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克明

彭克明

彭克明是第一位將植物營養與土壤肥力長期定位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引入中國的植物營養學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彭克明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河北晉縣
  • 出生日期:1905-12-05
  • 逝世日期:1990-7-10
  • 職業:植物營養學家、農業教育家
  • 畢業院校:河北大學
  • 主要成就:中國農業化學學科的奠基人之一
  • 代表作品:《施入農田的不同形態和數量的石灰物質15年後的去向》
  • 性別:男
人物簡介,求學經歷,任職經歷,科學考察,主要成就,創建教研室,學術成就,人才培養,輪作肥料長期定位試驗,滲濾水研究,土壤可以固定銨的假設,系統介紹國外新進展,熱愛祖國,人物簡歷,主要論著,

人物簡介

彭克明(1905—1990),河北省晉縣人。生於1905年12月05日,卒於1990年07月10日,享年85歲。植物營養學家、農業教育家,中國農業化學學科的奠基人之一。

求學經歷

彭克明於1923年考入河北大學農預科;1925年他升入本科,1929年畢業留校任教;1936年,赴美國伊利諾大學研究院深造,攻讀土壤化學;1939年,獲得碩士學位;其後,又經過7年的不懈努力,於1946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1947年2月回國後,被聘為河北省立農學院教授;1948年冬,應聘為國立北京大學農學院土壤肥料學系教授;1949年,任北京農業大學土壤肥料學系(1952年改為土壤農業化學系)教授(直至1990年去世),並曾擔任代理系主任。
1929年大學畢業後在河北大學農科任化學助教。1931年河北大學改組,農科重新組建為河北省立農學院,他繼續留任助教。1936年參加河北省公費留學考試,獲公費赴美國伊利諾斯(Illinois)大學研究院攻讀土壤化學碩士學位。1937年,河北省被日本侵略軍占領,彭克明失去公費資助,他在美國進行半工半讀,靠自己勞動所得維持學習。這時期,他在伊利諾斯大學土壤實驗室從事化學分析工作,使他的實驗分析技術和管理能力有明顯提高,對他在植物營養研究領域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939年他在美國完成了《施入農田的不同形態和數量的石灰物質15年後的去向》的論文,獲得碩士學位。後又經7年的努力,於1946年完成了《植物吸收土壤固定態鉀的數量與速度》的博士論文,從而獲得美國伊利諾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並由助教晉升為“一級科研助教”(相當於講師)。

任職經歷

抗日戰爭勝利後,彭克明於1947年2月回國,在河北農學院任教授,講授農業地質學、土壤肥料學等課程。1948年冬應聘到北京大學農學院土壤系任教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華北大學三校的農學院合併,組建成北京農業大學。彭克明任北京農業大學土壤肥料系(1952年改名土壤農業化學系)教授,主講肥料學、土壤學、鹽鹼土改良學等課程。1950—1951年曾任該系代理系主任。

科學考察

1950年,他先後兩次參加開墾東北和青海柴達木盆地的科學考察團,為我國農墾事業的創建作了許多有益的工作。1956年他籌建農業化學教研室,並長期擔任教研室主任,先後主講農業化學(總論)、農業化學研究法、土壤化學等課程。1956—1958年,他應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聘請,兼任該所植物生態研究室研究員,同期還兼任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系土壤分析課教授。1954—1958年,他應聘在農業部幹部學校講授肥料學等課程。1957年,他參加了在蘇聯莫斯科召開的國際肥料會議,並宣讀論文《中國的堆肥》。這是新中國成立後向國際土壤學界系統介紹中國有機肥料施用的理論與實踐的第一位科學家。50—60年代,他培養了中國第一批農業化學專業的研究生,目前他們已成為我國植物營養學科的骨幹和領導。70年代實行學位制以後,他又培養了中國第一代作物營養和施肥專業的碩士研究生。1978年,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指引下,彭克明與南京農業大學裴保義教授合作主編《農業化學(總論)》大學本科統編教科書。在這本教材中較早引進了國際上有關植物營養科學方面的新理論和新進展。1981年後,彭克明主持北京農業大學與聯邦德國霍因海姆(Hohenheim)大學施肥合作項目。以後,該項目發展成中國聯邦德國雙邊國家級10年科研合作項目,推動了國內植物營養學科的建立和發展。

主要成就

創建教研室

1956年,彭克明創建了北京農業大學土壤農業化學系農業化學教研室,並長期擔任教研室主任。1956年至1958年,他被聘為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植物生態研究室研究員,同時兼任北京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1957年,應邀參加了在蘇聯莫斯科舉行的國際肥料會議,並宣讀論文。他是新中國第一位向國際土壤學界系統介紹中國有機肥料施用理論與實踐的科學家。1981年後,他主持了北京農業大學與德國霍恩海姆大學有關施肥的合作項目。該項目後來發展成為中國與德國國家級十年科研合作項目,促進了中國植物營養學的建設與發展。

學術成就

彭克明在科學研究方面做了許多開拓性的工作,很有成就。他是第一個提出“土壤中固定態鉀可被植物利用的數量與速度”科學論斷的人,這一科學論斷在幾十年中始終具有實際意義;1956年,首次提出在中國進行輪栽肥料長期定位試驗的主張,並在北京農業大學實驗站正式開展試驗。
他採取華北地區糧食作物的一種主要輪栽,方式,即“冬小麥—夏玉米—夏大豆—冬小麥”兩年四熟制,以實現用地養地與糧食高產相結合的目標;是第一個將植物營養與土壤肥力長期定位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引入中國的植物營養學家;為了在中國建立國家級和省級土壤肥力監測網,他付出了不少的心血。

人才培養

彭克明從事高等農業教育近60年,成績卓著。20世紀50至60年代,他培養了中國第一批農業化學專業研究生;20世紀70年代,他又培養了中國第一批植物營養與施肥專業的碩士研究生;他為在中國正式建立植物營養學專業和植物營養學課程體系奠定了基礎。在中國土壤學和植物營養學界,他可謂桃李滿天下。
彭克明曾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1990年7月10日因病逝世於北京,終年85歲。

輪作肥料長期定位試驗

1956年,彭克明首次提出在中國建立輪作肥料長期定位試驗,並在北京農業大學試驗站正式開始勻地試驗。1958年由於該校師生下放農村而被迫中止。1962年恢複試驗,正式布置了小麥、玉米、棉花三種作物的0(無肥)、M(有機肥料)、MN、MP、MK、MNP、MNK、MNPK8區輪作試驗。“文化大革命”中該試驗又一次被迫中止。1978年北京農業大學遷回北京後,在昌平購置土地660畝,重建試驗站。在彭克明的領導下,又恢復了輪作肥料長期定位試驗,共占地16畝。採用華北地區糧食作物的一種主要輪作方式,即“冬小麥—夏玉米—夏大豆—冬小麥”兩年四熟制,以實現用地養地與糧食高產相結合的目標。試驗設計採用有機肥料和化肥兩種基礎,N×P+K的3×3+1設計,這種設計比西歐傳統的長期輪作肥料定位試驗更便於數量化比較,而且還可建立土壤肥力和植物營養資料庫和計算機系統。彭克明關於輪作肥料長期定位研究思想的形成,與他長期在美國伊利諾斯大學莫柔試驗地(Morrow Plots)工作所取得的經驗是分不開的。
他第一個將植物營養與土壤肥力長期定位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引入到我國。為了實現長期定位研究這個目標,幾經坎坷和周折,終於在改革開放後的今天實現了。目前,我國已建立了國家級和省級土壤肥力監測網,這些監測網多是以肥料長期定位試驗地為基礎的。為此,彭克明曾付出了不少心血。

滲濾水研究

在土壤植物營養物質循環的研究方面,彭克明建議採用田間試驗—滲濾水模擬試驗—實驗室分析三者相結合的研究方法。這一思路在1962年以後已逐步實施。他是國內第一位建議並建成滲濾水採集裝置(Lysimeter)的研究者。滲濾水研究又名排水採集研究,它是在一個特製的滲濾採集裝置中原位研究肥料中養分的移動、轉化、土壤吸附、固定、植物吸收、運輸等問題的主要設施,目前歐美等已開發國家已廣泛套用於土壤—植物營養研究中。1962年,彭克明主持設計並在北京農業大學校園內正式建成了24個1×2×1立方米的水泥池滲濾水模擬裝置,並開展了一些基礎性的研究工作。遺憾的是,這個設施由於北京農業大學的搬遷而遭破壞。1980年又重建,一直沿用至今。
目前,中國農業科學院和各地農業科學院內已建立多處滲濾水研究裝置,並開展了多方面的研究,這與彭克明的開創性工作和頑強的科學精神所產生的影響是分不開的。

土壤可以固定銨的假設

早在留美攻讀博士學位時,彭克明就從事土壤中鉀的固定與釋放的研究。他的研究工作表明,肥料中鉀離子可以被土壤粘土礦物所固定,固定態鉀也可以釋放並被植物吸收利用,因此,土壤固定態鉀仍是植物營養的有效態養分。彭克明的研究結果是指導鉀肥施用的重要理論。60年代初,他從土壤對鉀的固定進而推論土壤也可以固定氮肥中的銨。因為鉀離子和銨離子有相似的離子半徑和特性,均可被土壤粘土礦物的層組所固定。他首先提出土壤對銨固定的假設,並開展了不同條件下(如乾濕、凍融交替)土壤固定銨的研究。但是,這項研究由於“文化大革命”而被迫中止;可喜的是,他的假設已被以後國內外同行的大量研究工作所證實。

系統介紹國外新進展

70年代末,彭克明和裴保義共同主編《農業化學(總論)》大學本科生教材。這是改革開放以來首次介紹國外土壤肥力和植物營養學科發展新觀點的教材。這本書儘管仍定名為《農業化學(總論)》,但內容有了較大的改動。例如,在土壤肥力一章中介紹了土壤熱力學和動力學概念;在植物營養一章中介紹了植物對養分的吸收機理、過程和植物根際營養的新概念等。
彭克明彭克明
1979年,彭克明主持全國師資培訓班。1980年,邀請聯邦德國霍因海姆大學植物營養系主任馬斯納爾(H.Marschner)教授來華,在北京農業大學舉辦了全國植物營養科學講習班,系統介紹了國際上植物營養科學16個領域的進展情況,為在國內正式建立植物營養專業,建立植物營養學課程體系和編寫新教材奠定了基礎。
彭克明治學嚴謹,教學認真。早期他自編自刻講義和實驗指導,經常一人承擔講課、實驗指導和輔導等工作,培育了大批人才,堪稱桃李滿天下。他知識淵博,平易近人,生活簡樸,很多中青年教師在教學中遇到難題都願意向他請教。在科研工作中他親自設計、動手、操作,並經常深入田間、溫室做好現場指導。晚年時,他一直關心植物營養學科和科研室工作的進展,直到他生命的最後幾天。

熱愛祖國

彭克明一生熱愛祖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毅然回到祖國從事高等農業教育事業。他滿懷激情地為新中國社會主義農業教育事業辛勤耕耘幾十載,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雖然幾經坎坷,但是始終堅定不移地擁護中國共產黨,擁護社會主義。粉碎“四人幫”後,他的政治熱情更加高漲,為黨為人民為社會主義建設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他高尚的道德風範,踏實的工作作風,嚴謹的治學風格,成為後輩們的光輝典範。

人物簡歷

1905年12月5日 出生於河北省晉縣。
1929年 畢業於河北大學農科。
1929—1936年 先後任河北大學農科、河北省立農學院助教。
1936—1946年 在美國伊利諾大學攻讀土壤化學。1939年獲碩士學位,1946年獲哲學博士學位。
1947—1948年 任河北農學院教授。
1949—1990年 任北京農業大學教授、植物營養教研室主任,曾兼任土壤肥料系代理系主任(1950—1951年)。
1990年7月10日 逝世於北京。

主要論著

1 Peng Ke Ming.The Fate of Different Kinds Forms and Amounts of Liming Material 15 Years After Application to a Field Soil.Illinois University,1939.
2 Peng Ke Ming.Amount and Rate of Removal of Fixed Potassium From Soil by Growing Plants.Illinois University,1946.
3 彭克明.中國的堆肥.國際肥料會議論文集,莫斯科:1956.
4 彭克明.肥料.北京:農業出版社,1956.
5 彭克明,裴保義(主編).農業化學(總論).北京:農業出版社,第一版,1979.
6 彭克明,陳倫壽,毛達如.對2000年我國化肥發展幾個問題的論證.中國技術政策(農業)國家科委藍皮書第10號,1985.
7 北京農業大學(主編).農業化學(總論)*.北京:農業出版社,第二版,1987.
*北京農業大學主編的《農業化學(總論)》是在彭克明、裴保義主編的第一版基礎上修訂補充而成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