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授是一個漢語詞語,
拼音是bǔ shòu,
釋義: 補任官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補授
- 拼音:bǔ shòu
- 釋義:補任官職。
補授是一個漢語詞語,
拼音是bǔ shòu,
釋義: 補任官職。
補授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bǔ shòu,釋義: 補任官職。...... 補任官職。《晉書·劉弘傳》:“弘 乃敘功銓德,隨才補授,甚為論者所稱。”...
《補授儒官詔》是唐代李治創作的一篇散文。...... 未達至懷。唯欲思轅固以加班,想高堂以授秩,斯文寥落,去之彌遠,深加發慮,稱朕意焉。儒官員闕,即宜補授,...
部院司員缺補授之制,官制名。清初, 部院司員之缺,題授或選授無定例,均以堂官之意見為進退。久之,司員之缺均由題補,而應升、應補、應選者遂多沉滯。...
中文名稱 補授法 英文名稱 complementary feeding 定義 六個月以下母乳不足的嬰兒,每日母乳餵養次數照常,在餵完母乳之後,再補餵代乳品直到嬰兒吃飽的餵養方式。 ...
其中以主事用者,照甲第名次歸於月選,在未經補授之前,仍令在部辦事;如有熟練部務者,遇本部主事缺出,亦準該堂官保奏引見補授;以知縣用者,歸進士原班選用...
補官是漢語辭彙,拼音是bǔ ɡuān,解釋為補授官職。...... 補官是漢語辭彙,拼音是bǔ ɡuān,解釋為補授官職。中文名 補官 拼音 bǔ ɡuān 出處 《史記...
其中:元帥10名;大將10名;上將55名,1956年和1958年又各補授1名;中將175名,1956年和1958年又各補授1名;少將802名,1956年和1958年各授4名,1961年至1964年由...
間補,官制名。即間隔補授之法。清代官員在候補官職期間,吏部根據他們的不同情況將之分為若干班次,分別選補。...
清制,沒有補授實缺的官員在吏部候選後,吏部再匯例呈請分發的官員名單,根據職位,資格,班次,每月抽籤一次,分發到某一部或某一省,聽候委用,稱為候補。但也...
補擬,讀作bǔ nǐ,漢語詞語,解釋為按照選人的才能擬定補授的官職。...... 補擬,讀作bǔ nǐ,漢語詞語,解釋為按照選人的才能擬定補授的官職。...
官制名。清代京官,自大學士以下至京堂以上高官,其官缺屬於開列請旨補授之列,即由吏部將應升應補之員開列名單,由皇帝直接降旨任命,不必經過吏部銓選。此類...
年勞補官法 宋朝吏人授官的一項規定。俗稱出職法,亦稱流外出官法。吏人任職至法定年限,可補授將仕郎拋功郎),並可免銓試直接注授差遣。樞密院、三司吏人,...
清代銓選制度。指吏部選授官員,遇缺即用之例。凡屬特用班、即用班之官員,不入月選之班,遇缺即由吏部帶領引見,奉旨率先補授各缺。...
十二月,奉旨補授為管宴大臣。[6] 鹹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進攻北京,鹹豐帝逃往承德,奕訢臨危受命,擔任議和大臣。九月十五日,十六兩日,奕訢分別與英使、...
官名。內務府管轄番役處的低級武官。專司緝捕之事。額設四員,無品級, 給予頂戴,食餉。其賞罰等事與番役同。倘果能實力查緝,並準列名揀選, 補授驍騎校或副...
官制名。指清代地方官受降級處分後的任用規制。順治年間定,凡外任的降級官員,均照所降之級,遇有相應的對品員缺而補授,但布政使降一級之後,不得補按察使,只...
為了保證滿洲貴族統治地位,清朝特設“官缺”制度,所有官職崗位分為滿官缺、蒙古官缺、漢軍官缺、漢官缺四種,不同官缺只能由本族人出任或補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