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用
補脾益氣
適用於治療脾氣虛弱證的治法。證見納呆化遲,大便稀溏,少氣懶言,倦怠乏力,肌肉消瘦,面色萎黃不華,舌淡苔白,脈緩弱等,常用四君子湯治療。若瀉泄為主症,可用參苓白朮散治療。
溫補脾陽
適用於治療脾陽虛證的治法。證見納少腹脹,脘腹冷痛而喜溫喜按,口淡不渴,四肢或手足不溫,大便稀溏,完谷不化,或肢體水腫,小便不利,婦女可見白帶多而清稀,舌質淡嫩,苔白滑,脈沉細或遲弱,常用理中丸或小建中湯治療。肢體水腫,小便不利可用實脾散。婦女白帶多而清稀可用完帶湯。
益氣昇陽
適用於治療脾氣虛弱,脾不升清,脾氣下陷證的治法。證見頭暈目眩,語言低怯,氣短乏力,自汗食少,食入則脹,瀉泄,或久泄脫肛,或婦女子宮下垂。舌淡苔白,脈虛弱,常用補中益氣湯治療(見昇陽)。
益氣攝血
適用於治療脾氣虛弱,脾不統血證的治法。除見脾氣虛或脾陽虛的一般症狀外,還有便血,衄血,婦女月經過多等多種出血症。常用歸脾湯治療。
補脾法常與其他治法配合使用。脾陽賴腎陽的溫煦,腎陽虛每導致脾陽虛,脾陽虛日久易損傷腎陽,出現脾腎陽虛,證見形寒肢冷,面色㿠白,腰膝或少腹冷痛,下利消谷,或五更瀉泄(每於黎明時即腹痛腹瀉),補脾與補腎合用,溫補脾腎,常用四神丸治療。肝病易影響脾而導致脾虛。如肝鬱脾虛證,除見脾虛的一般症狀外,還見有胸脅脹滿疼痛,善太息,精神抑鬱或性情急燥等症,補脾與疏肝合用,常用逍遙散治療。
注意事項
臨床注意事項 因風寒外襲,痰濁中阻,水濕內盛,飲食積滯等實邪所致的胃脘痛,腹瀉,水腫,以及因血熱或瘀血所致的出血證等,不宜用補脾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