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道先

袁道先

袁道先,1933年8月出生於浙江諸暨,水文地質學專家、岩溶地質學家,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研究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岩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西南大學岩溶環境與石漠化治理研究所所長。

1952年袁道先畢業於中國地質工作計畫指導委員會南京礦專;1958年後,相繼任山東、雲南、廣西地質局水文地質大隊和重慶南江水文地質大隊技術負責人、總工程師和原地礦部岩溶地質研究所所長、西南師範大學(西南大學前身之一)研究員等職;1991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在他多年的努力爭取下,200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世界岩溶中心依託於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正式掛牌落戶在桂林

袁道先是中國地質學、岩溶學學科帶頭人之一,為中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岩溶環境地質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貢獻,特別是在岩溶方面,擁有眾多成果,不僅使中國岩溶研究處於國際學術前沿,也推動了全球的岩溶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袁道先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浙江諸暨
  • 出生日期:1933年8月24日
  • 職業:教學科研工作者
  • 畢業院校:南京礦專
  • 信仰:共產主義
  • 主要成就: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 性別:男
人物經歷,主要成就,科研成就,人才培養,榮譽表彰,社會任職,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1944-1946年間就讀於重慶青木關中央大學附中。
袁道先院士袁道先院士
1952年畢業於中國地質工作計畫指導委員會南京礦專。
1956年參加中國共產黨。
1958年後,相繼任山東、雲南、廣西地質局水文地質大隊和重慶南江水文地質大隊技術負責人、總工程師和原地礦部岩溶地質研究所所長、西南師範大學(西南大學前身之一)研究員等職。現任世界岩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
1991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3年11月,時任IGCP448項目主席的袁道先覺得中國已具備這一條件,他正式向UNESCO提交了在桂林建立國際岩溶研究中心的申請書。
2008年2月11日,中國國土資源部副部長王壽祥代表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總幹事松浦晃一郎在巴黎簽署協定,正式將世界岩溶研究中心設在中國桂林。至此,世界岩溶研究中心成為中國第一個由聯合國授權設立的地學研究中心,它也是聯合國設立的第一個以地質為中心的世界研究中心。為了這一時刻的到來,已4次擔任IGCP岩溶項目主席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袁道先為之奮鬥了近20年。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在《Science》、《ActaGeologicaSinica》、《地學前緣》、《地質論評》等國內外重要刊物發表論文50多篇,代表性專著有《岩溶環境學概論》、《KarstofChina》、《中國岩溶動力系統》、《地質作用與碳循環》、《碳循環與岩溶地質環境》等。曾榮獲“全國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中國地質科學先進工作者”、“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洞穴與岩溶特別貢獻獎”、“美國洞穴研究基金會傑出貢獻獎”等多個獎勵和榮譽。
袁道先袁道先
50年代袁道先就承接了拉薩第一座水電站從勘察、設計到施工建成的全部地質工作,還查勘了雅魯藏布江和貴州烏江沿線的水能資源,以及黃河三門峽壩址的勘探工作。60年代至70年代袁道先在成昆鐵路金沙江以南200公里的線路上,勘察調查了幾百個工點,查清地質隱患,保證了成昆鐵路順利建成通車。1990年至今分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地質對比計畫IGCP299項目(1990-1994),IGCP379項目(1995-1999)和IGCP448項目(2000-2004)中當選為國際工作組主席。他先後出訪過27個國家,對各國的地質現象作現場調查和測試,並把帶回的大量岩石標本和原始數據作進一步研究,獲得了許多重要發現。2005, 美國洞穴學會榮譽會員獎。
1990年以來,連續3次申請獲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地質對比計畫IGCP299“地質、氣候、水文與岩溶形成”(1990-1994),IGCP379“岩溶作用與碳循環”(1995-1999),IGCP448“全球岩溶生態系統對比”(2000-2004),並擔任項目主席。後任IGCP513“岩溶含水層與水資源全球研究”(2005-2009)副主席,不僅使中國岩溶研究處於國際學術的前沿,也推動了全球的岩溶研究。自“九五”開始,特別是“十五”以來,更致力於岩溶地區石漠化的綜合治理、地下河污染治理與合理開發利用和老百姓的脫貧致富等的調查研究,負責中科院地學部的“中國西南岩溶生態環境治理與可持續發展”院士諮詢會的工作。參與了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的起草,就“中國岩溶地區生態恢復重建”提出了5項研究任務,並將其寫入了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
2005年以來,袁道先院士同國內外岩溶學家一起積極推動重慶武隆喀斯特與雲南石林、貴州荔波喀斯特申報“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並於2007年6月申報成功。
2012年以來,又全力推進重慶市金佛山聯合貴州施秉、廣西桂林和廣西環江申報第二批“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項目。於2014年6月,“中國南方喀斯特二期”項目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中通過審議入選世界自然遺產,作為對“中國南方喀斯特”的拓展。先後主持了多箇中美合作研究項目,多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面上項目,教育部博士點項目,教育部外專局項目,國土資源部地質調查項目,重慶市科委重點項目等。現主持重慶市科委重點項目“重慶南山老龍洞地下河典型污染物來源識別”等。
70年代地礦部頒發的一比二十萬水文地質普查獎(屬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廣西地質局找水獎;
2002年獲國土資源部科技一等獎。
科研項目
岩溶碳匯重要科學問題研究(41072192)(2011—201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6萬元。
中國西南岩溶含水層演化機理研究(40672165)(2007—2009)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5萬元。
中國典型地區地質作用與碳循環(40231008)(2003—2006)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40萬元。
重慶南山老龍洞地下河典型污染物來源識別(CSTC,2013jcyjys20001)(2013—2015)重慶市科委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90萬元。
重慶典型岩溶地下河系統污染的形成、演變機制及防控對策(CSTC,2010BC7004)(2010—2012)重慶市科委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90萬元。
重慶市岩溶地下水形成、分布及水循環規律研究(CSTC,2007BC7001)(2007—2009)重慶市科委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90萬元。
中美合作項目——中國環境健康工程(EHP)(2006—2010),美國國會,200萬美元。
IGCP513“岩溶含水層與水資源”(2005—2009),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項目。
IGCP448“全球岩溶生態系統對比”(2000—2004),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項目。
IGCP379“岩溶作用與碳循環”(1995—1999),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項目。
IGCP299“地質、氣候、水文與岩溶形成”(1990—1994)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項目。
研究成果
一、專著
1、《西南岩溶石山地區重大環境地質問題及對策研究》,2014年6月,科學出版社。
2、《岩溶動力學的理論與實踐》,2008年6月,科學出版社。
3、《碳循環與岩溶地質環境》,2003年10月,科學出版社。
4、《中國岩溶動力系統》,2002年11月,科學出版社。
5、《Karstprocessesandthecarboncycle:finalreportofIGCP379》,2002年8月,地質出版社。
6、《中國岩溶學》,1991年英文版,1993年地質出版社中文版。
7、《岩溶環境學》,1988年5月,重慶出版社。
8、《岩溶學詞典》,1988年,地質出版社。
二、代表性論文
1、袁道先,地質作用與碳循環研究的回顧和展望,科學通報,2011年26期。
2、袁道先,新形勢下中國岩溶研究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中國岩溶,2009年4期。
3、袁道先,章程.岩溶動力學的理論探索與實踐,地球學報,2008年3期。
4、袁道先,岩溶石漠化問題的全球視野和中國的治理對策與經驗,草業科學,2008年9期。
5、袁道先,現代岩溶學在中國的發展,地質論評,2006年6期。
6、DaoxianYuan,HaiCheng,R.LawrenceEdwards.Timing,Duration,andTransitionsoftheLastInterglacialAsianMonsoon.2004,Science,304:575-578.
7、袁道先,以地球系統科學理論推動水文地質學發展——21世紀水文地質學發展戰略與優先資助領域研討會,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003年1期。
8、袁道先,地球系統的碳循環和資源環境效應,第四紀研究,2001年3期。
9、袁道先,IGCP379“岩溶作用與碳循環”在中國的研究進展,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000年1期。
10、袁道先,“岩溶作用與碳循環”研究進展,地球科學進展,1999年5期。
雲南石林
袁道先(中國科學院院士):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地科聯贊助的國際地質對比計畫IGCP299項“地質、氣候、水文與岩溶形成(1990-1994)”,對土耳其、中國、俄羅斯、澳大利亞、美國、伊朗、加拿大、英國等八個國家的岩溶進行了現場對比,另有日本、南斯拉夫、泰國、匈牙利、羅馬尼亞、墨西哥、古巴等國家向該項目提供了44個對比點的資料。 從IGCP299的成果來看,路南石林以其特有的岩溶組合形態而聞名於世縈是由溶蝕裂隙、石柱、土上溶痕及土下溶痕所組成。由於路南石林具有獨特的地質、氣候、水文條件,即產狀水平的堅硬的二迭紀灰岩,新生代以來大幅度的掀斜式抬升,潮濕的亞熱帶氣候,老第三紀紅層的覆蓋和逐步被剝蝕及由此而來所產生的有利的水文條件,以及未受末次冰期大陸冰川刨蝕,路南石林以其深切的溶蝕裂痕、高大的石柱、壯觀的土上溶痕和豐富多彩的土下溶痕而成為全球獨特的岩溶景觀。世界上其它地區出現的類似石林的岩溶形態,或由於岩性鬆軟(東亞亞、中美洲、澳洲南部),或由於缺乏必要的地殼抬升(墨西哥尤卡坦半島、澳洲南部),或由於降水不足(如許多乾旱、半乾旱區岩溶)或由於末次冰期大陸冰蓋的刨蝕作用,溶溝溶痕發育時間短(英國約克郡、加拿大東南部),其類型形態不如路南石林壯觀 ,有的 方雖由於有比路南更高的降雨量,發育了更為高大深尖的溶痕 ,但沒有共它形態相配套(如馬來西亞、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岩溶)。因此,路南石林在世界上具有極其鮮明的特色,不但有很高的觀賞旅遊價值,而且有很高的教育和科學研究價值(如全球變化岩溶形成機理研究),以及保護的必要,應列為世界自然遺產地。
三峽
著名岩溶水文地質專家、中科院院士、西南大學全職教授袁道先院士在環境學院院長梁杏教授、三峽學科創新平台中心主任滕偉福教授等人陪同下,冒雨赴該校三峽教學實習基地開展學科創新平台建設考察活動。
袁道先
該校三峽教學實習基地從2005年正式啟用以來,為該校多個院系的近10個專業每年近千名師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學實習服務,已經成為該校與北戴河、周口店實習站並列的三大實習基地之一。其優越的區位條件、豐富的教學實習內容還吸引了中山大學、武漢大學等兄弟院校相關專業到此實習。今年該校決定以此為基礎建設三峽優勢學科創新平台。
本次考察活動是該校三峽學科創新平台建設的重要環節之一,該校及環境學院均給予了高度重視,學校方面由三峽學科創新平台中心主任滕偉福教授與三峽教學實習基地教學站長張先進副教授陪同,環境學院則由院長梁杏教授、副院長陳植華教授、水資源與水文地質系主任萬軍偉教授、靳孟貴教授、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副主任羅朝暉副教授參加。此次考察重點是了解三峽基地建設的基本情況以及該校學科平台建設的條件,為學科平台的建設提供意見。
袁院士在秭歸考察了該校三峽教學實習基地、創新平台擬定試驗場、仙女山斷層帶監測點以及泗溪地區寒武系岩溶地下水和蛇山溪石炭-二疊系岩溶地下水實習路線。
在基地建設考察中,張先進老師介紹了教學基地目前的建設情況,並參觀了目前正在建設中的基地博物館、資料室、標本室等。袁院士對該校三峽教學實習基地建設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17日,袁院士對仙女山斷層帶及秭歸地區的岩溶地下水現象進行了考察。袁先生不畏山高路險,冒雨興致勃勃地爬上仙女山斷層泉水出露點、深入蛇山溪探訪溪水的源頭。一路上,袁院士親力親行,自己動手採樣測試,並詳細記錄了該區水文地質岩溶地下水的發育、水化學特徵等。對秭歸地區岩溶問題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認為此處是一個研究岩溶地質問題的良好試驗場所。
袁院士還同時考察了擬選的流域-茅坪河流域,對流域內的水土流失試驗場、泗溪岩溶水系統等做了詳細的調研,認為該流域作為試驗與學科創新平台的場所已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礎及更進一步研究的潛力,值得認真考慮
人物貢獻
袁道先幾十年來,為中國的水電建設、鐵路工程地質工作和農田水利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始終奮鬥在科技研究、開發和培養人才的第一線。50年代袁道先就承接了拉薩第一座水電站從勘察、設計到施工建成的全部地質工作,還查勘了雅魯藏布江和貴州烏江沿線的水能資源,以及黃河三門峽壩址的勘探工作。60年代至70年代袁道先在成昆鐵路金沙江以南200公里的線路上,勘察調查了幾百個工點,查清地質隱患,保證了成昆鐵路順利建成通車。他參加過大量的中小型水庫的工程地質工作和農田供水水文地質勘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績。
袁道先袁道先
90年代袁道先多次參加國際間的交流,分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IGCP299項目,IGCP379項目和IGCP448項目當選為國際工作組主席。他先後出訪過23個國家,對各國的地質現象作現場測試。並帶回大量岩石標本和原始數據作進一步研究,令國內外同行折服。
袁道先勤于思考,勇於創新,善於把科學研究同生產實踐相結合,善於同國內外學者合作,在地質學的眾多領域中作出了多方面的創造性貢獻,主要有:
水文地質學方面
根據多年的研究撰寫了《論岩溶水的不均勻性》論文,並在國外發表;出版了《岩溶地區供水水文地質工作方法》專著,他起草了《岩溶地區區域水文地質普查規程》已由原國家地質總局頒發試行,為岩溶地區複雜的水文地質條件下,因地制宜抓住最關鍵的問題,保證水文地質普查勘察工作的質量起了積極作用。
環境地質方面
把環境科學、地質學和岩溶學相結合,提出了岩溶環境學的理論,闡明了其特點、類型以及岩溶地區各種特有的環境地質問題的發生、發展、分布規律和防治對策。他與蔡桂鴻合作發表了專著,多次在國際及國內學術會議上作主旨講演或講學。
地球化學方面
岩溶地球化學的研究對象和特點作了規定,認為它是岩溶學的基礎理論之一。1995年到1999年主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IGCP379"岩溶作用與碳循環"項目,研究全球岩溶作用。
岩溶學方面
通過全國11個點及日本1個點的溶蝕速度定位觀測,建立了岩溶發育與氣候、地質條件的定量關係。撰寫了《論峰林地形》的論文,對熱帶岩溶地貌的峰林、峰叢兩個亞類的分布規律和各自的發育條件提出了新的看法。他受中國地質學會岩溶專業委員會委託,組織中國岩溶學術界進行了統一岩溶學術名詞的工作,對國內外岩溶學方面近20年來的新認識、新發現作了系統概括,主編並出版了《岩溶學詞典》,並在此基礎上完成了國家標準《岩溶地質名詞術語》,現已由國家標準局頒發。他還主編並出版了《全球岩溶對比》(1998年英文版),和《中國岩溶學》(1991年英文版),以地球系統科學理論為指導研究中國岩溶,從全球角度闡明了中國岩溶的特色及其發育的地球化學機理。
袁道先 院士袁道先 院士
由於袁道先的突出貢獻,他多次獲得國家各類獎勵:1955年團中央授予的"全國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稱號;70年代地礦部頒發的一比二十萬水文地質普查獎(屬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廣西地質局找水獎,1997年全國科協授予"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1996年國際水文地質學家協會在北京舉行了隆重的、有來自40個國家的100多位科學家參加頒獎儀式,授予他主席獎(該協會每年只授予一位國際知名學者的最高獎),表明了袁道先幾十年來取得的學術成就為祖國爭得了榮譽
重要業務貢獻
早年為中國黃河烏江、西藏水電建設及成昆鐵路工程地質工作,山東、雲南、廣西岩溶地區農田水利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工作做出過重要貢獻。他總結各地區民眾開發利用地下河的經驗,編寫出版專著《岩溶地區供水水文地質工作方法》並進行推廣,獲得各地同行的歡迎和廣泛引用。1994年他向中科院地學部建議組織院士到南方石山地區考察,得到地學部的支持。後來袁道先與六位院士到岩溶石山地區考察,後向國務院寫了依靠科技幫助石山地區人民脫貧的建議,獲得中央有關部門採納。

人才培養

2000年被引進到西南大學以來,以岩溶動力學為研究核心的學術梯隊,成功申請到了重慶市高校第一個自然地理博士點和自然地理博士後流動站,為重慶市高校學科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擔任研究生導師,已培養博士後近10名,博士研究生近20名,碩士研究生40餘名。

榮譽表彰

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1955年團中央授予他“全國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稱號;
1996年由中國地質科學院授予“中國地質科學先進工作者”;
1997年中國科協授予他“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
1996年8月7日,國際水文地質學家協會在北京舉行了隆重的、有來自40個國家的100多位科學家參加的頒獎儀式,授予他主席獎(該協會每年只授予一位國際知名學者的最高獎)。
2004年, 被授予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洞穴與岩溶特別貢獻獎和美國洞穴研究基金會傑出貢獻獎;
2005年, 獲美國洞穴學會榮譽會員獎。

社會任職

聯合國國際岩溶研究中心(IKRC)學術委員會主任
西南大學科協副主席
西南大學第三屆學術委員會顧問
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西南大學岩溶環境與石漠化治理研究所所長。
國際水文地質學家協會岩溶委員會(Karst Commiss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Hydrogeologists)期刊編委
《Environmental Geology》期刊編委。
中國地質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桂林理工大學兼職教授。
重慶市科協副主席。

人物評價

袁道先院士是中國地質學、岩溶地質學學科帶頭人之一,國際知名水文地質學專家,為中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岩溶環境地質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