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唇魚

袋唇魚

袋唇魚(學名:Paraspinibarbus hekouensis)為鯉科袋唇魚屬魚類,俗名江鯽,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分布於越南的紅河以及元江水系等,主要生活於流水河段。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雲南河口。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袋唇魚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亞目:鯉形目
  • :鯉科
  • 亞科:䰾亞科
  • :袋唇魚屬
  • 分布區域: 越南的紅河以及元江水系等
分類信息,形態特徵,生活習性,

分類信息

編號:
5930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目名:
鯉形目
中文科名:
鯉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亞科:
䰾亞科
拉丁亞科:
Barbinae
中文屬名:
袋唇魚屬
拉丁屬名:
Paraspinibarbus
拉丁種名:
hekouensis
定名人:
Wu
年代:
1977
中文名:
袋唇魚
原始文獻:
中國鯉科魚類志[下卷]:332-333. 1977.
模式產地:
雲南河口
俗名:
江鯽
生境:
流水河段
國內分布:
元江水系
國外分布:
越南的紅河
保護級別:
未列入
特有:
y
資料來源:
雲南魚類志[上冊]:148-149. 中國鯉科魚類志[下卷]:332-333.
中文名稱 袋唇魚
拉丁名稱 Balantiocheilus hekouensis Wu
英文名稱 Pocket-like lip barbel
地方名稱 江鯽
作者單位 \
拉丁綱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鯉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鯉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屬名 袋唇魚屬
拉丁屬名 Balantiocheilus Bleeker,1860
分布類別 越南的紅河以及元江水系等,主要生活於流水河段。

形態特徵

背鰭條4,9;胸鰭條1,16~17;腹鰭條1,9;臀鰭條3,5.鰓耙13。下咽齒3行,1.3.5。側線鱗33[7.5/(4~V)]36;背鰭前鱗(在倒刺前)11~13;圍尾柄鱗18。
標準長為體高的4.0~4.3(x±s=4.15±0.51)倍,為頭長的2.3~2.8(2.6±0.51)倍,為尾柄長的6.2~6.9(6.45±0.32)倍,為尾柄高的6.8~7.9(7.45±0.42)倍。頭長為吻長的2.5~3.0(2.68±0.17)倍,為眼徑的3.7~5.5(4.6±0.65)倍,為眼間距的2.3~2.7(3.45±0.15)倍。體呈長菱形而側扁‘吻長比眼後頭長為短,前端圓鈍,側面在前眶骨前緣有明顯的裂紋.須2對,吻須細弱,位於吻中葉的側角上,距吻端比距頜須的基部為近,頜須比較粗壯,其長約和眼徑相等.口亞下位,呈馬蹄形,能高度伸縮,上頜後端伸至鼻孔後下方。唇很厚,肉質,稍向上卷。上下唇在口角處相連;下唇更厚,在頤部有一橫膜,後緣游離,呈口袋形,唇後溝就在橫膜背面相通.眼中等大.鼻孔位於眼的前上方,離眼前緣較離吻端為近.鰓膜在前鰓蓋骨後下方連於鰓峽.
背鰭起點之前有平臥倒刺,外緣內四,末根不分枝鰭條成為粗壯的硬刺,刺的長度超過頭長,後緣有細鋸齒;背鰭起點(在倒刺基部)距吻端和距尾鰭基約相等.胸鰭稍短於頭長,後伸不達腹鰭起點,其間隔2個側線鱗.腹鰭起點比背鰭起點稍前,距吻端比距尾鰭基為近,向後伸不達臀鰭起點,其間隔約2個鱗片,臀鰭外緣斜截,其起點位於腹鰭起點至尾鰭基之中點或稍近於後者,向後伸幾達尾鰭基.尾鰭叉形,最長鰭條約3倍於中央的最短鰭條.
鱗大,在胸部變小,腹鰭基部有狹長的腋鱗,背鰭和臀鰭都有顯著的鱗鞘.側線完全,向後經行尾柄側面的中線.鰓耙短小,僅及鰓絲的1/4~1/5,有很多旁支.腹膜微黑.下咽齒主列第一和第二齒圓形,其餘側扁有斜齒冠.鰾2室,後室為前室的1.6倍.雄魚的頰部布滿細小的珠星.
背部微黑,腹部灰白,背鰭外緣微黑,側面背部鱗片有微黑色邊緣。

生活習性

目前僅知道此魚喜棲居在礫石底質的流水河段。其他知之甚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