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河

南陽河

南陽河,為彌河的一條支流,是青州市的母親河,她中游穿越青州市區,形成亮麗的景觀帶。南陽河沿岸風景名勝眾多,是一條人文景觀河流,南陽河景區在2013年12月被評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南陽河流域是青州古代城池建設的首選,也具有十分重要的軍事防禦功能,可以說,南陽河灌溉了青州歷史上光輝燦爛的文化。

基本介紹

南陽河簡介,歷史古城,主要支流,沿岸景點,下游治理,

南陽河簡介

南陽河發源於青州西南玲瓏山下的井塘村,井塘古村始建於明代景泰七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坐落於青州西南15公里處。井塘村因東南紗帽山下有一片清泉,常年不涸,形成一塘,村民將塘砌石築高為井,村名便由此而來。此泉便是南陽河的源頭,豐水季節可以追溯到玲瓏山白駒谷的“龍王鼻子”處。北源發源於青州市大陰山,二水相匯後由南向北流經駝山西麓,一路接納山泉水,在樓樓山北面,接納她的一條重要的支流瀑水澗。後西南東北流向,經過青州南陽城西門岱宗門外的永濟橋,接納由“醴泉”之水匯集而成的洋溪,流經南陽城與東陽城之間,穿過萬年橋,到達滾水橋,接納南陽城東護城河(荷花灣)之水,此河由“黑虎泉”、“劉家泉”、“大泉”、“小泉”等泉匯集而成。再向下流經曹家園、高家園,此處形成一灣,稱“龍灣”,再向北轉,東流過丁家店、草廟等村,在張家河村調頭向東南流去,轉彎處為南陽河最北端,俗名“南壩梃子”,再流經魏家河、崔家河、紀家河、李家河,此五村,統稱“一綹五河”。經壩溝,在小貫店村接納其第二大支流陰陽河,過大吳、小吳二村中間,在尚家莊接納其最大支流建德河(俗稱七里河),在東陽河村注入彌河。
南陽河源頭玲瓏山南陽河源頭玲瓏山
青州南陽河青州南陽河
南陽河從源頭到瀑水澗入河口為上游,瀑水澗入河口至東護城河入河口滾水橋處為中游,滾水橋至入彌河口為下游。

歷史古城

南陽河是青州歷史上的重要河流,被稱為青州人民的母親河,北魏酈道元所著的《水經注》當中稱其為“陽水”,後稱為“長沙水”。其原來的流向是在丁家店村附近北轉,與北陽河交匯,北流注入巨淀湖
南陽河水急溝深,是建造城池的理想場所,青州歷史上的四座古城都是在南陽河附近建造的。
廣縣城,漢高祖劉邦在公元前204年,派將軍韓信擊敗齊王田橫,青州歸西漢管轄,設定廣縣城,這是青州的第一座州城,原址在今天王府街道辦事處下圈村一帶,西瀕南陽河,東臨瀑水澗,南到樓樓山,南北約400米,東西約500米,占地約200000平方米。遺址地勢高突,地表土層厚1.5米左右,地面有少量的漢代陶片暴露。但在1.5米以下的文化層中有大量的漢代陶片和磚瓦,該文化層厚達1米左右。在漢代文化層下,疊壓著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層。西晉永嘉五年(311年),前趙劉聰派王彌的部將曹嶷攻打青州,破城後曹嶷為青州刺史。因廣縣城遭到嚴重的破壞,曹嶷在堯王山南1.5公里處建新城,史稱廣固城。《水經注》記載:“陽水,經廣縣故城西,舊青州刺史治”。《齊乘》亦云:“漢置青州刺史,不常所理,酈氏所說非也”。《通典》載:“漢刺史乘驛巡行郡國,無適所治。中興,所治有定處。舊常以幾月循行所部,錄囚徒,考殿最”。廣縣城遺址1990年公布為青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固城位於南陽城西北4公里,堯王山南1.5公里處,西臨北陽河,東南臨南陽河,四周有絕澗環繞,岨水深隍,城址南北寬約600米,東西長約800米。從面積上看,應為廣固城之內城,即小城。《元和郡縣誌》載:“有澗甚廣,因以為固,易守難攻,故曰廣固”。
前趙任命曹嶷為青州刺史,攻陷廣縣城後,另築新城於堯王山前,因地就勢以澗為池,澗水深廣,故名為廣固城。該城始建於永嘉五年公元311年,曹嶷建成廣固城後,他把青州、齊郡、臨淄縣三級政府都移來廣固城。據《益都縣圖志·金石志》載:歷史上曾出土過“三印”,即 “晉殿中司馬印、晉安北將軍長史印、晉別屯司馬印 。據考證,“以上三印並於郇、杜二村出土”。此三村為原普通鎮的大郇、小郇村和杜家莊,三村莊皆坐落於北陽水西岸。另在全國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時,位於大郇村附近的磚窯廠出土過兩晉時期的銅器,因此確定此處為廣固城舊址。
太寧元年,後趙石勒石虎領兵出擊廣固城時,一次就坑殺廣固城軍民三萬餘眾,僅留男女700人。東晉隆安三年(399年)慕容德率兵四十萬,攻打廣固城,辟閭渾驅趕士民8000餘家入廣固城固守。慕容德殺死東晉守將,占領廣固城後,建立了南燕國,即位當了皇帝。他廣農積糧,富國強兵,發展並建立起步兵37萬、車1700乘。鐵騎5萬3千匹的強大軍隊。所以從僅存的五十萬平方米的城址來看,是很難容得下這么多的軍隊,因此斷定:外城一定要比內城大的多。
東晉義熙六年(410年)東晉大將劉裕統兵攻擊南燕廣固城,血戰10月有餘。因久攻不下,遍求良策。河間人元文向劉裕獻策說:“昔,趙攻曹嶷,望氣者以為澠水帶城,非可攻拔。若塞五龍口,城必當陷。石虎從之,嶷請降。降後五日,大雨雷電震開。後慕容屬之攻段龕,十旬不拔,塞口而龕降。降後無幾,又震開,舊跡猶存,直試修築。裕聽其言,遂塞之,超及城中男女皆患腳弱,病者大半。超遂出奔,為晉所擒也。”劉裕破城後,將廣固城夷為平地。殺鮮卑貴族以下3000餘人,留1萬多名婦女兒童,當作戰例品賞給軍士。讓羊穆之任青州刺史,羊穆之在南陽河北另築新城,稱東陽城。
東陽城,東晉義熙六年(410年),東晉滅南燕,夷廣固,羊穆之在南陽河以北,北陽河以東,另築新城稱為東陽城。東陽城在今北關一帶,東起今市立醫院東側的曉東門,西至北西關東側岱宗門,全長2500米,南瀕南陽河北關街南端的南天門,北到西大街北端的車轅門(又名武曲門)外的東店,南北寬約1000米,總面積250萬平方米。另外西北設鎮青門(馬驛門),門外接西店街。東陽城曾於神宗熙寧十年,修州城,建樓櫓,南岸置吊橋。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金兵再陷州城,殺代理知州魏某,焚城而去,在南宋與金、元及農民起義不斷交戰中,東陽城頻遭戰火。因南陽城在修建應戰中不斷完善,至明洪武三年,南陽城經過大規模的修築後,州府的統治中心遷入南陽城,東陽城至清代逐漸被廢棄。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在東陽城故址修復土城,不久被廢,僅西北有城門殘存,殘牆高20米,長27米,門洞寬14米,夯築而成。
井塘古村井塘古村
東陽城北城牆設城門兩處,東曰武曲門(車轅門),西曰的鎮青門(馬驛門);西城牆設泰山門,東城牆設曉東門。今僅存鎮青門,地上保留部分有門洞及洞兩側的城牆。此處為明清兩代的官吏驛站,換乘車馬的地方,所以又叫馬驛門。1990年被公布為青州市級保護單位。
南陽城,南陽城以在陽水之南而得名,因城內某些地物似牛首、牛角、牛耳、牛涎、牛眼、牛腹、牛臍、牛溺、牛背、牛蹄等名,廣為流傳,所以俗稱“臥牛城”。

主要支流

瀑水澗,為南陽河接納的第一條重要支流,也是青州歷史上的著名文化河流,又名石子澗,古名石井水。漢代所建的廣固城就是在瀑水澗西側。下游原有一瀑布,便是青州十景當中的“石瀑冰簾”,她發源於青州西南山麓,流經黃峪、寨子、十字、朱家、寇家河村、傅家、角樓等地,在七一水庫(南陽湖)與南陽河交匯,是一條典型的季節性河流。酈道元,蘇軾,黃庶等人均有記述。青州漢代廣縣城,宋代三賢祠等位於她的河畔上。
瀑水澗雲門橋處景色瀑水澗雲門橋處景色
東護城河,入河處有滾水橋,也稱匯流橋,現為步行便橋。
東護城河與荷花橋東護城河與荷花橋
陰陽河,原為南陽河第二大支流,全長十五公里,與七里河平行,已不存。此河發源於趴牯山東麓,將軍山北麓,流經南營、徐橋,經過昭德街與柳行街交叉口的斷魂橋,因此得名。穿越東關,進入小楊家莊,過蘇橋,穿越昭德路,轉入夏新村,在村東聖水祠前,接納五條溝壑匯流之水,稱五鳳朝陽,俗名鳳凰嘴,並形成一灣,接納馬踏泉、聖水泉之水,繼續東北流去,經魏嵋故居後,穿東聖水村東,過三府橋(村民多稱河北有三府衙門,建國後仍有石獅子等物件),至小貫店村入南陽河。20世紀末,昭德路與仙客來路整修之前,下遊河段仍有水,後海岱小區建成,公路通車,河道廢棄,夏新村、東聖水村內仍存有斷斷續續的河道,海岱小區遺留的白楊樹原是陰陽河沿岸的樹木。
陰陽河北岸的聖水祠陰陽河北岸的聖水祠
魏嵋故居魏嵋故居
建德河,南陽河最大支流,又名七里河,雲峽河,古名建德水,位於山東省青州市城南,為南陽河最大的支流,彌河的一條二級支流。她發源於青州城南磨臍山雲台峰北麓的山泉,即今青州市委黨校院內,自南向北流經響水崖,穿雲門山東麓的大花林疃和小花林疃,經郭家橋轉彎東去,流經臥蟾山和將軍山之間的峽谷,這段峽谷延伸很長,稱七里澗,經雲峽河村接納邳泉(雲峽河老泉)之水,過扈家廟,經七里河接納濆泉(馬刨泉)之水,再向東流接納南來的龍淵泉(石王老泉)之水,過西牟、東牟、玉皇閣、新馮、西建德、中建德、東建德,在東建德村東北北轉南北流向。經楊姑橋、尚家莊,在尚家莊東北攜手南陽河,一起注入彌河,全長約十七公里。
七里河橋七里河橋

沿岸景點

南陽河沿線風景眾多,是一條人文景觀之河,從上游主要有,玲瓏山井塘古村駝山王府遊樂園和南陽湖公園等。中游主要有,范公亭、洋溪湖、順河流、歸來堂、三賢祠構成的范公亭公園,青州博物館、龍興寺遺址、萬年橋、表海亭以及宋城。下游正在治理中,流域內的主要景點有聖水祠魏嵋故居。
井塘古村井塘古村
李清照紀念祠李清照紀念祠

下游治理

南陽河下游的規劃結構,採用“一軸多點”串珠式的形式。即自東向西以青州歷史大的時序為軸線,分區段展示青州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化風貌,形成灘林生態風貌區、史前圖騰文化區、生態風景林區、東夷文化風貌區,古“青社”風貌區、古城遺址風貌區、人文與自然生態過渡區、碑刻文化展示區、傳統商業服務區、山水園林區、古城遺址風貌區、民俗文化活動區、“花”文化展示區、歷史先賢紀念區、特色賓館服務區等15個功能區。最終形成包含“南陽河十二景”的完整的“生態畫廊、歷史長卷”風光帶,打造成為名副其實的文化之河、商業之河、生態之河、特色突出的青州之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