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莊高腔戲

炊莊村高腔戲屬於民間的一種古老的“會戲”。炊莊村高腔戲並非由當地民歌演變發展而成,是先由外地傳入的一種聲腔,然後與本地語音(有本地的某些腔調)相結合而形成的。

炊莊高腔戲
炊莊高腔戲
炊莊村同樂善會與沙堆營高腔老會,是廊坊地區建立最早的戲會。炊莊村同樂善會演出水平較高,延續時間最長,是至今唯一仍在活動的戲會(建國後改名為群聯劇團)。
炊莊村高腔戲的劇目,不是以民間生活為內容的“三小”戲為主,而是以成本大套的歷史題材袍帶戲為主。炊莊村高腔戲的劇本結構和表演方法,保持了一些較原始的特點。高腔戲比較注重某些表演特技的運用,如火彩和血彩等等。高腔戲的唱腔,屬於板腔體,板頭比較齊全。此外還有一些唱腔曲牌,如娃娃調、山坡羊、水龍吟、山歌、三翻九轉、彎彎調等。根據劇情和角色,選用不同的板頭和曲牌。同一板頭,各行當角色的唱法不盡相同。高腔戲的化妝,也保持了許多古樸的風格,各種臉譜與現今京劇、梆子所用相比,均有自己的特色。旦角的面部化妝,在過去是不許上彩的。近年來做了一些改進,施行彩扮,但仍與京劇等有一定差異。
炊莊村高腔戲的詞句,可以說是雅俗相兼,既通俗易懂,又比較講究音韻。白口也是韻白、京白與方言的融合體。更具特色的是,在有些板頭的演唱中,幾乎每一句都填加較多的“啊、耶、哎、咳、乃”等虛字。
從音樂方面看,炊莊村高腔具有聲調高銳、人聲幫和、不被管弦、以鑼鼓伴奏的特點,表演起來一唱眾和,既古樸喧鬧,又委婉抒情,最絕的是其聲之悲愴真讓人不得不為之動容。炊莊村高腔被奉為正宗,可參與宗族、喜慶、娛樂、宗教性的演出,不演“賭戲”,不參與婚禮和喪葬。炊莊村高腔同樂善會會中收藏著許多清朝時期戲曲文物,如服飾有:反王帽、老鳳冠、排帽、紅寶劍、標旗、小卒巾、大帶、會旗、背護旗、彩刀等。
炊莊村高腔戲保存了高腔的原始唱法,是中國戲曲和中國舞蹈的最遠源頭之一,是我國古老戲劇文化的活化石。它具有豐富、獨特的民族造型藝術和服飾文化價值,對高腔傳播學研究和各區各民族文化交流有啟發性作用,炊莊村高腔戲藝術的發展衍變、歷史傳承與交流等方面,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和現代文化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