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酒獨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覺四黎之舍》作者蘇軾,共有三首,這是第一首。文學體裁為七言絕句,此詩創作於作者六十四歲時。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被酒獨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覺四黎之舍·半醒半醉問諸黎
- 創作年代:宋朝
-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蘇軾
作品原文,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半醒半醉問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
但尋牛矢覓歸路,家在牛欄西復西。
作品賞析
蘇軾於六十二歲時貶謫儋州(州治在今海南儋縣)。當時儋州地處“登高望中原,但見積水空”的海島中,一片荒涼。他身為“罪人”,受到種種監視,只有第三子蘇過隨行作伴,處境非常困難。初期寓居官舍,後來又被逐出。幸而得到王介石等人的幫助,在城南“污地之側桄榔樹下”,築了五間泥房以居。他和當地人民有了很深的感情。詩中的子云、威、徽、先覺四個姓黎的,就是他在當地的要好的友人。
這首詩作於六十四歲時。寫作者有一天帶著酒後的醉意,遍訪“四黎”之家,歸途天色已暗,酒意末醒;並且地面上草木叢生,路徑不明。他走入“竹刺藤梢”圍繞的迷途中,要回家認不了路,只好沿著有牛糞的路徑走,囚為知道自己的家就在牛欄之西。詩篇的最大特點就是敢於把人們認為最粗俗的東西“牛矢”(牛糞)取作詩材,寫入詩中。韓愈在《進學解》中讚美良醫能博取“牛溲(尿)馬勃(藥名),敗鼓之皮”作為藥物,他自己的詩,也好寫粗醜的事物;但還沒有用“牛溲”、“牛矢”之類入詩。沈德潛《說詩晬語》說:“蘇子瞻胸有洪爐,金銀銅錫,皆歸熔鑄。……韓文公後又開闢一境界也。”從這首詩看,熔鑄的不止是“金銀銅錫”,而且及於“牛溲、馬勃”之類了。
詩篇淺易如話,毫不雕琢,又寫了最粗俗的東西,但給讀者的感受不是“淺俗”而是雅,不是“粗醜”而是美。其原因在於:第一,寫得新鮮。現實生活中某些可寫的事物,以前沒人敢寫,沒人寫到,詩人第一次大膽地把它寫出來了,使人感到新鮮,第二,寫得真實,詩人寫的是他的一次真實的生活經歷,並非出於想像。這種真實,出之於生活經驗,宋代黃庶《宿趙屯》詩:“行逐羊豕跡,始識入市路。”寫到類似情況,只是不敢用“矢”字;有經驗的人在深山中找尋村落,碰到岔路無人可問時,還常憑“牛矢”辨路,因為有“牛矢”的路必然可以走到有居民的地方。情景真實,文字真實,使人感到親切。第三,詩中具有與庸俗、醜惡截然相反的高尚情操,這是最重要的。詩人以曾官居清貴、才高一世的身份來到儋州,和當地的居民能結下深切的友誼;走在布滿藤刺的荒地上,住在牛欄西面的泥房中,不是自傷自憐,而是充滿樂觀自得的感情,這是很高尚的。第四,作者的寫詩功力深。他把樸素的內容寫得生動富有風趣,一片行雲流水、毫不經意的活潑姿態,具有文學大家的氣格。蘇軾此詩,可以說明一個問題:文學作品的“雅”與“俗”是相對的;只要作者情愫高,功力深,寫作時能從真情實感出發,能大膽創新,任何“俗”的題材都可以創造“雅”的意境,使它顯得美,顯得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