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長營行政村位於山東省東明縣城南十九公里、鎮政府駐地西南四公里處。現有耕地3414畝。據《袁氏家譜》記載:“明永樂二年(1404),郭氏祖隨燕王征北有功,與其他35營同時封地於此,令其成家耕墾。建村時袁姓為長宮,又以營為團體,故名袁長營”。該村原屬河南懷慶衛;清朝初年屬漆園郡東明縣;民國初歸東明德勝鎮;1949年屬東明縣第五區;1958年後隸屬東明集人民公社(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袁長營行政村
- 別名:袁長營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人口:1738人
- 氣候條件:四季分明
歷史記載,文化情況,經濟情況,
歷史記載
袁長營現有居民411戶,1738人,分屬郭、袁、李、馬、祁、柴、趙、盧、劉、喬、王、宋、韓、任十四姓。其中,郭氏從安徽省鳳陽府懷遠縣遷入,220戶,977人;袁氏祖籍金陵袁胡同,130戶,525人;李氏兩支,一支於明永樂二年遷入;另一支於清末遷入,共5戶,19人;馬氏於明永樂二年遷入,2戶,8人;祁氏清末逃荒入該村定居,8戶,33人;柴氏於清朝末年遷入,5戶,16人;趙氏於民國時期從小井鄉大辛莊遷入,12戶,40人;盧氏於民國初期從東明集遷入,9戶,30人;劉氏於民國初年從小井鄉小屯村遷入,7戶,28人;喬氏於民國初年從本鎮大喬莊遷入,4戶,18人;王氏兩支,一支於民國時從本鎮西郝莊遷入,另一支解放初由劉樓鎮劉官營遷入,共有3戶,16人;宋氏於1944年由劉樓鎮小爐店遷入,1戶8人;韓氏於1946年從東明集村遷入,2戶,9人;任氏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從本鎮荊台集遷入,3戶,11人。自1953年至1973年,郭二保等6戶、34人到黑龍江、新疆等地支邊;郭祥生等20戶、109人外出落戶于山西、陝西、吉林、新疆等地。
袁長營歷史上為兩官道交匯點。據說官道系明朝中後期所開,東起兗州,西經竹林渡黃河到新鄉;南自漯河,北至保定府。國營林場內尚有供過路官員休息的五里墩。清末時,往來客商多經此集散,該村遂成集鎮,店鋪、茶館、車馬店一應俱全,著名的有老袁家客棧、小五家染坊、老茂糕點、閆歹的小吃等。清順治年間黃河決口,村莊被淹,村民傷損十之八九。清光緒年間社會動亂,匪盜橫行。為保衛家園,村民修築了護村土寨。寨名忠義寨,寨牆高兩丈,頂寬丈佘,有南、北兩個寨門,四面各建一座炮樓,炮樓內置兩門土炮。繞寨有深一丈、寬八尺的“寨海子”,海子外沿架設了鐵絲網。據說,民國初年,土匪張五的隊伍從東明集來騷擾,在寨門外口稱進村討水喝,村民同仇敵愾,堅決不開門,土匪始終沒能進村。
袁長營人積極參加革命鬥爭,做出了很大貢獻。袁春海1944年入黨,是該村最早的共產黨員。在黨組織的領導下,該村相繼建立農會、民兵、婦救會、兒童團等革命民眾組織。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村民參加八路軍、解放軍正規部隊和地方武裝的有70多人。1944年郝士廉戰鬥中,住該村的八路軍戰士犧牲八人(其中一位連長),烈士墓建在村西北泰山廟旁邊。村民袁發啟1940年參加革命,1958年追認為烈士。郭書年是東明五區區隊戰士,1948年犧牲在蘭考堌陽。郭天全1946年參加革命,1947年在曹縣魏灣犧牲。
文化情況
袁長營文化底蘊豐厚。明清兩代有監生40餘人,生員70餘人,軍功五品、六品,武略騎尉,營千總20多人。民國時期有中學生、師範生10多人。建國初有教師12人,是當時五區有名的文化村。目前,全村從事教育工作的達40餘人。恢復高考以來,全村有大中專生118人,其中研究生9人。郭世昌4個子女皆為本科生。郭懷誠五口之家,出了三個研究生。郭東交曾任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一師師長。宋中秋曾任菏澤地區保險公司副總經理,是中國作家協會山東省分會會員,全國新詩大獎賽二等獎獲得者。該村民國初年有小曲子、花鼓戲、二夾弦三個文藝團體。花鼓戲1952年在五區匯演時獲一等獎;1953年參加全縣文藝匯演獲二等獎。二夾弦劇團有30多人,演出大型古裝劇《洛陽會》、《鍘西宮》、《站花牆》等20多個劇目。解放後有武術團體一個,40餘人參加活動,練習梅花拳。
袁長營村西北原有泰山行宮一座,大殿內有泰山奶奶神像、壁畫,殿前有供桌、香池,院內古樹參天,石碑七通,大門東有鐘樓,懸雍正八年所鑄鐘一口。後毀於文革中,現僅存殘碑三段。村中央有關帝廟一座,今尚存。郭氏祖墳有清朝石刻一根,浮雕清晰。郭氏祠堂有清朝拔貢劉裕仁於宣統三年親書“郭氏宗祠”匾額一塊。本村有基督教徒50餘人,禮拜天聚會。
經濟情況
袁長營解放前水旱災害頻繁,糧食產量低而不穩,民眾生活貧困。解放後,經過土改,生產、生活狀況都有所好轉。隨著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的相繼建立,生產快速發展。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期,村里勞力集中起來,築台田、條田,挖溝、修路、修渠、建揚水站,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搞得紅紅火火,為以後的農業發展打下了基礎。改革開放以來,糧食產量年年上升,農民生活顯著提高,開始由溫飽型向小康型邁進。2004年以來,在各級政府的支持下,開挖排灌溝渠5條,打機井26眼,修橋、涵、閘83座,旱季塊塊能澆,澇了方方能排。植樹10萬餘棵,溝邊路旁綠樹成蔭。鋪設柏油路4000餘米。家家用上了自來水。村內新房鱗次櫛比,小樓點綴期間。現在全村擁有汽車兩部,拖拉機130台,農用三輪車400輛,收割機15台,麵包車8輛,機車、電動車戶均1輛,彩電擁有率90%,電話、手機600部,電磁爐、燃汽灶也進入多數百姓家。村裡有兩個衛生室,床位10多張,非大病不出村可治,新型農村合作社醫療參合率95%。
目前,該村與縣農業局聯合建成了大型優質小麥良種培育基地,面積3000畝,為農民增產增收提供了保證。在縣農業局大力支持下,在村北長金公路南側建設種子儲備庫一座,計畫再建冷庫儲水果蔬菜。村裡有5個養雞場、三個養豬場和200隻波爾山羊。村支部、村委會鼓勵村民大力發展養殖業,支持青壯年外出務工,以增加經濟收入。2004年,該村黨支部被縣委授予“五好黨支部”稱號,2006年被評為縣級先進基層黨組織,支部書記郭兆明被評為菏澤市“科技拔尖人才”,出席了縣第十一屆黨代會。2007年該村被山東省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授予“省級文明村”光榮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