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革命時期
袁振(1917-2003)原名袁風彩,又名袁彰武。山東掖縣(今萊州市)人。1936年5月在山東省立第二師範(曲阜)加入中國共產黨。畢業後,在魯西地區以教書為掩護,秘密從事革命活動。
抗戰時期
1937年參與開創和發展泰西、魯西、冀魯豫邊區等地的抗日根據地工作。1938年5月中共泰西特委建立,他先後任特委青年部長、民運部長、保衛部長等職。他同萬里等人,來平陰發展抗日力量,並介紹熊善隆等一批同志入黨,為中共平陰縣委的建立作了大量工作。1939年冬,任中共魯西區(泰西)地委書記。1941年7月,任中共冀魯豫(泰西)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治委員。1942年12月,泰西與運東地區合併,任中共冀魯豫(泰運)地委副書記兼軍分區副政治委員,1943年6月任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委。1944年7月調任冀魯豫邊區水東地委書記兼新四軍四師水東獨立團政治委員。後任冀魯豫軍區第二十軍區政治委員等職。在抗日戰爭時期,他與地委其他同志一起,帶領人民民眾堅持敵後,頑強鬥爭,為民族的解放做出了貢獻。
解放戰爭時期
解放戰爭時期,1946年11月,袁振再任冀魯豫一地委(泰西)書記兼軍分區政治委員。在國民黨軍1947年春重點進攻山東時,為避敵鋒芒,保存革命力量,地委制定了“大部轉移,少數堅持”的方針,並成立了汶南支隊、長清對敵鬥爭軍事指揮部、平阿游擊支隊等組織,將地、縣幹部與分區一團連隊相互搭配,形成一個個分散的小型的指揮所,使各縣呈現出有組織、有領導、有條不紊的對敵鬥爭局面。他則留在泰西地區,活動於泰安、肥城、長清大峰山等地,指揮、協調各指揮部或游擊支隊,率領軍民同國民黨軍、還鄉團展開堅決的鬥爭。期間曾任冀魯豫區黨委黨校副校長。同年7月,他和一批幹部隨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南下挺進大別山,被任命為南下幹部支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後擔任中共江漢區黨委副書記兼組織部長。1949年春湖北解放,任中共第一屆湖北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長兼團省委書記等職。這期間,他帶領當地人民開展了土地改革、支前、清剿匪特等工作。工作中他不畏艱險、英勇奮戰,英名遠揚。
新中國時期
1949年春,袁振同志擔任湖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等職,為鞏固新生政權作出了積極貢獻。1953年他直接指揮荊江分洪工程建設,高質量完成了任務,受到黨中央的高度稱讚。1954年10月,袁振同志擔任鞍山鋼鐵公司黨委第一書記兼經理,同時兼任鞍山鋼鐵學院首任院長。他領導創立了被稱為“鞍鋼憲法”的國有大企業管理經驗。1964年5月,袁振同志調任山西省委書記處書記兼太原市委第一書記。“文化大革命”中,他遭受迫害達8年之久。1978年12月,袁振同志調到安徽工作,先後擔任省委常委、省革委會副主任、省委副書記等職。他堅決貫徹執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的路線方針政策,和省委其他領導積極開展全省的撥亂反正工作,熱情鼓勵鳳陽
小崗村農民的首創精神,在全省農村大力推行“包產到戶”的聯產承包責任制,積極倡導並推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為安徽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1984年12月,他擔任中共安徽省顧問委員會主任。1987年,經中央批准,離職到北京休養。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後,他仍然十分關心黨和國家的事業。
袁振同志是中共八大、九大代表。在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袁振同志始終忠於人民、忠於黨,對共產主義事業忠貞不渝。他一生聽從黨的召喚,具有豐富的革命鬥爭和社會主義建設經驗。他勤奮學習,追求真理,善於接受新事物。他具有強烈的革命事業心和政治責任感,在危難之時敢當重任,在困難和挫折面前從不低頭。他作風紮實,平易近人,密切聯繫民眾。袁振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一生。
生涯晚期
袁振同志一生喜書畫、擅詩文,抗戰時期即有泰西才子之稱。他從黨的高級職務上退下來後,曾長期擔任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顧問、中華徐霞客研究會顧問、中國書畫函授大學顧問、中華詩詞學會澄霞詩社名譽社長等職。8月27日下午3時,袁振同志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舉行。袁振同志逝世後,黨和國家領導同志及安徽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協負責同志及部分省級老同志分別以不同方式對他的逝世表示哀悼,對其家屬表示慰問。有關市、縣和省直有關單位的領導也分別表示了悼念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