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岩溶又稱喀斯特(Karst),原是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里亞半島石灰岩高原的地名,意為岩石裸露的地方,那裡有各種奇特的石灰岩地形。19世紀末,前南斯拉夫學者司威治(J.Cvijic)研究了喀斯特高原的各種石灰岩地形,採用喀斯特一詞稱呼碳酸鹽岩地區的一系列特殊地貌過程和水文現象,之後喀斯特一詞成了世界地學上的專門術語,在我國此二者皆使用。
目前,大多數學者認為:岩溶指地下水和地表水對可溶性岩石的破壞和改造作用及其形成的水文現象和地貌現象。
岩溶地貌不僅在碳酸鹽岩石地區發育,而且在其他可溶性岩石(硫酸鹽、鹵化物)分布區也可見到,但以碳酸鹽岩石地區的岩溶地貌最為廣泛和壯觀。
岩溶地貌在我國分布非常廣泛。全國碳酸鹽類岩石分布面積約130萬km2,以廣西、廣東、雲南、貴州、四川、湖北、湖南的石灰岩分布集中而廣泛,面積約占全國分布面積的一半,廣西桂林山水和雲南路南石林皆因其獨特的岩溶地貌聞名於世。
岩溶地區的國民經濟建設有其獨特性。在岩溶發育地區,地表水系不發育,卻蘊含有豐富的地下水資源。因此通過研究岩溶地貌,掌握岩溶水的分布規律,開採工農業和民用飲水所需的水源。這對工農業生產有重要的意義。另外,岩溶區發育有許多溶洞、暗河,因而在這些地區進行工農業建設規劃時,要儘量避開它,如無法迴避時,則應採取防滲措施等。
成因分析
岩溶是水流和可溶性岩石相互矛盾的產物。可溶性岩石是岩溶作用產生的內因,具有裂隙的可溶性岩石只有在水流作用下,才能進行岩溶作用,所以水的溶蝕能力和流通循環,是推動岩溶作用不斷進行的外因。
岩石的可溶性
可溶性岩石的存在,是形成岩溶的先決條件。岩石的可溶性取決於岩石的結構及成分。
1、岩石的可溶性
在含有CO,的水溶液中,方解石的溶解度比白雲石高。因此,石灰岩比白雲岩容易溶蝕。矽質灰岩是含有燧石結核或條帶的石灰岩,燧石礦物主要是石髓和石英或蛋白石。泥灰岩是含有黏土礦物的石灰岩。一般而言,石灰岩比白雲岩易受溶蝕,白雲岩比矽質灰岩易受溶蝕,矽質灰岩比泥灰岩更易溶蝕,因為泥灰岩經過溶蝕作用以後,其表面殘餘的黏土顆粒能填塞洞隙,妨礙水流運動,影響岩溶作用的進行。
2、岩石的結構
一般說來,晶粒愈小,相對溶解度就愈大,隱晶質和細晶質的溶解度比粗晶質高不等粒結構比等粒結構的相對溶解度更大。
岩石的透水性
岩石的透水性創造了水和可溶性岩石廣泛接觸的可能性,使溶蝕作用不限於岩石的表面,還能向深部發展。
岩石的透水性取決於裂隙率和孔隙度以及岩層產狀。其中裂隙比孔隙更為重要。在各種裂隙中,構造裂隙對岩溶的發育最密切,是水流透人可溶性岩體內部的最主要的通道。風化裂隙破壞著可溶性岩石的表面,可以促進地表岩溶發育。在兩組裂隙(節理)交叉部位,有利於岩溶作用。在近於水平或微傾斜的岩層,如有隔水層阻擋,地下水常沿岩層層面流動,發生近於水平方向的溶蝕。在斷層發育的地方,特別是張性斷裂發育的部位,結構鬆散,孔隙大,有利於岩溶作用的增強,沿斷裂發育成溶洞。
水的溶蝕性
水的溶蝕能力主要取決於侵蝕性CO2的含量。其含量愈高,碳酸鹽類岩山日溶解度也愈高。CO2含於空氣之中,也形成於土壤上層強烈的生物地球化學作用,其受氣溫、氣壓和土壤中有機質的氧化和分解等因素控制。一般說來,溫度越高,水的電離度越大,水中H+和OH-增多,溶蝕能力越強。
水的流動性
如果水流處於靜止狀態,隨著CO2的不斷消耗,便不能對可溶性岩石充分溶蝕,必須不斷循環流通,補充新鮮的CO2才能更充分地進行岩溶作用。影響水流動的因素有降水量、水位差和透水條件。降水量多的地區,地表徑流量大,水交替條件好,水的溶蝕力強。據估算,我國南方濕潤多雨岩溶區的溶蝕量為北方半乾旱地區的10倍。
防治形勢分析
石漠化已經成為岩溶地區最大的
生態問題。黨和國家對生態建設工作十分重視,近年來,依託長江
防護林、珠江防護林、坡改梯等工程,在石漠化地區累計完成營造林340萬公頃,實施坡改梯和低產田改造80餘萬公頃,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同時,也為開展石漠化治理進行了積極有效的探索,研究、積累了一批適用技術,總結了許多成功治理模式,培育了一批生態、經濟、社會效益俱佳的石漠化防治的先進典型,積累了一定的治理經驗。但是,當前的石漠化防治形勢仍十分嚴峻。
一是面積大。根據監測,石漠化面積已達12.96萬平方公里,占監測區岩溶面積的28.7%,需要加速治理。此外,還有12.4萬平方公里的潛在石漠化土地,占岩溶面積的27.4%,如果不儘快實行保護,很容易轉化為石漠化土地。因此,防治的任務十分艱巨。
二是目前石漠化仍呈擴展趨勢。通過對雲南、貴州、廣西、湖南這4個重點省區的部分區域進行監測顯示:1990年~2002年的10多年間,石漠化土地面積均呈擴展趨勢,其擴展速率在0.8%~3.2%之間。
三是防治難度大。岩溶地區雖然雨熱條件好,但由於土壤流失殆盡,肥力極差,治理難度大。同時,區域經濟不發達、人口密度大、各種不合理人為活動頻繁,石漠化防治難度很大。
四是區位特殊。岩溶地區是我國少數民族聚居區,有45個民族、近3000萬少數
民族人口,占全國少數民族總人口的28%。同時又是經濟欠發達地區,有152個國家級
貧困縣,貧困人口超過1000萬人,2004年農民人均收入只占全國平均水平的74.6%。
五是危害嚴重。據調查,由於土地石漠化,70年代後期貴州省年均減少耕地近20萬畝,2000年前的25年間廣西岩溶區耕地減少約10%。黔、桂、滇三省每年約有300萬人飲水發生困難,缺水達4、5個月,許多地方喪失了人類基本的生存條件。
石漠化還造成生態惡化,生物多樣性銳減,自然災害頻發。1999年黔桂滇3省因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121億元。
可見,石漠化危害嚴重,形勢嚴峻,已經嚴重製約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如不採取有效措施,將會造成難以挽回的巨大損失,我們的子孫後代將失去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照此下去,在未來的發展中,地區間的差距勢必拉大。加快石漠化防治,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