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音
【漢字】裂
【拼音】liě liè
部首筆畫
部首:衣,部外筆畫:6,總筆畫:12
編碼信息
基本字義
● 裂
liè
破開,開了縫(fèng ):~開。~紋。~縫。~痕。~變(原子核分裂成幾個其他原子核,並放出中子的過程)。~隙。~罅(裂縫)。分~。破~。決~。割~。扯~。
其它字義
裂
liěㄌㄧㄝˇ
物體的兩部分向兩旁分開:~著懷。
裂巴 liěba
[bread] 〈方〉∶麵包
基本詞義
裂 liè
〈名〉
(1) (會意。從衣,從列,列亦聲。本義:裁剪後的絲綢殘餘)
(2) 同本義 [odd bits of cloth]
裂,繒余也。——《說文》
垂帶而厲(裂)。——《詩·小雅·都人士》
紀裂繻,公谷以履為之。——《左傳·隱公二年》
(3) 又如:裂繻(漢制,裂繒帛為符信,憑以出入關隘)
(4) 裂縫 [chink;crack]。如:破裂(出現裂縫)
(5) 兩相鄰部分連線處形成的線或溝;常指裂開而成的線 [suture]。如:豆的腹裂。
詞性變化
裂 liè
〈動〉
(1) 裁剪;扯裂 [cut into parts;cut;clip]
旌旗裂。——《資治通鑑·唐紀》
聲如裂帛。——唐·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2) 又如:裂帛(撕裂布帛;裁剪布帛作為書信);裂素(裁剪白絹以繪畫作文);
裂破(撕壞);裂裳(撕裂衣裳)
(3) 割,分 [divide]
裂,分也。——《廣雅》
(4) 又如:裂土(割據土地);裂石流雲(裂開山石,震動雲霄。形容聲音高昂響亮);裂土(給有功之臣分封土地);裂餅(分餅。亦指把所愛之物分賜他人);裂地(劃分土地);裂拆(分裂,裂開)
(5) 分裂;裂開 [split;break up]
道術將為天下裂。——《莊子·天下》。注:“分離也。”
目眥盡裂。——《史記·項羽本記》
(6) 又如:分裂(整體的事物分開);爆裂(突然破裂);
裂眼(形容極其憤怒的樣子);裂膚(皮膚凍裂。形容嚴寒的樣子);裂冠毀冕(碎裂其冠,毀壞其冕。比喻
絕意仕進);裂冕掛冠(比喻拋棄冠晚,不再為官;掛冠求去,
致仕歸隱);裂地(地面坼裂;使地面開裂);裂眥(裂眥。因發怒而眼睛睜得極大,眼眶似乎要裂開。形容極其忿怒的神態);裂絕(破壞斷絕);烈敝(破裂損壞)
(7) 另見 liě
常用詞組
裂唇 lièchún
[harelip;cleftlip] 先天性畸形,上唇直著裂開。也叫“兔唇”。
裂縫 lièfèng
[rift;crevice;crack] 一條細長的開口,細隙縫。
裂谷 liègǔ
[rift valley] 地殼運動中,在兩條斷裂地帶之間形成的凹狀谷地,其底部平坦,兩壁平直或呈階梯狀。
裂果 lièguǒ
[dehiscent fruit] 一種乾果,果皮在果實成熟後裂開,如
角果、
蒴果等。
裂痕 lièhén
[rift;crack;fissure] 小裂縫。比喻感情破裂。
裂開 lièkāi
[break;split open;rend] 因或似因撕裂、分裂或破裂而分開。
袋子裂開了,白糖漏了出來。
裂口,裂口兒 lièkǒu,lièkǒur
(1) [breach;gap;split]∶裂開口兒。
手凍得裂口。
(2) [vent] [地]∶火山口
[rift] 最易劈裂的方向;尤指花崗岩的裂理——特為採石工所常用。
裂片 lièpiàn
(1) [splinter]∶一種細薄的、常呈鋸齒狀的或針狀的劈裂的碎片。
(2) [bothridium]∶從
四葉目絛蟲頭部生出之物,用作吸附器官。
(3) [lobe]∶植物器官的裂片或圓裂片
葉的裂片
(4) [valve]∶開裂的囊或莢分裂成的若干片之一
裂紋 lièwén
(1) [crack on the surface]∶細小的裂縫
一個滿是裂紋的瓷瓶
(2) [wrinkle on the skin]∶皮膚上的裂隙
裂璺 lièwèn
[crack; sign that sth. will split open] 器物上的裂紋
裂隙 lièxì
[crack;crevice;fracture] 裂開的縫兒
裂罅 lièxià
[rift;crevice;fissure] 破裂之縫隙
裂牙 lièyá
[schizodont] 一個多核的營養子,它分節而成
裂殖子[schizomycete] 用分裂方法繁殖的菌
大多數細菌都是裂殖菌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申集下】【衣字部】 裂 ·康熙筆畫:12 ·部外筆畫:6
《唐韻》《正韻》良辥切《集韻》力櫱切《韻會》力辥切,𠀤音列。《說文》繒餘。《徐曰》裁剪之餘也。
又《廣韻》襞裂,破也。《禮·內則》衣裳䘺裂,紉箴請補綴。《晏子·雜下篇》女子而男其飾者,裂其衣,斷其帶。
又滅裂。《莊子·則陽篇》治民焉,勿滅裂。
又《韻會》力制切,音例。與厲通。《禮·內則注》鞶,小囊,盛帨巾者,男用韋,女用繒,有緣飾之,則是鞶裂與。《疏》案傳作鞶厲,古時通為一字。
又人名。《春秋·隱二年》紀裂繻來逆女。 《說文》作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