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溝田

溶溝田

溶溝田是一種岩溶地質(karren field),即在岩溶平原或坡立谷中分布有大面積的石牙,與溶槽呈縱橫交織的基岩裸露或半裸露的岩溶景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溶溝田
  • 外文名:Gully field
  • 拼音:róng gōu tián
岩溶地質學術語,岩溶學詞典,

岩溶地質學術語

karren field
在岩溶平原或坡立谷中分布有大面積的石芽,與溶蝕裂隙呈縱橫交織的基岩裸露或半裸露的岩溶景觀。在黔中、鄂西高原上常見之。

岩溶學詞典

袁道先主編(地質出版社1988年出版)
1.aeration zone, vadose zone[包氣帶]又稱滲流帶。豐水期地下水位以上、大氣降水或地表水沿可溶岩的裂隙、管道運動的地帶。此帶水流常不具靜水壓力,且不連續。常形成近於垂直的洞穴。在局部非可溶岩層之上可形成上層滯水及相應的水平洞穴。
2.allogenic water[外源水] 來源於非可溶岩地區進入岩溶區的水流。常具有較低的碳酸鹽飽和指數,對岩溶地貌和洞穴的發育有特殊的作用。
3.arid region karst[乾旱區岩溶] 乾旱氣候條件下發育的岩溶。乾旱區降水量小,地面植被稀少,故地表地下岩溶微弱,一般只有溶痕、乾谷等形態,且發育不完全。在熱帶乾旱區,因降雨後常跟隨強烈的蒸發。
4.bare karst[裸露型岩溶] 缺少植物和土層覆蓋,可溶岩裸露地表的地區所發育的岩溶。
5.blind valley[盲谷] 岩溶地區沿有出口的地表河谷地表有常流河或間歇河,其水流消失在河谷末端陡壁下的落水洞中而轉入地下河
6.blue hole[溶潭] 在可溶岩地區,成潭狀或井狀、水深較大的天然地下水露頭。常年或僅雨季時出流,有的屬承壓性質。潭水常與地下河有關。源於深部緩流帶的潭則受靜水壓力影響,地下水位高出附近水位。有的動態較穩定,受氣候影響較小。
7.buried karst[埋藏型岩溶] 已成岩的非可溶性岩層之下的可溶岩類岩層所發育的岩溶。這種岩溶一般不反映於地表。
8.calcareous plate[鈣板] 由洞底片狀薄層水流動時析出CaCO3形成的狀似薄板的沉積物。
9.calcareous sinter[泉鈣華] 由泉水沉積的石灰華。
10.calcareous tufa[石灰華] 又稱鈣華,是在地表由岩溶水沉積成的大孔隙性次生碳酸鈣。其成因是由於岩溶地區的地下水或地表水,在適宜的環境下,且往往在植物作用影響下,導致碳酸鹽過飽和沉積而成。有的可堆積成巨大的石灰華台地,如雲南中甸的白水台。
11.cave biotic deposit[洞穴生物堆積] 主要由動物糞便及骨骼所形成的土狀洞穴堆積物。常常成為洞內磷酸鹽礦物的主要來源。在熱帶、亞熱帶的洞穴中甚為常見。
12.cave collapse deposit[洞穴崩塌物] 在洞內伴隨岩溶作用過程從洞頂、洞壁、洞口崩塌的塊石、碎石、角礫堆積物的通稱。有時可和洞底的鈣板、粘土混雜膠結成角礫岩。
13.cave coral[石珊瑚] 在鐘乳石和石筍的表面,由於毛細管水滲出而形成的狀如珊瑚的碳酸鈣沉積物。有的是由石膏組成。
14.cave flag[石旗] 由洞頂或內側洞壁上連續性水流形成的一層薄而透亮的旗幟狀CaCO3沉積物。
15.cave flower, pop corn[石花] 呈叢花狀散布在洞壁或其它洞穴堆積物表面的霧滴水少沉積。亦可因氣溫、濕度變化,產生密集的成簇狀的凝結水珠所析出碳酸鈣沉積形成。
16.cave lotus[石荷葉] 洞內水池表面的薄鈣片。其下有倒圓錐形的“根”,伸至池底,是池水逐漸緩慢升高時沉積形成的。
17.cave pearl[穴珠] 直徑0.1-10厘米的球狀碳酸鈣沉積物。具同心圓結構,核心常為小粒的燧石、砂或粘土。是碳酸鈣在動盪的水下環境圍繞某種核心不斷沉澱而成。
18.cave shield[石盾] 又叫調色板(palette)。一種由上下兩塊平行的板組成的外形似盾狀的洞穴次生碳酸鈣沉積物。多出現於洞壁及洞頂。有時可見數盾連生。石盾是由略具承壓性質的裂隙水從裂口流出時形成的。從裂隙口開始,形成上下兩個板面,並向外呈環形逐層生長。若流量較大,從石盾周緣裂口流出的水、或向下形成石鐘乳,或石幔,並與盾面組成一種“圓頂蚊帳”的形態。石盾盾面可有各種產狀,但受供水裂隙產狀和滲透水壓力大小控制。
19.cave, cavern[溶洞] 岩溶作用所形成的空洞的通稱。而國外洞穴工作者則專指人可進入者。溶洞按成因可分為包氣帶洞、飽水帶洞和深部承壓帶洞等。包氣帶洞的形成過程是:從裂隙、落水洞和豎井下滲的水,在包氣帶內,沿著各種構造面不斷向下流動,同時擴大空間,從而形成大小不一、形態多樣的洞穴。起初這樣下滲的水所千百萬的溶洞,彼此是孤立的,隨著溶洞的不擴大,水流不斷集中,岩溶作用不斷地進行,孤立的溶洞便逐漸溝通,這使許多小溶洞合併成為溶洞系統。飽水帶洞是在飽水帶內地下水面附近發育的溶洞,有的學者指現了此類洞穴有迷宮式展布,層面網狀溶溝、洞頂懸吊岩和溶痕等特徵。當地殼上升,河流下切,地下水面下降,洞穴脫離地下水位,就形成乾溶洞。這時洞內有各種碳酸鈣的化學沉積物。深部承壓帶洞則以分布較局限,並受裂隙、節理、層理等構造形跡控制為特徵。成因不同的溶洞在展布形式,縱橫斷面特徵,洞壁溶蝕侵蝕蝕痕(speleogen),沉積物特徵方面,都有不同的標誌。
20.coastal mill[海磨坊] 一種濱海的岩溶形態及水文地質現象由於現今海水淹沒早期形成的複雜地下通道,其內部受陸地上淡水補給,因為鹹淡水比重不同,產生內吸作用,而導致通道進口端海水向地下大量消落。有的地方可以用水的直通通在洞的進口處建立磨坊。
21.collapse karst gorge[岩溶嶂谷] 在岩溶地區,由於地下河或大型水平溶洞頂板崩塌,或由斷頭河溯源侵蝕,形成兩壁直立的長條狀深獨谷,有時稱為岩溶箱狀谷,這類河谷上有不少天生橋保留。有常年或間歇性水流。
22.conduit flow[管道流] 岩溶化岩層中除擴散流外在各種地下管道中賦存運動著的地下水流。
23.corrosion[溶蝕] 水對可溶性,岩石的化學侵蝕作用。在大面積範圍內主要是氣體、水與碳酸鹽類岩石的化學反應,有時還包括其它作用導致的溶解過程。
24.covered karst[覆蓋型岩溶] 被鬆散堆積物覆蓋的岩溶。
25.crystal needle[晶針] 呈細針狀的晶體。系在洞壁或其它洞穴物細孔中的水、析出碳酸鈣或硫酸鈣,形成它們的針狀晶體。
26.curtain drapery, bacon[石幔] 又稱石帳幕、石簾,為飽含碳酸鈣的薄層水由洞頂或洞壁流出,沉積成波狀或褶狀的流,形如布幔。
27.deep karst[深部岩溶] 在深部緩流帶內發育或存在於深部緩流帶的岩溶。包括水壓作用下發育的深部洞穴,受硫化礦體影響發育的深部溶洞以及埋藏在深部的古岩溶。
28.deep slow flow zone[深部緩流帶] 在飽水帶之下向遠方排泄的深部岩溶水帶。它受當地排水基準面的影響很弱,並在一定水頭壓力作用下緩慢徑流。深部緩流帶可形成深部岩溶,岩溶化程度一般微弱,以溶蝕裂隙和溶孔為主。但在適宜的構造和水質條件下它亦可發育規模巨大的洞穴。
29.diffuse flow[擴散流] 岩溶含水層中沿裂隙呈擴展狀運動的地下水。
30.dissolution pore[溶孔] 可溶岩中直徑小於幾厘米的小孔。它多是沿成岩孔隙、構造解理擴大溶蝕形成的。它可以分散成單個出現,也可以由許多溶孔組合成蜂巢狀。
31.doline, cloup, sotch[漏斗] 呈漏斗形或碟狀的封閉窪地,較大者又稱斗淋。漏斗直徑在幾米到百米,深幾米到幾百米。成因有二,一類是地表水沿節理裂隙溶蝕而成的溶蝕漏斗,底部往往被溶蝕殘餘物質所充填,有的底部有落水洞。另一類是溶洞頂板塌陷而成的塌陷漏斗,橫斷面呈筒狀。有岩溶漏斗、灰岩坑、溶斗、盤坑、盆坑等別稱。在峰叢地區發育的巨型漏斗稱弄。
32.dolomite powder[白雲石粉] 亮晶白雲岩經過風化溶蝕後所殘留的鬆散狀白雲石粉砂及砂粒。
33.dripstone [滴石]由洞中滴水形成的方解石及其它礦物沉積。滴石可形成各種形態,其具有代表性的有鐘乳石,石筍、石柱等。
34.dry valley[乾谷] 岩溶地區乾涸的或間歇性有水的河谷。為以前的地表排水道,後因地殼上升或氣候變化,侵蝕基準面下降,發育了更深的地下排水系統,使地表原來的河道成為乾谷。谷底較平坦,並有漏斗、落水洞分布,常覆蓋有鬆散堆積物。當地表河被地下河襲奪時,也可在地表留下乾谷。
35.estavelle[消溢水洞]
36.fluviokarst [流水岩溶] 以地表流水作用為主形成的岩溶。常見於有外源水的岩溶區,或碳酸鹽岩不純或厚度不大的地區,後者也稱半岩溶(Merokarst)。
37.flowstone[流石] 由洞內流水所形成的方解石及其它礦物沉積。由於基底形態、水流狀態不同,可形成各種形態,其具代表性的有邊石、石幔、石旗、鈣板等。
38.footcave[腳洞] 沿地下水面發育形成的水平性洞穴。它是在峰林平原、岩溶盆地、谷地中的石峰腳下由經常泛濫的洪水侵蝕、溶蝕發育的溶洞。其成因可分為流入型的進水洞和流出型的出水洞兩種。洞壁常有邊槽、流痕、窩穴等形態,是通道式的洞穴。是流水岩溶的一種指示形態,與河曲旁蝕作用形成的岩層狀的側洞不同。
39.fossil karst[化石岩溶] 地下岩溶空間已全部被充填,與現代地下水循環系統關係不密。
40.frigid karst[溫帶岩溶] 在溫帶氣候條件下形成的岩溶。本帶氣溫、雨量和降水強度都低於熱帶,所以地表岩溶發育程度也低於熱帶,但蒸發量也較熱帶為低,又有融雪水的緩慢滲透,因而地下岩溶比較發育,溫帶岩溶以溶洞、乾谷、淺封閉窪地和岩溶裂隙泉為主要形態,也有地下河。
41.gallery[地下廊道]洞穴中近於水平的窄長的地下通道,人可進入。
42.geode[晶孔] 被次生礦物晶簇所充填或半充填的溶孔。
43.glaciokarst [冰川岩溶]在最近地質歷史時期經受冰川作用影響地區的岩溶;或現代冰川分布區,由融冰水,融雪水,有時兼有霜凍作用影響產生的岩溶。
44.grike, gryke[溶蝕裂隙] 地表水沿可溶性岩石的節理裂隙流動,不斷地進行溶蝕和侵蝕,使岩石表面形成槽形,是為溶蝕裂隙。溶蝕裂隙底部往往被土及碎石所充填,寬十餘厘米至2米,深由數厘米至3米。裂隙之間的夾板狀溶蝕面稱為溶面(clint)。
45.gypsum karst breccia[膏溶角礫岩] 夾有蒸發岩的碳酸鹽岩,經岩溶作用產生的混合角礫岩。由於石膏遇水極易溶蝕成洞穴,引起頂板岩石的壓裂塌落,其塌落的岩石角礫與殘留的石膏混合膠結成角礫岩。
46.gypsum karst[石膏岩溶] 發育在石膏、硬石膏層及與石灰岩、白雲岩、岩鹽共生但以石膏層為主的岩層中的岩溶。
47.helictite[捲曲石] 螺旋狀鐘乳石。它可能是由飽含碳酸鈣的水從洞壁或鐘乳石的毛細管狀細孔滲出而沉積的,可向水平方向或向上彎曲。
48.heligmite[螺旋狀石筍] 由石筍或洞底向上長的捲曲石。
49.heterogeneity of karst[岩溶不均勻性] 岩溶化岩體中各種岩溶形態的分布、規模和組合在空間上的差異性。它是岩溶發育和分布的基本特徵,並給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及與岩溶有關的流體及固體礦產的勘探評價帶來特殊的複雜性。岩溶的不均勻性存在程度的差別,它們受可溶岩的成岩作用、岩性、構造、岩溶化岩體所處的水動力條件以及溶蝕作用方式等諸因素所制約。
50.high mountain karst, alpine karst[高山岩溶] 在森林線以上發育的岩溶。
51.immersion surface of karst water[岩溶地下水浸流面] 在岩溶含水層中具有水力聯繫但呈不規則分布的飽水帶頂界在。不規則的分布受儲水空間的不均勻展布所制約。
52.isolated peak, hun[孤峰] 兀立在岩溶平原或盆地上的孤立石峰。峰體低矮,相對高度由數十米至百餘米不等。
53.isolated peak-plain[孤峰-平原] 石峰稀散,孤立在岩溶平原上的地貌組合形態。石峰相對高度在100米以下,甚至不到數十米,它是在較強的流水岩溶作用下所形成的。
54.karren[溶痕] 地表水沿可溶性岩石表面進行溶蝕所形成微小的形態。
55.karrenfeld[溶溝田] 在岩溶平原或坡立谷中分布有大面積的石牙,與溶槽呈縱橫交織的基岩裸露或半裸露的岩溶景觀。
56.karst aquifer[岩溶含水層] 含地下水的岩溶化岩層,其中地下水的富集和運移是受各種岩溶形態所控制的。其基本特徵是其中地下水分布的不均勻性。岩溶含水層有的情況下不具有統一地下水面;有的情況下也大致具有統一地下水面。
57.karst base level[岩溶基準面] 岩溶作用向地下深入所能達到的下限。一種是指排水基準面,一種是指可溶岩的底板。
58.karst basin[岩溶盆地] 亦稱坡立谷(polje),是有鬆散沉積物覆蓋的大型岩溶窪地。坡立谷通常指平底,周圍被山封閉,具有地表灌和地下排水系統的大型封閉窪地,底部或邊緣常有泉、地下河出沒。岩溶盆地常沿主要構造線發育。
59.karst breccia[岩溶角礫岩] 與岩溶作用有關的由單一或多種岩石成分重新膠結的角礫岩的通稱。
60.karst collapse breccia pipe[岩溶陷落柱] 埋藏型岩溶區的地下溶洞的頂部岩層及覆蓋層失去支撐,發生塌陷和剝落所產生上小下大的錐狀陷落體。陷落所波及的高度從幾十米至幾百米,呈直徑數十米至數百米的圓形或橢圓形或長條形。在地表表現為盆狀凹陷或丘狀凸起,其物質組成和結構均與周圍完整岩層截然不同。岩溶陷落柱主要分布於我國華北地區,常與石膏層的分布在關,它的形成可能是下伏硬石膏層水化膨脹、溶蝕、導致圍岩塌陷的結果。它切斷煤層,可成為井下突水來源,影響礦山生產。
61.karst collapse[岩溶塌陷] 因岩溶作用而產生的地面塌陷現象。可分為基岩塌陷和上覆土層塌陷兩種。前者由於下部岩體中的洞穴擴大而導致頂板岩體的塌落;後者則由於上覆土層中的土洞頂板因自然或人為因素失去平衡而產生下陷或塌落。由基岩洞穴發展成的塌陷,常產生深達十幾米到數百米的井筒狀塌陷漏斗;由土洞發展成的塌陷,也產生深幾米到10-20米的圓形陷坑,或碟形、盆形、錐形塌陷漏斗。塌陷漏斗附近的土體或岩體常伴隨產生縫隙,稱塌陷裂縫,寬數厘米至1米不等,長可達數十米至數百米。
62.karst declogging[岩溶突水] 儲集和運動於岩溶含水層中的地下水流,當被人工揭露或受自然因素影響而驟然產生的大量湧水現象。岩溶突水常伴隨涌沙涌泥,危及安全。
63.karst depression[岩溶窪地] 與漏斗不易嚴格劃分,一般說來,岩溶窪地較平坦,覆蓋著鬆散沉積物,可利於耕種,漏斗則多為不規則的圓形,底部平坦面積較小,在生產上以底部長徑100米為兩者之間的分界。窪地可以由漏斗擴大而成,而幾個窪地又可進一步擴大合併成為合成窪地(uvala),保留底部不規則的形態。岩溶窪地底部除了有落水洞外,也可有小河小溪,它們是周邊泉水匯集而成,可在一端沒於落水洞中。窪地常沿構造帶發育為串珠狀的圓窪地,以後合併成長條狀的合成窪地。
64.karst drainage base level[岩溶排水基準面] 岩溶水的最低排泄位置。一般指當地排泄岩溶地下水的最低河、湖水面或海平面。
65.karst engineering geology[岩溶工程地質學] 研究有關的岩溶作用和岩溶現象與各種工程建設相互關係及其勘察評價、預測和有害作用的防治方法的學科。
66.karst environment[岩溶環境] 圍繞著人類的、受到岩溶條件制約的、由空氣、水、岩土、生物、能量等所組成的環境系統。其基本特點是地球化學的富鈣性,大氣圈、水圈、生物圈都具有地表、地下雙層結構。它導致地形崎嶇,土層貧瘠,水資源分布極不均勻,乾旱又易澇,生產量和環境容量均較低。岩溶環境同沙漠邊緣地區一樣,被環境科學家稱為一種脆弱環境。
67.karst fault block mountain[岩溶斷塊山地] 又稱岩溶塊狀山,是發育在斷裂錯動上升區的岩溶地形。常見於新生代差異性升降運動強烈的區域。斷塊山地之間,有的形成斷陷盆地。山地多呈條狀或塊狀分布,邊緣為斷層發育,山地方向與趨向一致,斷崖懸立、岩石裸露,相對高差常達500-1000米以上。
68.karst formation[岩溶堆積物] 各種與岩溶作用有關的堆積物的通稱。包括洞穴化學沉積物、洞穴其它成因的堆積物及地表岩溶堆積物。
69.karst gas explosion[岩溶氣爆] 岩溶管道中的氣水壓力作用破壞周圍岩土的突發現象。存在於封閉條件較好的洞穴中的自由氣體,由於地下水位的大幅度漲落,造成洞內氣體壓縮,產生熱能,當積聚能量超過周圍岩體強度時,而引起周圍岩體或土層破裂、塌陷、以致穿孔。是一種釋放能量並伴有巨響的機械破壞作用。氣爆多沿岩體的軟弱結構面發生。在利用天然溶蝕窪地修建水庫時,這種作用常因庫水位的漲落而引起岩體塌陷穿孔。氣爆現象也可在自然界發生。
70.karst geomorphology[岩溶地貌學] 研究岩溶地貌的特徵及其發生、發展和分布規律以及有關的改造、利用、預測問題的學科。
71.karst hanging valley[岩溶懸谷] 岩溶地區高懸於主穀穀坡上呈“U”形的乾谷。因近期地殼上升形成。
72.karst hill[岩溶丘陵] 由岩溶作用形成的丘陵。起伏不大,相對高差通常在100-150米,坡度小於45°,已不具峰林形態。以黔北鄂西高原最為典型。常與溶蝕窪地組合成亞熱帶岩溶區的主要類型。
73.karst hills-depression[岩溶丘陵-窪地] 岩溶丘陵和岩溶窪地及乾谷組成的組合地形。岩溶丘陵為岩溶窪地及乾谷所分割,溝谷及窪地的底部一般較為平坦,發育著漏斗與落水洞,並大部分為鬆散堆積所覆蓋。這種組合地形,常分布在河間地帶與分水嶺地帶。
74.karst hydrodynamic unit[岩溶水動力單元] 又稱岩溶含水系統,岩溶地下水域或岩溶水文地質單元。指具有統一補給邊界,統一地下徑流場的某一岩溶地下水系的流域範圍。
75.karst hydrogenology[岩溶水文地質學] 研究內容與岩溶水文學相近的學科。從地質學角度研究岩溶地區的地下水的形成、賦存、分布和運動規律及其水資源評價和勘察、開發治理。在歐美一些國家岩溶水文學也包括岩溶水文地質學的研究內容。
76.karst hydrology[岩溶水文學] 研究岩溶地區的水文結構,化學成分的形成,地表水和地下徑流的分布、運移、排泄規律,及其觀測、預測、水文分析和岩溶地區水資源評價的學科。
77.karst lake[岩溶湖] 大型封閉窪地中的圈套常年積水體。岩溶湖的形成有不同情況:有的由於漏斗或落水洞的淤塞聚水而成;有的是直接與地下含水層有聯繫的湖,這種湖終年有水,水量穩定。
78.karst landscape[岩溶景觀] 岩溶地區各種地表、地下自然形態的綜合景象,其主要特徵因地而異。有溶溝石牙、乾溝大泉、溶蝕窪地、峰林、地下水系網,以及的植被等。我國桂林的峰林、北方的乾溝和大泉、雲南路南的石林,都是岩溶景觀的代表。
79.karst mineral deposit[岩溶礦床] 通過岩溶作用而產生的機械、化學和生物化學堆積的各種金屬與非金屬礦床和由各種岩溶空間(如洞穴、窪地、溶溝、溶槽、溶孔等)自然的固體或流體礦床。
80.karst peneplain[岩溶準平原] 地面起伏漸小,發育到準平原階段的岩溶平原。岩溶準平原屬同一形態類型,而岩溶準平原則強調了岩溶循環演變的階段性。
81.karst phenomena[岩溶現象] 岩溶作用下產生在地表和地下的各種現象。
82.karst plain[岩溶平原] 岩溶地區近乎水平的地面。在濕潤的氣候條件下,由於長期經受流水岩溶作用,使岩溶盆地面積不斷擴大,可達數百km,地表為溶蝕殘餘的紅土或沖積層覆蓋的呈現出平緩起伏的平原地形,局部散布著岩溶孤峰。
83.karst planation surface[岩溶夷平面] 岩溶準平原經過抬升而成的地貌現象。它反映夷平面形成時期,岩溶是以水平溶蝕、河流側蝕的方式為主進行的,屬於流水岩溶。後期的地殼上升運動,將這個較平坦的地面置於不同的高度上;抬升後的岩溶作用,可使岩溶夷平面支離破碎。在岩溶夷平面分布的地方,當條件有利的情況下,有可能形成風化殼礦床。
84.karst plateau[岩溶高原] 岩溶化的高原。岩溶高原內有明暗交替的河流、漏斗、盲谷、溶蝕窪地、岩溶盆地等發育,地下水往往從高原邊緣的陡崖下流出。
85.karst processes[岩溶作用] 水對可溶性岩石進行以化學溶蝕作用為特徵,包括水的機械侵蝕和崩塌作用以及物質的攜出、轉移和再沉積的綜合地質作用。
86.karst spring, karst emergence[岩溶泉] 岩溶水向地表流出的天然露頭。岩溶泉的地表,地下補給範圍稱岩溶泉域。
87.karst stone column[岩溶石柱] 沿碳酸鹽岩岩體垂直裂隙或溶槽等進行溶蝕,侵蝕後殘留的上下直徑大致一致的柱狀岩體。在三峽石牌、北京西山拒馬河十渡兩岸白雲岩中發育有典型的溶柱,高達十米至數十米。
88.karst tectonic basin[岩溶斷陷盆地] 新生代斷裂活動形成的岩溶盆地。盆地周邊沿斷裂帶山坡陡峻,有斷層崖或三角面等痕跡遺留,比高數百米至千米以上,向上與高原面陡接。盆地形態較為規則,邊界平直,呈長條狀或方形,面積數十至數百km底部平坦,有較厚的新生界堆積。部分盆地中有天然湖泊發育。盆地的基底以及周圍山地的基岩大部分為可溶岩類。周圍山地中溶溝、溶槽、封閉窪地等形態發育,而盆地深部可溶岩中溶洞發育,常含豐富的承壓岩溶水,有的地區可自流。
89.karst valley[岩溶槽谷] 有流水作用參與形成的長條狀的岩溶窪地。其發育主要受構造、岩性控制。以川東最為典型。
90.karst water[岩溶水] 賦存於岩溶化岩體中的地下水的總稱。碳酸鹽岩岩溶水常有較高的方解石或白雲石飽和指數。又稱岩溶地下水。
91.karst window, regard[岩溶天窗] 地下河或溶洞頂部通向地表的透光部分。
92.karst zonality[岩溶地帶性] 不同氣候帶內所表現的岩溶氣候形態組合,即岩溶的地帶性。但地帶性岩溶也同時受地形、岩性、構造等非地帶性因素的影響。
93.karstic network, conduit network[洞穴網] 在岩溶化岩體中,人可進入和不能進入的互相連通的洞穴管道系統。
94.karstic water table[岩溶地下水面] 在岩溶含水層的飽水帶頂部,具有連續性的較規則的地下水面,即岩溶潛水面。這個面的各部位具有程度不同的水力聯繫。在地下水呈浸流面特徵的地段,地下水面系潛在的承壓水力面與潛水面的統一體。由地下水位差而造成地下水在平面上的運動趨勢能,可在地下水位等高線圖上反映出。有的岩溶工作者認為:地下水在岩溶通道中常是孤立存在的,因此岩溶化岩體中不存在統一地下水面。岩溶地下水面上呈槽狀的低水位地帶,稱岩溶地下面凹槽。它反映地下河或地下集中徑流帶的存在。
95.karstification[岩溶化] 可溶岩地區造成各種地表及地下形態的發生及演化的的一切作用。
96.karstology[岩溶學] 研究岩溶的地質學與地理學之間的邊緣科學。它從許多不同學科領域研究岩溶現象及其形成過程和岩溶的改造作用。它研究的內容包括:岩溶發育的基礎理論、岩溶地貌、岩溶洞穴、岩溶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岩溶水文學、岩溶礦床、岩溶地區的生物地球化學、岩溶區的環境及綜合開發利用等。
97.labyrinth cave, maze cave[迷宮式溶洞] 由各種方向、規模、度相互連通的溶洞年組成的,常常是近於水平的洞穴系統。
98.lapie[溶溝] 由溶痕擴大而成的溶蝕溝道。
99.light through cave [穿洞]抬升脫離地下水位的或大部分已脫離一下水位的地下河、地下廊道,伏流或洞穴,其兩端成開口狀,並透光者。
100.lily pad[雲盆] 圓形或渾圓形盤狀的水下碳酸鈣沉積物。分布在平底的較為開闊的溶洞中。盤頂面大致位於一個水平面上。常和邊石,邊石壩相位出現。
101.mineral deposit bearing karst water[岩溶充水礦床] 開拓時受岩溶水直接或間接影響的岩溶礦床或非岩溶礦床。按水文地質條件複雜程度可分:簡單、中等、複雜、極複雜等類型。
102.Mineral saturation indices [礦物飽和指數] 表示溶液對某種礦物的溶解能力的熱力學指標。以某種礦物在溶液中的離子的活度積與其平衡常數之比的對數值來表示。
103.mixture corrosion[混合溶蝕] 兩種以上碳酸鈣濃度不同或溫度不同的飽和溶液混合時產生的溶蝕作用。在飽和的碳酸鹽溶液中,水中CaCO3與CO2處於動態平衡。當兩種以上碳酸鈣濃度不同的或溫度不同的飽和溶液混合時,則破壞了這種平衡。由於混合後溶液達到平衡時所需的CO2比原來兩種平衡溶液中的CO2含量為少,導致CO2釋放,因而產或加強對可溶岩的溶蝕,這種作用稱混合溶蝕。
104.moonmilk[月奶石] 一種乳白色、含水量高、可塑的、乳酪狀的洞穴堆積。在其形成中微生物起著重要作用。
105.natural bridge[天生橋] 地下河與溶洞的頂、板崩塌後,橫跨溝谷的殘留頂板。其兩端與地面連線,中間懸空而呈橋狀。廣義地說,一切橫跨溝谷或河流上的岩體都可稱天生橋。
106.notch[邊槽]腳洞壁上或可溶岩岩壁上近於水平的溶溝。邊槽常有上下數層,系地表水或地下水溶蝕的結果。反映了過去和目前的水位。另外,形態類似邊槽而延伸短,中部深入側壁,兩端沿洞壁尖滅的弧形槽,稱為蝕龕(niche),系曲流作用造成。
107.palaeokarst[古岩溶] 非現代營力環境下形成的岩溶。
108.peak cluster[峰叢] 聯座的峰林。峰與峰之間常形成“U”形的馬鞍形地貌。
109.peak cluster-depression[峰叢-窪地] 峰叢與窪地的組合地形。主要分布在桂西北和雲南、貴州高原邊緣的斜坡地帶,以及紅水河、南盤江、北盤江及其一極支流兩側。海拔200-1000米左右,峰叢相對高度最大可達600米。其間的岩溶窪地深陷,呈圓筒狀,在廣西稱作弄。
110.peak forest[峰林] 在熱帶地區,氣候高溫潮濕,碳酸鹽類岩石被強烈溶蝕,石峰突起,並有地下排水系統,組成廣義上的峰林地形。狹義的峰林在國外稱圓錐狀岩溶(kegelkarst)和塔狀岩溶(tower karst, turmkarst)指高聳林立的石灰岩山峰,分散或成群出現在平地上,遠望如林,稱之為峰林。其個體為石峰。峰體相對高差100-200米,坡度很陡,一般均在45°以上,有的地方依構造方向排列,其表面發育石牙與溶溝。
111.peak forest-plain[峰林-平原] 石峰與其平原相間出現的地貌組合形態。屬流水岩溶。
112.peak forest-valley[峰林谷地] 峰林與谷地的組合形態。峰林間為谷地,且其中有漏斗、落水洞分布,並有季節性或常年性水流。
113.perched karst[懸掛岩溶] 發育於包氣帶內,不透水層之上的岩溶。
114.phytokarst[植物岩溶] 因植物的作用而產生的岩溶作用過程或形態的統稱。植物放出或吸收CO2,加速水對碳酸鹽礦物的溶蝕或水中碳酸鹽的沉積;植物分泌的有有機酸;以及植物本身的鑽孔作用,都能導致植物岩溶的產生。常見的植物岩溶形態有溶盤(corrosional pan),洞口石刺,洞口或洞外鐘乳石,常表現向光性,地表河中的鈣華壩,以及一些顯微形態等。
115.ponor, sink hole, swallow hole[落水洞] 消泄地表水的近於垂直的或傾斜的洞穴。它是流水沿裂隙進行溶蝕、侵蝕作用以及塌陷而形成。分布於溶蝕窪地、岩溶溝谷和坡立谷底部,也有分布在斜坡上的。其形態不一,濃度可達100米以上。有的有鬆散堆積物充填,沒有明顯的入口。在我國尚有消水洞、消洞等地方性名稱。廣義上的美國術語sinkhole則與歐洲術語doline是同義語。
116.pseudokarst[假岩溶] 有些學者把主要由非化學溶蝕作用產生的在形態上類似岩溶的現象,統稱為假岩溶。如黃土地區的土林、天生橋等。
117.rate of karst filling[岩溶充填率] 充填物體積與孔洞體積之百分比。根據充填率的多少,可分:全充填、半充填和少量充填。
118.rate of karstification[岩溶率] 一定範圍內岩溶空間的規模和密度。岩溶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岩溶發育的強度及方式,分為:①點岩溶率:單位面積內岩溶空間形態的個數;②線岩溶率:單位長度上岩溶空間形態的百分比;③面岩溶率:單位面積上岩溶空間形態面積的百分比;④體岩溶率:孔洞體積占測量可溶岩體積之百分比;⑤鑽孔岩溶揭露率:在一定深度或層位的條件下,揭露到孔洞的鑽孔占勘探鑽孔總數的百分比。
119.reculee[斷頭河] 在岩溶地區,由陡壁下流出的岩溶泉或地下河形成的河流。
120.red bed karst[紅層岩溶] 在鈣質或其它可溶性物質膠結的、或含有碳酸鹽岩礫石成分的紅色碎屑岩中形成的岩溶。紅層岩溶的地表形態也稱為丹霞地形。
121.rimestone dams [邊石壩]橫切地下河或地表河,或圍繞泉水形成的攔河壩狀邊石,石壩形成後,使地下河道或地表河道成為階狀,如有水流活動,則常出現一系列的石壩與水潭。
122.rimstone[邊石] 水流過洞底積水塘時,在其邊緣形成的碳酸鈣沉積。小邊石群狀如梯田稱石田。
123.rock pendant[懸吊岩] 洞穴內僅次於洞頂或洞壁的母岩突出物。有的狀如鐘乳,可稱其為鐘乳狀吊岩。洞頂懸吊岩多形成於洞穴發育的飽水階段。而洞壁懸吊岩,則常在洞穴的包氣帶階段形成。
124.rock salt karst[岩鹽岩溶] 發育在岩鹽及其它鹵化物岩中的岩溶。它所形成的岩溶形態一般較石膏和碳酸鹽岩的形態為複雜。如雲南祿豐附近。
125. rock shelter[岩屋] 懸岩或陡坎下的淺溶洞,又稱岩龕。主要是由地表水沖蝕,溶蝕或風蝕的結果,或由山區生物化學、融凍作用、差異風化而形成的近似於水平的洞穴。一般寬度大於高度3-5倍,深度不超過10米。
126.salt tufa[鹽華] 由鹽泉沉積的疏鬆狀鹽類沉積物。為非晶質疏鬆堆積或細小晶粒之集合。主要礦物成分為方解石、石膏石鹽、芒硝等。
127.saturation zone, phreatic zone[飽水帶]又稱潛流帶。岩溶含水層枯水其地下水位以下的地帶。它的上限及厚度與補給――排泄區的相對位置和高差有關。水流常具有連續性和靜水壓力。按其在地下水面以下的深度,可分淺飽水帶和深飽水帶。淺飽水帶常常是岩溶強烈發育的地帶。一些近於水平的洞穴,常發育在當時地此帶的地下水在面附近,深飽水帶與深部緩流帶成漸變關係。
128.seasonal fluctuation zone[季節交替帶] 又稱過渡帶。由於季節變化而引起地下水位升降波動的地帶。是僅次於包氣帶與飽水帶之間的過渡地帶。當雨季潛水面升高時,構成飽水帶的一部分;旱季潛水面下降,則成為包氣帶的一部分,形成周期性的交替。
129.shaft, karst pit[豎井] 一種垂向深井狀的通道。濃度由數十米至數百米。因地下水位下降,滲流帶增厚,由落水洞進一步向下發育或洞穴頂板塌陷而成。底部有水的,叫天然井、岩溶井、溶井或天坑等。
130.siphon, water trap[岩溶倒虹吸管] 充水的,倒U型的,在一定距離後又圳出水面的、進出口有水位差的地下岩溶通道。
131.soda straw[鵝管] 上下直徑變化不大,呈細長條狀的石鐘乳
132.soil cave[土洞] 發育在可溶岩上覆土層中的空洞。其形成需有易被潛蝕的土層,其下有排泄、儲存潛蝕物的岩溶通道。當地下水位在岩土交界面附近作頻繁升降時,常產生水對土層的潛蝕而形成土洞。
133.solutional cap rock[溶帽山] 山頂或接近山頂溶蝕殘留的碳酸鹽岩體,其下為非可溶性岩層,形成似帽頂的山體。這類地形在山東由中寒武統灰岩及下伏頁岩組成,當地稱為崮。
134.solutional cavity[溶穴] 直徑一般小於50cm的穴孔。常因岩石組成物質不,經溶蝕而成。
135.solutional ripple, flute[流痕] 由紊流水的溶蝕和作用,在洞壁(或洞外岩壁)上形成的一種波狀凹入的形態。流痕常成群出現。其剖面不對稱,迎水面緩而較長,背水面陡而較短,故可用以確定形成時水流流向,流痕的波長由1-2厘米至大於1米。其大小與水的流速成反比。英國洞穴工作者稱流痕為貝窩(scallop)。目前國內有人按波長由小到大把流痕分為流紋、波痕、貝窩幾種類型,只把發育比較成熟的波痕才稱為貝窩,但國外卻通常使用flute, scallop等詞,沒有更詳細的分類。
136.speleology[洞穴學] 探查、研究人可進入的洞穴的科學。岩溶洞穴是洞穴學研究的主要對象,它與岩溶研究密切相關。研究內容主要包括:洞穴地貌和地質洞穴物理、化學和水文氣象、洞穴生物和考古、洞穴文化藝術、洞穴的勘測技術、洞穴製圖與攝影及洞穴生態環境與保護等。
137.speleothem[洞穴化學沉積物] 洞穴中由水的作用造成的各種次生礦物沉積物的通稱。主要類型有滴石、流石、凝結水或霧水沉積、水下沉積、毛細管水沉積等。
138.spherical stalactites[石葡萄] 成因同石珊瑚,狀如葡萄的碳酸鈣或石膏沉積物。
139.stalactite[鐘乳石] 自溶洞頂部向下次生的一種以碳酸鈣為主的沉積。開始只成為一小突起附在洞頂,以後逐漸增長。具有同心圓狀結構。中心部分有一空管,形狀如鐘乳。
140.stalacto-stalagmite, column[石柱] 鐘乳石往下長,與對應的石筍上長相連線後所形成的柱狀體。
141.stalagmite[石筍] 洞頂的水滴落到底板後,形成由下而上增長的碳酸鈣沉積,形如筍狀。
142.stone cake[石餅] 外形似餅的穴珠。
143.stone fan[石扇] 形態似扇的流石類沉積物。在洞穴內由線狀水流突變為片狀水流時,或在地下河出口的漫流地段均可形成。
144.stone forest, crevice karst[石林] 由密集林立的錐柱狀,錐狀,塔狀岩體組合成的景觀。其間多為溶蝕裂隙。隙坡直立,坡壁上部有平行的溶溝。以雲南的路南石林最為典型。石林相對高度一般20米左右,高者可達50米。一般認為是土壤水沿質純厚層石灰岩表面及節理裂隙溶蝕產生的,上部受雨水作用改造。
145.stone hill[石丘] 相對高度更小的孤峰。孤峰進一步遭受溶蝕,侵蝕,使大面積的平原上只留下個別蝕余殘丘(pepino hill),其相對高度只有十數米至數十米。
146.stone teeth[石芽] 地表水沿可溶性岩石的節理裂隙進行溶蝕,侵蝕形成溶蝕裂隙縱橫交錯,其間殘存的牙狀岩體。高度一般不超過3米。
147.subterranean river [地下河]又稱暗河。具有河流主要特性的岩溶地下通道。它是地下徑流集中的通道,常具紊流運動特徵,並有自己的匯水範圍。其動態變化明顯受當地大氣降水影響。地下河的規模和地下河系的完善程度決定於岩溶作用的方式和程度。由地下河的幹流及其支流組成的地下通道系統稱地下河系(system of subterranean river)。
148.subtropical karst[亞熱帶岩溶] 亞熱帶氣候條件下形成的岩溶。我國的亞熱帶有明顯的乾季和雨季,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上,雨季主要集中在夏季。在這種氣候條件下,岩溶發育以各種岩溶窪地,溶蝕盆地、漏斗及岩溶丘陵為其特徵,並有一些大的洞穴及地下河系。
149.swallet steam[伏流] 為地表河流經過地下的潛伏段。其與地下河的主要區別在於伏流有明顯的進出口,且進口水量為出口水量的主要來源。而地下河則無明顯進口。有的伏流規模很大。如長江支流清江,地下伏流10餘公里才流出於地表。
150.terra rossa[蝕余紅土] 碳酸鹽岩溶蝕後殘留的富含Al2O3和Fe2O3的粘性土類。
151.travertine[洞穴次生碳酸鈣] 洞穴中由水的作用造成的各種膠結較好的結晶質碳酸鈣。
152.tropical karst[熱帶岩溶] 在濕潤的熱帶地區發育的岩溶。因其具有岩溶發育的最高水分有效性,地表與地下岩溶均強烈發育。
153.underground lake[地下湖] 即暗湖。在天然洞穴中具有開闊自由水面的比較平靜的地下水體。它往往和地下河相連通,或在地下河的基礎上局部擴大而成,起著儲存和調節地下水的作用。
154.valley bottom circulation zone[谷底循環帶] 河床以下,地下水具倒虹吸循環作用的地帶。在這個帶,由於河水流動減壓,地下水從谷底排向河中,流向流上。地下水承壓,其循環深度可遠低於河穀穀底。河穀穀底下的深部岩溶的發育,常受此種倒虹吸管循環作用的影響。
155.waterfall calcareous tufa[瀑水鈣華] 在碳酸鹽岩岩溶區地表河的瀑布壁上沉積的鈣華層。它順瀑布水流線往下增長,呈垂幔狀、肺葉狀等。其成因與河水水質及瀑布地段特殊的物理、化學、生物條件有關。瀑水鈣華的堆疊常能架空成較大空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