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袍帶戲
- 簡介:穿蟒袍,系玉帶的戲
- 表現:歷史戰爭、宮闈鬥爭
- 作品示例:《三國演義》、《楊家將》
袍帶戲,簡而言之:穿蟒袍,系玉帶的戲。而穿蟒袍系玉帶者,即帝王將相也,故而多表現歷史戰爭、宮闈鬥爭、民族矛盾、朝政變革、改朝換代等大型劇目。...
劇目增加了《龍青海》《審姚大》《大紅袍》等公案、袍帶戲;一部分花鼓戲、梆子戲藝人陸續加入道情班,改唱墜子戲。如:郭占才、余華榮、吳廣志、牛家太、蔡可彬、...
該班行當齊全,陣容整齊,擅演以黑紅臉為主的袍帶戲。代表劇目有《哭頭》、《陰陽扇》、《反徐州》、《下高平》、《下燕京》、《轅門斬子》,馳名豫北三府地區...
劇目增加了《龍青海》《審姚大》《大紅袍》等公案、袍帶戲;一部分花鼓戲、梆子戲藝人陸續加入道情班,改唱墜子戲。如:郭占才、余華榮、吳廣志、牛家太、蔡可彬、...
地方戲永年西調 永年西調 原系流入河北的山西上黨梆子。舊稱澤州(今山西晉城)調,在永年還稱“三搭板”(因該劇種多演出袍帶戲,舞台多設一搭板而得名)。1956...
羅卷戲的傳統劇目有三、四百出,多以反映歷史故事的“袍帶戲”居多,也有少量的以民間生活故事為內容的小戲。有專家認為,羅卷戲是百戲之祖。據《鄧州市志》...
贛南採茶戲發源於江西安遠縣九龍山一帶的傳統戲曲劇種,約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它...贛南採茶戲後來吸收了一些袍帶戲,雖增加了老生、老旦行當,但表演上不如“在小戲...
許多人認為它發源於蘇北海州一帶,原是當地農民以“獵戶腔”和“太平歌”等民間...生活小戲,白口用蘇北方言:袍帶戲,用方言韻白。唱腔一律用方言。 [3] 行當...
(乾隆年間)流行於河洛一帶的“十字調”梆子腔與傳布在伏牛山麓的“靠山簧”...牌子曲有(青陽)(哪咤令)(得勝歌)(新水令)等,演出劇目多是袍帶戲和靠把式戲...
宛梆有傳統劇目600多出,經常上演的有300多出,反映的故事上至商、周、春秋戰國,下至明清,多為“征戰”和“袍帶戲”,民眾稱之為“大戲藝人們把所演傳統劇目編...
發展到“半班”演出大戲後,向古老劇種學習袍帶戲的表演程式,同時也吸收了歌舞話劇的養料,使其既能演傳統戲又能表現現代生活。 撫州採茶戲講究唱做並舉。手勢、...
小筒子與漢劇、南劇以及湘劇、川東的燈戲有相近之處,音樂中既有漢味,又有川味,多演取材於各朝代歷史故事的袍帶戲(即傳統的古裝歷史劇),因而唱法比“大筒子”...
上世紀初,贛中地區民間流行花燈、彩調;並先後演變為兩種採茶戲:一是鑼鼓班,亦稱“瑞河戲”,受瑞河大班的影響較大,其高腔唱調和鑼經頗具特色,以袍帶戲為主,現...
炊莊村高腔戲的劇目,不是以民間生活為內容的“三小”戲為主,而是以成本大套的歷史題材袍帶戲為主。炊莊村高腔戲的劇本結構和表演方法,保持了一些較原始的特點。...
因奉新是鑼鼓戲的演出基地,每年春節及秋收後,許多鑼鼓班都進入奉新各地演出,鑼鼓戲因受瑞河戲及其它劇種影響,演唱劇目也從小戲發展為演整本戲和袍帶戲。劇目來源...
淵源於清康熙年間的採茶班,清代末年又從瑞河大班中吸收了部分劇目和表演藝術,開始演出袍帶戲。但藝術上仍以表現民間生活的小戲最有特色。...
行當齊全,能文能武,最擅長演黑、紅臉戲及以生角為主的袍帶戲和刀馬旦戲。演出規範,講究藝術質量,在蘇魯豫皖接壤地區享有較高聲譽。當時劇團整理改編的《白蓮花...
據同州梆子老藝人王謀兒(清光緒中葉生)述,李自成於崇禎年間(1628年—1644年)率農民起義軍在蒲城孝通(縣南,與渭南相臨)練兵時,曾以同州梆子戲作為軍戲娛樂...
劉新民師從李洪友,接受過唐玉成的教誨,師從李洪友,工鬚生(紅臉),由於他唱戲從不惜力,自幼便有“捨命王”的美稱,劉新民一生演戲頗多,多為古裝袍帶戲。如《串龍...
從40年代曲劇開始演出"袍帶戲"後,發展了鬚生。小生朱六來在河南曲劇發展的初期,在沒有鑼鼓伴奏的情況下而創造出一套載歌載舞、柔和自然的表演藝術,使曲劇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