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鯊

銀鯊

銀鯊(學名:Balantiocheilus melanopterus,別名:黑鰭袋唇魚),硬骨魚綱輻鰭魚亞綱,鯉形目,鯉科魚。原產地亞洲湄公河與湄南河流域,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和婆羅洲的許多流域。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銀鯊
  • 拉丁學名:Balantiocheilus melanopterus
  • 別稱:黑鰭袋唇魚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魚亞綱
  • :鯉形目
  • :鯉科
  • :袋唇魚屬
  • 亞種:脊椎動物
  • 分布區域:泰國,印尼蘇門答臘和加里曼丹島
簡述,形態特徵,生活習性,餵養食物,疾病防治,繁殖,生態習性,

簡述

學 名:Balantiocheilos melanopterus
英文名:Silver Shark
原產地:東南亞地區
體 長:約13cm (野生可達35cm )
適宜水溫:22~28℃
體色銀白,鱗片閃閃發亮。背鰭三角形直立,臀鰭、 尾鰭和腹鰭一樣,邊緣黑色。

形態特徵

銀鯊其身長在自然界中可達30cm—40cm(成魚野外),亞紡錘形。各鰭端均呈尖形,背鰭、腹鰭、臀鰭三角形,尾鰭深叉形。體色銀色,腹部泛白,各鰭微泛黃,明顯特徵是:背鰭、腹鰭、臀鰭和尾鰭外緣均有黑色寬邊,黑邊內側為淡灰色寬頻,十分醒目。
攝食量比較大,生長快,體格健壯,容易飼養,要用大型水族箱,加蓋防跳。性情溫和活潑,喜歡集群遊動。幼魚時期可和它種魚混養,長大後同類群養或者和體格相當的魚混養。
身長可達30餘厘米,亞紡錘形。各鰭端均呈尖形,背鰭、腹鰭、臀鰭三角形,尾鰭深叉形。體色銀色,腹部泛白,各鰭微泛黃,明顯特徵是:背鰭、腹鰭、臀鰭和尾鰭外緣均有黑色寬邊,黑邊內側為淡灰色寬頻,十分醒目。
喜歡集群遊動,個性溫和,有清除殘餌的習性,此魚敏感而易受驚嚇,善於跳躍;具有雜食性;食譜包括浮游植物,小型甲殼動物輪蟲以及昆蟲和他們的幼蟲。
平均壽命在六年以上,繁殖方式屬於卵生,活動區域為中層區域,飼水pH值為6-8;飼水硬度(dGH)為5.0- 12.0;飼養溫度在22.0 - 28.0 攝氏度;食物以活餌、紅蟲或飼料為主,雌雄外觀不易區別,一般來說成魚魚腹部較平,雌性成魚的腹部稍有弧度。

生活習性

銀鯊魚體強健,是比較容易飼養的魚類。在魚小的時候可與其他小型魚一起飼養,成魚應單獨飼養或與體型相當的魚混養。
銀鯊
該魚喜歡弱酸性至中性的軟水,但是因為會毀壞水草,所以不適合在有水草的水族箱中飼養。
銀鯊對水質要求不苛刻,最宜水溫22-26℃,也能適應較低溫度或者更高的溫度。
銀鯊遊動迅速,比較活潑,還喜歡翻騰跳躍,所以水族箱要加蓋。魚缸儘量要大於120cm

餵養食物

飼養時可投餵活餌、紅蟲或一般飼料。銀鯊食性雜,且偏植食性。初學者可以嘗試飼養此魚。
銀鯊食量較大,生長快,體格健壯,容易飼養。一般要用大型水族箱,並加蓋 以防止其蹦躍出來。
銀鯊銀鯊
銀鯊性情溫和活潑,喜歡集群遊動。銀鯊幼魚時期可與其它魚種混養,長大後單養或者和體格相當的魚混養。

疾病防治

銀鯊易感染小瓜蟲病,在體表和魚鰭上生長白色小顆粒,實際上是蟲卵形成的囊包。這種病雖常見,但易爆發,且感染性強,嚴重可致死!有的魚感染後甚至在口部生瘡,不能進食。治療可採用福馬林或孔雀石。

繁殖

銀鯊一般擁有六年以上的壽命,不過人工繁育銀鯊相當困難,暫時還沒有在水族箱中繁殖成功的案例。

生態習性

黑鰭袋唇魚棲息淡水的溪流或湖泊中,屬雜食性,性情溫和,以浮游植物、小型甲殼動物等為食。為重要的養殖魚類,可食用,另外也是具高經濟價值的觀賞魚,生性好動,能夠躍出無蓋的魚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