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22岩溶系統

地下水和地表水對可溶岩的破壞和改造作用所形成的各種形態及各種水文現象的總和。喀斯特(KARST)即岩溶,是水對可溶性岩石(碳酸鹽岩、石膏、岩鹽等)進行以化學溶蝕作用為主,流水的沖蝕、潛蝕和崩塌等機械作用為輔的地質作用,以及由這些作用所產生的現象的總稱。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地貌,稱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岩溶系統
  • 外文名:Karst system
  • 別稱:喀斯特
  • 領域:地質學
  • 套用範圍:地質研究
  • 成因:流水侵蝕
形態及特徵,地表溶岩形態及特徵,地下溶岩形態及特徵,分布,岩溶-環境,識別標誌,

形態及特徵

根據岩溶分布位置和出露於地表的情況,可相對劃分為地表和地下及組合形態。

地表溶岩形態及特徵

(1)石芽與溶溝
地表水沿可溶岩石的節理裂隙流動,不斷進行溶蝕和沖蝕,開始是微小的溶痕,溶痕進一步形成溝槽的形態,稱溶溝;溝槽間突起者為石芽;
(2)岩溶裂隙
地表水或地下水沿可溶岩的節理裂隙或層面流動,不斷對裂隙四壁進行溶蝕和沖蝕,從而不斷擴大成幾厘米至數十厘米寬的岩溶裂隙。
(3)岩溶窪地
由岩溶作用而產生的封閉窪地。
(4)構造岩溶盆地(坡立谷)
在地表相對穩定條件下,地下水的水平作用增強,岩溶窪地進一步擴大,構成封閉或半封閉的盆狀地形
(5)岩溶夷平面
這種岩溶化夷平的地面,只是由於後期抬升至山頂,其地貌上呈現波狀起伏、峰頂齊一的形態,在西山的汾河以北及東山,現今海拔均在1550-1650m左右。
(6)紅土台地
碳酸鹽岩類岩石被溶蝕後,留下不溶的殘餘堆積物為棕紅色粘土,濕熱的氣候條件下氧化溶淋作用較強,使氧化鐵富集,呈現紅色。
(7)岩溶丘陵
丘陵起伏不大,相對高度通常100-150m左右,坡度一般小於45,。
(8)乾谷
岩溶地區的乾涸的河谷即乾谷。一般地說,乾谷作為以前地表水的排水道,後因地殼上升或氣候變化,侵蝕基準面下降,發育了更深的地下排水系統,使其成為乾谷,洪水期可有間歇性水流。
(9)岩溶槽谷
長條狀的岩溶窪地即岩溶槽谷,其發育主要受構造控制。
(10)岩洞
主要是地表水沖蝕、溶蝕或風蝕的結果。由生物化學、霜凍作用、差異風化而形成,一般呈水平的洞穴。一般寬度大於高度,深度不超過l0m,整個洞都處於日光影響帶,通常分布在河谷兩側。
(11)岩溶泉
即岩溶水向地表溢出的天然露頭。

地下溶岩形態及特徵

岩溶地下水在可溶性岩體內溶蝕、沖蝕和堆積所形成的各種岩溶形態,有下列類型:
(1)溶孔
可溶岩礦物顆粒間的原生孔隙,解理等被溶蝕後,形成直徑小於幾厘米的小孔稱為溶孔。
(2)微孔隙
這類孔隙由碳酸鹽岩礦物的晶洞孔隙和晶間孔隙及粒間孔隙等構成,孔隙介於0.5-5/μm,個別達25/μm。這種低滲透的微孔隙可以存儲地下水,但一般條件下這種微孔隙水難於參加地下水運動,只是裂隙帶附近的微孔隙可以表現出一定的導水性,岩石的導水性能是藉助於各種不同級別的裂隙和微孔隙連通。
(3)溶穴
直徑一般小於50cm的穴孔。在岩溶地下水主徑流區和灰岩裸露區均可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