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子:明清時期的品級標識》是2023年5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美]大衛·哈古斯(David Hugus),譯者王敬雅、仇泰格。
本書分析了識別補子上飛禽和猛獸的等級線索,闡述了對嵌入補子設計圖像的基本理解,它們在明清兩代的演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補子:明清時期的品級標識
- 作者:大衛·哈古斯
- 譯者:王敬雅、仇泰格
- 出版時間:2023年5月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出版地:北京
- ISBN:9787522816845
- 定價:168 元
《補子:明清時期的品級標識》是2023年5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美]大衛·哈古斯(David Hugus),譯者王敬雅、仇泰格。
本書分析了識別補子上飛禽和猛獸的等級線索,闡述了對嵌入補子設計圖像的基本理解,它們在明清兩代的演變。
清補子為清代文物,是明清官服前胸及後背綴有用金線和彩絲繡成的圖案,是代表官位品級的標識。補子,是明清時期用於區別官階大小,文官用飛禽表示,武官用猛獸區分。文官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燕、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鵪鶉、九品練雀。武官為一品麒麟,二品獅,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
《補子:明清時期的品級標識》是2023年5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美]大衛·哈古斯(David Hugus),譯者王敬雅、仇泰格。本書分析了識別補子上飛禽和猛獸的等級線索,闡述了對嵌入補子設計圖像的基本理解,它們在明清兩代的演變。內容簡介 中國官員品級標識(補子)是在明清兩代發展起來的,本書在大量私人...
補子紋樣補子又稱“背胸”、“胸背”,是明清官員章服上區別品級的征志。補子上用刺繡繡成的或織造而成的紋樣稱之為補子紋樣。清代不同品級的補子紋樣如下:文一品:鶴 武一品:麒麟 文二品:錦雞 武二品:獅子 文三品:孔雀 武三品:豹 文四品:雁 武四品:虎 文五品:白鷳 武五品:熊 文六品:鷺鷥 ...
明清代官服品級標誌區分 它的造型基本上是明代官服的原樣,只是加以藝術的美化和提高。明代官服補子(官員品級標誌)多在衣服的前胸、後背部直接繡成。而清代官服品級標誌是先繡成補子,然後再綴到天青色褂子上。質地 明代官服不用素地,多用暗紋雲錦織成衣料,而舞台上大部分用素地(因雲錦造價太高)。穿用的戲曲...
明清時於品服之外,綴有隨時依景而制的補子的衣服。 阿英 《女兒節的故事》:“內廷宮嬪,舊例從初一起,就要衣鵲橋補服。” 綴有“補子”的中國古代官服。明代補服的補子是一塊約40-50厘米見方的綢料,織繡上不同紋樣,再縫綴到官服上 ,胸背各一 ,表示品級 。文官的補子用鳥 ,武官用走獸,各分九等...
清代文一品補子 清代補服、補子 清朝補服,也叫“補褂”,為無領、對襟,其長度比袍短、比褂長,前後各綴有一塊補子,清朝補子比明朝略小。方形補子是區分官職品級的主要標誌。有圓形補子及方形補子。圓形補子為皇親貴族所用,方形補子為文武官員所用。文官繡飛禽,武官繡猛獸。本圖為文一品官補子(仙鶴)。
清代補服、補子 清朝補服,也叫“補褂”,為無領、對襟,其長度比袍短、比褂長,前後各綴有一塊補子,清朝補子比明朝略小。是清代主要的一種官服,穿著的場所和時間也較多。凡補服都為石青色。方形補子是區分官職品級的主要標誌。有圓形補子及方形補子。圓形補子為皇親貴族所用,方形補子為文武官員所用。文官繡...
清代補服、補子 清朝補服,也叫“補褂”,為無領、對襟,其長度比袍短、比褂長,前後各綴有一塊補子,清朝補子比明朝略小。是清代主要的一種官服,穿著的場所和時間也較多。凡補服都為石青色。方形補子是區分官職品級的主要標誌。有圓形補子及方形補子。圓形補子為皇親貴族所用,方形補子為文武官員所用。文官繡...
清朝補子比明朝略小,是清代主要的一種官服,穿著的場所和時間也較多。凡補服都為石青色。方形補子是區分官職品級的主要標誌。圓形補子有以下幾種:皇子,龍褂為石青色,繡五爪正面金龍四團,前後兩肩各一團,間以五彩雲紋。親王,繡五爪龍四團,前後為正龍,兩肩為行龍。本圖為親王補服上的補子(團龍)。
清代補服、補子 清朝補服,也叫“補褂”,為無領、對襟,其長度比袍短、比褂長,前後各綴有一塊補子,清朝補子比明朝略小。是清代主要的一種官服,穿著的場所和時間也較多。凡補服都為石青色。方形補子是區分官職品級的主要標誌。有圓形補子及方形補子。圓形補子為皇親貴族所用,方形補子為文武官員所用。文官繡...
《服裝紋樣中的等級制度-:中國明清補服的形與制》以明清兩個朝代補服制度的起源、發展為主線,闡述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補服穿著的規範,並針對補子主題紋樣易混淆的情況,對明清時期不同資料中的補子及一些實物補子的主題紋樣進行了復原繪製,分析了不同品級文武職司官員所用補子紋樣的標誌性特徵。希望本書能讓更多人...
馬褂為加於袍的外褂,因起源於騎馬短衣而得名,特點是前後開衩、當胸釘石青補子一方(親王、郡王用圓補)。補子的鳥獸紋樣和等級順序與明朝大同小異。清代官帽與前朝絕然不同,凡軍士、差役以上軍政人員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緯帽,按冬夏季節有暖帽、涼帽之分,還視品級高低安上不同顏色、質料的“頂子”,帽後拖一...
明代官服補子(官員品級標誌)多在衣服的前胸、後背部直接繡成,而清代官服品級標誌是先繡成補子,然後再綴到天青色褂子上。女官衣和男官衣的樣子相同,只是尺寸比較短,穿用時下邊也穿裙子。例如《樊江關》里的老旦(柳迎春),她捧著聖旨上場的時候,就穿著秋香色的女官衣。另外女官衣還有一個特殊的作用,就是由...
團龍補服是補服的一種。補服始於明代,分為方補和圓補兩種,圓補用於皇族,方補用於百官。清朝補服,也叫“補褂”,為無領、對襟,其長度比袍短、比褂長,前後各綴有一塊補子,清朝補子比明朝略小,是清代主要的一種官服,穿著的場所和時間也較多。凡補服都為石青色。補子是區分官職品級的主要標誌。圓形補子有...
獸補 獸補,漢語詞語,讀音為shòu bǔ,解釋為明、清時武官服飾。解釋 明、清時武官服飾。在官服的前胸及後背繡有豹、獅、麒麟等獸形圖案的補子。“獸補”是武官品級的標誌。出處 明·唐順之《蔣雲壑像贊》:“人望其高冠獸補,則以為武人之容。”
飾以禽獸紋樣來區分官員等級的方法最早源於唐代女皇武則天時期。在此之前的官服多採用佩印綬制和色制,是以佩飾的數量和服裝的顏色等來區分等級。武則天把飾有動物紋樣的繡袍賜給文武官員,以此來作為品級官位的區別。這種創意一改朝服等級的形象,使人一看便知。補服 清早期,只有武官為補服制,而補子可隨意綴織於朝...
繡補 繡補,讀音xiù bǔ,漢語詞語,指繡花的褥墊。出處 “如是後一歲,作繡補靈節龍骨之銘詩三章。” 章樵 註:“繡補,疑是裀褥之類,加繡其上。”釋義 明 清 官服的前胸及後背,綴有補子,以金線或彩線繡成鳥獸圖像,標誌品級高下,謂之繡補。參閱《清會典事例·禮部·冠服》。
公服除依品級規定服色外,最有特色的是用“補子”表示品級。 補子是一塊約40~50厘米見方的綢料,織繡上不同紋樣,再縫綴到官服上,胸背各一。文官的補子用鳥,武官用走獸,各分九等。為褒獎官員的功勳,另特賜蟒袍、飛魚服、鬥牛服等服飾。蟒是四爪之龍,飛魚為魚尾有鰭之蟒,鬥牛則在蟒頭上加彎曲的牛角。...
常服:官員們參加常朝、日常辦公時穿著的官服即常服。洪武元年(1368年)規定常服形制和公服一樣,都是烏紗帽、團領衫及束帶。七品文官的袍衫為一尺闊大袖,腰帶用素銀。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定製,常服在胸背處增加動物紋樣,文官二品為錦雞。這些紋樣都設計在方形框線之內,置於團領衫的前胸和後背。文官用飛禽...
朝冠頂珠見上表;吉服冠與朝冠大體相同,冠後插有翎枝,其制六品以下用藍翎,五品以上用花翎;百官蟒袍,一品至三品繡五爪九蟒,四品至六品繡四爪八蟒,七品至九品繡四爪五蟒;補服,自親王以下皆有補服,其色石青,前後綴有補子,文禽武獸。貝子以上王親用圓形補子,其餘用方補;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
花翎:帽頂後面翎管中插綴的一根孔雀羽毛,即“花翎”,花翎尾端還有狀如眼睛的圖斑,被稱為“眼”。按照品級規定,三品官員戴單眼花翎。補子:就各品級官員補子所用的禽獸種類而言,明代與清代幾乎沒有差別。按照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完成的《皇朝禮器圖式》對補子的具體規定,文官三品用孔雀。官職下屬 唐杜佑《...
羽化,是指乘著仙鶴飛升上天的意思。所以在戲曲舞台上,凡穿鶴氅的人物多為仙人、道士,手中必拿羽毛扇。此外,仙鶴圖案還象徵長壽與高雅。一品文職官員的朝服補子(品級標誌),也都繡有仙鶴,又稱“一品當朝”。穿用人物有《三請諸葛》中的孔明。孔明原本隱居南陽臥龍岡,劉備、關羽、張飛曾三顧茅廬邀請,才將孔明...
各品級略有區別,通常是,文官:一品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鵪鶉,九品練雀;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獅,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馬。另外,御史與諫官均為獬豸。明清官員所用補子都是以方補的形式出現的,與明代相比,清代的補子相對...
常服:官員們參加常朝、日常辦公時穿著的官服即常服。洪武元年(1368年)規定常服形制和公服一樣,都是烏紗帽、團領衫及束帶。七品文官的袍衫為一尺闊大袖,腰帶用素銀。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定製,常服在胸背處增加動物紋樣,文官二品為錦雞。這些紋樣都設計在方形框線之內,置於團領衫的前胸和後背。文官用飛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