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袁宗第(?—1664)
李自成部將。任
大順軍右營制將軍,封“綿侯”。崇禎末年隨李自成轉戰各地,郟縣之戰後開始獨領一軍,參加順軍席捲西北的作戰,後又先後南下湖廣援助被左良玉攻擊的湖廣駐軍白旺部,北上驅逐騷擾河南的劉洪起。永昌二年,參加潼關之戰,李自成放棄陝西後,率部隨東路軍南撤。
弘光元年(1645),李自成遇害後,與
何騰蛟、堵胤錫聯絡,走上聯明抗清的道路,長期在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堅持抗清,先後參加了1645年參加圍攻荊州之役、1658年反攻重慶之役、1663年夔東反圍攻諸戰役。永曆十八年(1663年,清康熙二年)兵敗被俘。永曆十八年(1664年,清康熙三年)十月十二日於巫山縣遇害。
主要事跡
袁宗第(?—1664)
李自成部將。任
大順軍右營制將軍,封“綿侯”,長期自領一軍,負責一個方向獨立作戰,是大順農民軍的重要將領。
崇禎十六年(1643年)
郟縣之戰後,李自成同
劉宗敏等統率義軍主力,由
洛陽西攻
潼關,然後向
西安挺進;同時派袁宗第、白鳴鶴、
劉體純、藍應誠帶領右營數萬兵馬作為偏師,從河南
鄧縣地區出發,取道陝西
商洛地區,同主力會師西安。
大順建國,受封綿侯。 占領西安以後,李自成立即部署掃除明政府在
西北地區的各個據點,自率由
李過所部後營和
劉芳亮所部左營,向北追擊明總兵
高傑部官軍,奪取
陝北;
田見秀率部南下
漢中,追擊明總兵高汝利部;派
劉宗敏、
賀錦、袁宗第等西向追擊白廣恩部官軍,攻取
寧夏、
甘肅、
西寧等地。袁宗第部由陝西
鳳翔向
鞏昌推進。一路上“將吏爭降恐後”。占領鞏昌府後,所屬州縣都不戰而下。次年春,
左良玉見大順軍主力已經移到西北,並開始了向
山西進兵,就企圖奪取
湖北的
荊州、
承天、
德安,
襄陽四府;河南的地主武裝劉洪起、沈萬登也發動叛亂,顛覆了
汝寧等地的大順地方政權;負隅於
鄖陽的明官軍亦猖獗一時,直接威脅到襄陽的安全。為了保證後方的穩定,李自成遂調袁宗第部經
商洛地區馳赴襄陽,協助當地駐軍白旺部迎頭痛擊左良玉等部來犯之敵。接著又移師河南,粉碎了劉洪起等人的叛亂,打擊了地主階級的判亂活動,穩定了大順政權對湖北四府和河南地區的統治。
弘光元年(1645),李自成遇害,袁宗第隨劉體純、郝搖旗與
何騰蛟聯合抗清。進入湖南後他已經失去了對右營諸將的領導地位,只擁有為數不多的軍隊同牛萬財等部在
湖南西部與明朝制輔
堵胤錫一道繼續抗清。1645年參加圍攻荊州之役,但在1646年初荊州戰役忠貞營各部戰敗後,李過、
高一功等部退入
巴東一帶休整,袁宗第、牛萬財等人並沒有採取一致行動,而是留在
湘西山區;後來忠貞營奉調入湘,經常德進攻
長沙等地,遭到明督師何騰蛟的破壞後,接著是清鄭親王
濟爾哈朗統兵南下湖南,李過、高一功等率部經
湘東、
廣東撤入
廣西南寧地區,袁宗第也沒有隨同前往。湖南被清軍占領後,牛萬財於
順治八年在
漵浦投降
清朝,袁宗第已帶領部眾進入夔東,同劉體純、王光興、賀珍等部聯營,主要活動於湖北
房縣、
均縣一帶。
永曆四年(1650年,清順治七年)十二月,忠貞營的主力由南寧北上到達夔東,原大順軍系統的各支隊伍基本上會合。他們同集結在這裡的其他擁明抗清武裝如在鄖、襄反清的王光興,在陝西反清的賀珍,
忠縣以譚文、譚弘、譚詣為首的地方武裝,搖黃的部分武裝互相呼應,被稱為
夔東十三家。永曆五年(1651年,清順治八年)
永曆帝下詔敕封袁宗第為“靖國公”。永曆十二年(1658年,清順治十五年)清軍大舉向黔、滇進攻,永曆朝廷險象環生的時候,
李定國獨撐危局。袁宗第參與西攻
重慶,因譚詣、譚弘叛變無功而返。
永曆十五年(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明永曆帝被俘,次年李定國病死,部將有的犧牲,有的降清,結束了以
大西軍為主體的西南抗清鬥爭。除了經營
台灣的鄭氏和
張煌言部少數兵力駐於
浙江沿海島嶼以外,在中國大地上繼續堅持武裝抗清的只剩下了
四川東部和湖北西部以大順軍餘部為主的“夔東十三家”。永曆十六年(1662年,清康熙元年)七月,清朝經
四川總督李國英建議發動四川、湖廣、陝西三省會剿,永曆十七年(1663年,清
康熙二年)正月初一日,李國英趁新春佳節之際,帶領重夔鎮總兵程廷俊、撫剿署總兵梁加琦兩部官兵從
夔州(今
奉節縣)出發,順長江北岸“沿岸前進”,於初三日渡過
大寧河,占領了
大昌縣(今
大昌鎮)。駐守在這裡的袁宗第部戰敗,被迫將城內房屋糧草放火燒毀,撤往茶園坪。據守大昌北面大寧的賀道寧見袁宗第敗走,嚇得失魂喪魄,於正月十八日向李國英投降。李國英即於是月下旬分兵兩路夾攻茶園坪,同時派出部分軍隊堵截郝搖旗、劉體純來援之路。袁宗第雖然據險拼殺,終因寡不敵眾,將士陣亡和跳崖跌死的多達二千五六百人,被俘三百餘名,部下新化伯馮啟鳳繳印投降。袁宗第帶著殘兵敗卒乘夜跳崖脫走,同郝搖旗部合營。
在清軍步步進逼、形勢逐漸惡化的情況下,袁宗第同郝搖旗、劉體純商議採取以攻為守的戰術,聯合以興山縣為基地的
李來亨部對清軍實行反擊,藉以變被動為主動,打破清政府的圍剿計畫。這個提議得到了李來亨的積極贊同,決定首先合力迎擊湖廣清軍。七月二十三日,李來亨、劉體純、郝搖旗(袁宗第)三部聯合對湖廣清軍大舉反擊。清“楚師全軍失利”,董學禮指揮的三萬官兵被殺得抱頭鼠竄,“帶傷、死者甚多”,“除殺傷外,擠竄於
南陽河(在
興山縣境內),水為不流”。湖廣清軍一直逃回彝陵(今湖北
宜昌市),喘息方定。取得東線重大勝利以後,袁宗第與李來亨、劉體純、郝搖旗、黨守素、塔天保、馬騰雲聯合總計七部約五萬明軍(均為原大順軍)乘勝西上,準備一舉擊破四川清軍清四川總督李國英部,但因組織不力戰敗。這年秋天,清廷接到湖廣清軍嚴重失利的報告,四川當局又一再求援,決定增派滿洲八旗兵參戰。命西安將軍傅喀禪、副都統杜敏帶領駐防西安滿兵由陝入川,從水路抵
巫山;另調
京師八旗禁旅一萬名,以都統穆里瑪為靖西將軍、都統圖海為定西將軍率領前往湖廣,加強東路清軍實力。十一月二十九日,傅喀禪、杜敏帶領的西安滿洲兵到達巫山。由於途經漢中入川,“
棧道崎嶇,馬匹困憊”,李國英奴顏婢膝地下令把自己所統四川綠營兵的馬匹讓給滿兵騎乘,“鼓勵漢兵荷戈步走”。十二月,穆里瑪、圖海帶領的八旗禁旅也進至房縣,從北面向興山推進。清政府重兵的集結,明軍內部一些意志薄弱者既震懾於清軍的浩大聲勢,又忍受不了窮山僻水的艱苦生活,不斷發生叛變事件。袁宗第部下的掛印總兵鄧秉志、楊洵、趙雲等帶領部眾集體譁變,叛投清朝。袁宗第、郝搖旗無可奈何,帶著為數不多的士卒前往巴東投靠劉體純。這時劉體純部的處境也相當困難。從四川方面推進的滿漢清兵在十二月二十三日逼近了劉體純的營壘陳家坡,大舉進攻。劉體純部抵敵不住,退到天池寨,部下總兵鎖彥龍、吳之奇、王加玉、李之翠、劉應昌、胡君貴、田守一、王之禮等先後降清。清軍乘勢攻占了劉部重要據點老木崆。劉體純見大勢已去,同家屬一道自縊而死。二十六日,清軍追至黃草坪,袁宗第、郝搖旗兩人帶領兵丁拚死抵抗,終因敵勢過大,郝搖旗、袁宗第和永曆帝所委派的部院洪育鰲被俘,長期依附於郝搖旗的明東安王朱盛蒗也被清軍擒獲,永曆帝派出的監軍太監潘應龍自縊身死。袁宗第、郝搖旗、洪育鰲、朱盛蒗被押解到巫山縣城,後奉清廷旨意於永曆十八年(1664年,清康熙三年)十月十二日在該地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