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山,那古廟

《袁山,那古廟》為睢縣籍著名作家王文正作品,發表於2016年7月1日《商丘日報》。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袁山,那古廟
  • 作者:王文正
  • 創作年代:2016年7月1日
  • 作品出處:商丘日報
  • 文學體裁:散文
袁山,那古廟
王文正 來源:商丘網—商丘日報
睢縣的袁山路和袁山市場都是以名勝古蹟袁家山(簡稱袁山)命名的,袁山這個名字在古老的睢縣影響博遠。我的家在袁山附近,與袁山古廟僅有一路之隔。我在這裡居住了二十多年,每天上下班都要在袁山路經過,這座古廟也常在我的視野之中。我到院內的縣圖書館閱覽或借閱書籍長達三十多年(近年圖書館已經遷到北湖公園),對袁山較為熟悉。現在的袁山周圍,市場、門市星羅棋布,飯館、修補店,房屋櫛比;吆喝聲、嘈雜聲不絕於耳。在喧囂的現代環境襯托下,袁山古廟顯得更加幽靜和古樸,莊重而神秘。
袁山,又叫“呂祖廟”,因廟內建有“純陽洞”,供奉著八仙之一道祖呂洞賓而得名。因袁山是明代天啟(1621年—1627年)年間兵部尚書袁可立建在自己的別墅“陸園”, 且仿山東蓬萊閣體制而建,依山傍水,就高臨下,又稱為“小蓬萊”。 遠遠望去,袁山恰似一艘蕩漾水中的戰船,與周圍碧水構成一派山水園林景象,曾被列為睢州八景之一,名曰“仙峰滴翠”。當然,這都是三百多年前的景象了。但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袁山廟的周圍還房舍寥寥,荊棘和雜草布滿濕地,多少還能產生一點航行著戰船的聯想。登上袁山廟的最高處望月台,向北眺望,遼闊的北湖湖水,煙波浩渺,蔥綠的碧島和移動的漁船盡收眼底。
從2014年6月開始,這裡發生了新的變化。地方政府部門暨文化部門對袁山開始大規模周邊環境治理和維護工作,力爭重現袁山當年青山綠水原貌,還原“仙峰滴翠”景觀。隨著推土機的聲聲轟鳴,袁山外圍的殘牆破屋轟然推倒,殘磚碎瓦收拾潔淨,新建一條觀賞性小河貫通南北。經過工匠巧妙構思,廟前的空地煥然一新,風景宜人。小河的兩側築立了石凳和石雕、小河北面盡頭建一座假山,林間曲徑蜿蜒,水上回橋靈巧,遍植花草、樹木、修竹,一片片翠綠,透出盎然生機。與紅色的亭柱、青色的石碑,澄碧的水構成一幅異彩畫卷,相依相偎,神采宜人。
我下班後來到這裡,沿著小河邊的石逕自南向北散步,無意間向北望去,透過層層樓房的頂端,一座三十多層的樓房耀入眼帘,這是新建的“海通·曼哈頓”居民小區。這時,《睢州志》有關記載浮現眼前,從這座高大的建築到腳下的袁山廟,在明末清初時期都是兵部尚書袁可立的家祠住地。很難想像,就在那小區樓房的下面,便是袁可立的府邸,時過三百八十多年,建於明萬曆間的那座具有明代顯著建築特點的豪華住宅,外觀氣勢雄偉,內部高雅別致。原為三進院落。它與袁氏府邸南面的袁山廟及明崇禎帝賜修的東西兩座袁尚書大石坊恰對峙在一條中軸線上,十分威嚴壯觀。院中建有“弗過堂”、“石仙堂”、“藏書樓”等著名建築。就是這座藏書樓,因發生了明朝叛將許定國刺殺南明大將高傑的“睢州之變”而焚毀於一旦。“弗過堂”、“石仙堂”、大石坊等建築也灰飛煙滅。而袁山廟歷經三百多年風雨洗禮,毀廢和興建,仍然保持著它的明代建築的原貌。它承載著古老睢縣的人傑地靈和豐富的文化底蘊。
昔日的袁山可謂名聲遠振,盛典頻舉。無論官吏、文人學士、黎民庶眾,趨之若鶩。袁山道場更是盛況空前絕後,每年從三月底到五月初連續不斷,農曆四月十三日至十七日在這裡舉辦規模盛大的廟會,尤其是四月十四日呂祖誕辰禮節最盛,吸引著周邊方圓數百里的善男信女。氣勢宏大的袁山,前有山門,中有大殿,後建望月台,每逢佳日節期,州內文人名士在此聚會,吟歌賦詩,撫琴歡唱,成為州中盛事。當年所吟誦的詩歌,後來薈為專集,名曰《蓬萊紀勝》。王祖恢《浮香閣軼聞絕句》有詩云:“金縷歌終撤瑟期,露盤丹灶幾遷移;蓬萊盛事原難紀,但錄當年待月詩。”可見王祖恢活著的時期,蓬萊盛事已不能見到。據史載,明代的董其昌、王鐸、錢謙益、孫承澤、方以智、侯方域,清代的湯斌、宋犖、田蘭芳等名人學士都曾在此把酒待月,登高作賦。
袁家山的真正蘊藏,還是發生在袁可立祖孫三代人的故事,歷經三百多年,久傳不衰。
當我們穿過牌坊,就到了古樸典雅的袁山廟門前。台階兩側各有一株枝葉茂密的石榴樹,紅色燦艷的榴花點綴其間,給人一種清新舒朗的感覺。拾級登上掛有“小蓬萊”匾額三字的袁山廟門,從香菸裊繞的聚仙閣右側走過,就可以看到牆壁上的石刻,其中的一首《觀海市詩》最為引人注目,它與山東蓬萊閣避風亭內袁可立的《觀海市詩》一模一樣,上世紀九十年代,將這一珍貴石刻複製到袁山上,使其得以回歸故土。明天啟四年(1624年)五月二十一日,袁可立(1562年—1633年),在登州公署(現在的山東蓬萊閣)中看到了數年難得一遇的海市蜃樓:“島下先涌白氣,狀如奔潮,河亭水榭,應目而具,可百餘間,文窗雕闌,無相類者。中島化為蓮座,左島立竿懸幡,右島化為平台,稍焉三島連為城堞,而幡為赤幟。睢陽袁可立為撫軍,時飲樓上。忽艨艟數十揚帆來,各立介士,甲光耀目,朱旗蔽天,相顧錯愕。急罷酒料理城守,而船將抵岸,忽然不見,乃知是海市”。袁可立看到百年不遇的海市蜃樓圖景,興奮不已,遂詩興大發,在蓬萊閣上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名篇《觀海市詩》,也成為中國古代罕見的 “海市”實錄。這首《觀海市詩》字由董其昌代筆書寫,溫如玉刻石,成珠聯壁合之珍品。雖然袁可立善詩文,詩作頗豐,但受清朝文字獄所累幾近毀失殆盡。卻留下了二人在事業頂峰時期的合作之筆“睢陽袁可立題、雲間董其昌書”的字樣。觀看石刻,就會聯想到山東蓬萊閣和兵部尚書袁可立海上驅寇事跡。
袁可立在登州任職三載,厲兵秣馬,為水陸師軍隊嘔心瀝血,終於積戰船四千艘,兵卒五萬餘人,與樞輔孫承宗、侍郎畢自嚴戮力策應,形成“百里棋布,鼎足傳烽”的犄角之勢,確保了明朝沿海疆域一帶的平安,並大大牽制削弱了後金對明山海關一帶的戰鬥力。袁可立拓地築城,打造戰艦,招集流民,步步向前推進海上防禦。受到天啟皇帝嘉獎。袁可立既清廉又能幹,多做實事並儘量遠離黨爭,在複雜的宦海生涯中主持遼務多年,成績豐碩,十分可貴。在我國歷史上影響深遠。
明崇禎六年(1633年)十月十一日,袁可立病逝於睢州,八十一歲高齡的董其昌(1555年—1636年,明代書畫家。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以悲壯的心情為故友寫下了《節寰袁公行狀》,分元、亨、利、貞四冊。款云:“明崇禎八年六月,光祿大夫、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掌詹事府事、特準致仕馳驛歸里鄰治弟華亭董其昌頓首撰並書”。並向皇帝稟報,崇禎七年九月初七,明崇禎皇帝遣使至睢州御祭葬,原墓按崇禎朝最高規格建造,墓志銘為首輔孔貞運撰文,書法家王鐸書丹。墓地在睢州城東南五里袁墳村南,原四面為路,成“八抬轎”井字地,向有松柏掩映,名為“袁尚書墓”。現已無跡可考。
袁可立的兒子袁樞也是明朝影響重大的非凡人物。袁樞 (1600年—1645年),中國明代書畫家、收藏鑑賞家、詩人。字伯應,號環中,以父兵部尚書袁可立蔭官戶部郎中,官至河南布政司右參政、大梁兵巡道,崇禎末於其父故袁尚書府第開府治事,鄉黨以為榮。袁樞在年伯董其昌的提攜下,成為明末著名書畫及收藏家。崇禎六年十月,袁樞去北京上疏申請休假回鄉省親,順路探望了年伯董其昌,董其昌觸景生情,想其退休在家多年的故友袁可立,隨作山水畫《疏林遠岫圖》相寄贈。在仕途上,袁可立與董其昌一樣坎坷多艱,宦海沉浮,休戚與共。明萬曆中都遭貶回籍,後來又被泰昌皇帝同時啟用。在魏忠賢橫行的天啟年間,兩人都受到閹黨的排擠和迫害。董其昌死後,一生最喜愛的“四源堂”四幅名畫歸袁樞所有。《瀟湘圖》為五代董源作,描繪的是湘湖地區的風景。本幅無作者款印,經董其昌根據《宣和畫譜》中的記載,定名為董源《瀟湘圖》。《瀟湘圖》是中國山水畫史上代表性作品,明末繼董其昌之後遞入袁樞收藏。崇禎十五年壬午(1642年),睢州城先後遭受李自成的兵火和河決水災,袁可立尚書府第藏書樓內書畫藏書毀於一旦,僅此數幀捲軸往返千里為袁樞輾轉至江蘇滸墅鈔關寓所隨身珍藏免遭兵火之災,得以流傳至今,傳為中國乃至世界名畫收藏史上之佳話。
袁樞不獨工詩善文,喜於書畫,而以有用實學,死忠死孝,精通文武之事。崇禎乙亥(1635年),袁樞為父在家裡守孝, 遭遇到從商丘敗退下來的李自成流民攻城,睢陽衛不堪一擊而敗。袁樞毫不猶豫,破家散財兩千金募勇殺敵,擐甲登郫,倡先固守,力戰七晝夜,以致雙目生瘡,使得睢州城得以保全。袁樞容貌俊偉,胸懷大略。善於騎射,具有治理邊疆之才。明崇禎十一年,清軍大舉進犯,明朝將領大多畏縮,袁樞不避死,以戶部郎中文職督餉於遼左軍前,解朝廷庚癸之憂。袁樞秉承父志、一生抗清。清兵渡江,金陵淪陷,袁樞和好友越其傑相繼絕食數日憂憤而死,留下千古英名。
袁樞有三子,賦誠、賦諶(chén)、賦諴(xián)。長子袁賦誠在廣西南寧府新寧州任知州,長期供職於外地。次子袁賦諶(1633年—1689年),字仲方,號信庵。國子監生,收藏家。一生善於收藏,精於鑑賞,安徽省博物館的16幅《董其昌紀游冊》上都留有袁賦諶的鑑賞印記。袁賦諶寬厚而有涵養,常為詩賦而徹夜不眠,多與同里名流田蘭芳、孫坊談詩論畫、吟詠唱和。康熙三十二年(1684年),其祖宅袁尚書府第借為洛學書院,中州名儒田蘭芳常常受邀講學於內。他的長篇墓志銘也是生前好友田蘭芳所作,對其為人、品德、貢獻、作了詳細銘述。袁賦諶富有的家藏,吸引著各地的收藏大家,名人學士,尤其商丘宋犖(著名詩人,書畫家、文物收藏家和鑑賞家)得之最多。董其昌的早年作品《紀游冊》,世所罕見,每幅都鈐有“袁賦諶印”、“袁賦諶鑑賞印”,足可見袁氏家藏舊品之精良。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松桂堂帖》,明末清初經袁樞和袁賦諶父子精心收藏,後傳入清代宰相翁同和之手,得以流傳至今。
無論是休閒觀景、考古探軼,袁山古廟不失為一理想之地。經過修葺後的袁山,遊人絡繹不絕,廟門外的小河邊,綠叢中,回橋上,假山旁都有遊人的身影,他們或在石凳上談天,或在景物前留影,或在亭榭邊下棋,或在石碑前駐足,時而喜悅、時而沉思,無不流露於面顏。步入廟門,香菸裊繞,鐘聲悠長。廟內供奉的各路神仙聚於一閣,善男信女虔誠地跪拜、祈禱,以酬心愿。純陽洞裡,木雕呂洞賓像栩栩如生,安詳臥榻,以道祖之尊,待民求福,度民苦厄。望月台上,謁拜天帝以求降福避禍,祈禱事業有成,仕途光明。亦有文友相邀登高觀景,再現當年賢達文士把酒邀月,詩賦酬唱的情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