大面積推廣。……”因此,他積極倡導並開展有機肥的研究。70年代初,他帶領和指導年輕教師開展綠肥新品種引種、保種及高產栽培技術研究,有力地促進了綠肥的推廣。為了了解綠肥在水田土壤中的養分釋放規律,他指導兩名研究生開展了淹水條件下綠肥及秸稈氮礦化特徵的研究,並對研究方法作了探討和改進。當時國內較多採用的砂濾管培養法,不適於水田土壤,而日本學者鬼鞍豐提出的淹水培養法,是專為研究水田土壤設計的,但由於培養管採用木塞封口,很容易被有機物分解過程中產生的氣體衝出,難以形成充分的厭氧條件。為此,他改用液體石蠟封口,較好地解決了隔氧與排氣問題。這為有機肥的理論研究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他還經常應邀到外地作有機肥料方面的學術報告或實地指導。
早在40年代初,裴保義就從事水稻施肥的研究,歷時近10年,是我國較早開展肥料定位試驗的學者之一。50年代末,對陳永康水稻高產栽培經驗中“黑”與“黃”的內在機理的闡明,為指導水稻施肥提供了理論依據。70年代末,他抱病帶領年輕教師到揚州市興化縣農村,開展水稻田間15N微區試驗,研究雜交水稻的氮素營養規律及水田氮肥去向,對指導農業生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1983年春

折磨他幾十年的胃病更加嚴重。他以頑強的毅力與病魔作鬥爭,不僅繼續承擔本校的教學工作,還先後應邀到江蘇農學院講授作物營養與施肥,到杭州、安慶、武漢、北京等地參加學術活動,編寫、校審有關書稿,參加江蘇省的專業技術職稱評定工作。6月末,所授課程結束後,他才由他夫人伴同擠公共汽車去醫院排隊候診。檢查結果,確診為癌症晚期。在他住院後的兩個星期里,他不顧病痛,仍在查閱有關資料,考慮第3名研究生的培養計畫和學科建設等問題。就在他臨終前幾小時,他還與前去看望他的研究生討論論文選題問題。由於病情急劇惡化,7月19日晨他離開了人世。遺囑將遺體交給醫學院,全部藏書贈給南京農學院土化系。他為祖國為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和行動,為後人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人物簡歷

1914年3月19日 出生於湖北省漢口市。
1934年 畢業於湖北武昌文華中學。
1938年 畢業於金陵大學農學院,獲農學士學位。
1938—1942年 任金陵大學農經系助教。
1942—1945年 任金陵大學農藝系講師。
1945—1946年 赴美國康奈爾大學和威斯康星大學考察實習。
1946—1952年 先後任金陵大學農藝系副教授、教授。
1952—1983年 先後任南京農學院(1972—1978年與蘇北農學院合併為江蘇農學院)教授,土化系副主任。
1979—1982年 當選為江蘇省土壤學會第四屆副理事長,中國農學會土壤肥料研究會理事。
1983年7月19日 病逝於江蘇省南京市。

主要論著

1 裴保義.四川十縣土壤經濟之研究.金陵大學經濟通訊,1940.
2 裴保義.四川省四種土類地力之初步研究.農村月刊,1948,2(3).
3 黃瑞采,裴保義,黃宗道.水稻肥料試驗九年總報.中華農學會報,1948(188).
4 裴保義.熏土的肥土作用.南京:江蘇出版社,1958.
5 裴保義,徐光璧等.中期施肥對單季晚稻的氮素代謝的初步研究.土壤通報 ,1962.
6 裴保義.氮肥《農業化學》(孫羲主編).北京:農業出版社,1963.
7 裴保義.農業大辭典中的肥料詞目.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79.
8 彭克明,裴保義等主編.農業化學(總論).北京:農業出版社,1980.
9 裴保義(譯).廄肥,綠肥,肥料與肥料管理·土壤的本質與性狀.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
10 裴保義.國內外有機物質的利用概況·土壤養分、植物營養和合理施肥——中國土壤學會農業化學專業委員會會議論文選集.北京:農業出版社,1983:279—289.
11 張山泉,裴保義.綠肥氮素在淹水條件下的礦化特徵.南京農學院學報,1984(1):53—63.
12 戈乃鎔,裴保義等.雜交稻氮素營養和氮肥效應的研究:I·氮肥的增產效果和雜交稻的需氮規律.南京農業大學學報,1986(4):55—61 .
13 戈乃鎔,裴保義等.雜交稻氮素營養和氮肥效應的研究:Ⅱ·尿素氮施入土壤後的去向以及對土壤供氮能力的影響.南京農業大學學報,1987(2):67—75.
14 裴保義,徐光璧.棉花施肥.作物營養與施肥(孫羲主編).北京:農業出版社,1990.
15 沈其榮,裴保義等.有機肥礦化特徵及其對水稻生長發育的影響.江蘇農業科學,1990(6):34—3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