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魚村

衡魚村

衡魚村按方位形成前衡魚、後衡魚、東衡魚三個自然村。匯河(古稱陶河、衡魚河)從村中穿流而過。據傳:該村建於周代(約公元前700年)。衡魚原名“都君莊”,歷史上是舜帝成都之處;還是春秋時期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左丘明故里。該村文化底蘊深厚,歷史源遠流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衡魚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肥城市石橫鎮
  • 地理位置:鎮駐地東南8公里處
傳說,歷史遺址,著名人物,

傳說

傳說上古時期,大舜帝曾在此捕漁、打獵、耕稼。虞舜來到衡魚後,耕者讓畔,漁者讓澤,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後虞舜被尊為“都君”,陶河濱亦被更名為“都君莊”。村里至今仍流傳著舜帝仁孝感後母、以孝治天下的故事。衡魚唐代《重整廟會碑記》載:“衡魚,古都君莊也,是處舊有都君祠由來已久,迄東竟為隙地。”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肥城縣誌?古蹟志》亦載:“都君莊在城(今肥城老城)西南四十里衡魚,即虞舜成都之處”。

歷史遺址

2004年,在衡魚村東南處發現了舜王冢。舜王冢墓徑30米,高10餘米。堆土以及附近農田中發現大量灰陶、紅陶、白陶、黑陶殘片,貝殼等遺存。近幾年,村民曾挖出過大量古磚、爐灶和實心夾沙褐陶鼎(鬲)足。專家考證,該地是龍山文化時期到商周時期的歷史遺蹟。舜王冢的發現,與附近都君莊、都君祠以及周圍古村落,為舜帝曾在衡魚成都的有力證據。
都君莊後改稱衡魚,當地流傳著一種說法。據說,都君莊周圍原是一望無際的湖水,歷史上為九州通衢,物阜民豐,商賈雲集,魚市興盛,遂於戰國時期更名為“衡魚”(含交易魚貨之意)。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肥城縣誌》載:“衡魚集在城西南五十里,商賈雲集,亦大市場也。”時錢莊、油坊、酒店、中藥鋪、雜貨店、印染等各類店鋪達100餘家。
衡魚村還是史聖左丘明故里,其傳世之作《左傳》《國語》,為歷代史學家和文人所推崇。

著名人物

左丘明,姓丘名明。公元前550年,時任楚國左史官的左丘明之父丘成,因楚國內亂,便回故里魯國都君莊(今衡魚村)居住,不久受聘任魯太史。丘成病歸後,其子丘明便繼任魯國左史官,時人尊其為左丘明。左丘明學識淵博,為世人所崇拜。司馬遷稱其為“魯之君子”。他歷時30餘年,著成了縱貫200餘年、18 萬餘字的中國古代第一部編年史《春秋左氏傳》和現存最早的國別體史書《國語》。
約公元前470年,左丘明告老還鄉後,居住在都君莊(今衡魚村),衡魚現存有左丘明所植銀杏樹一株及其使用過的石碾、石碓、左丘井等。約公元前452年,左丘明卒後,葬於東衡魚村東北處高地上,今其墳墓仍存。《漢書?人表考》載:“左丘明葬泰安肥城縣西南五十里肥河鄉都君莊”。唐貞觀二十一年(647年),李世民封左丘明為經師,從祀文廟。明嘉靖九年(1530年),明世宗封左丘明為先儒。明崇禎十五年(1642 年),朱由儉封左丘明為先賢。
丘明墓丘明墓
左丘明後裔為感謝唐太宗封左丘明為經師,曾植槐樹(寓懷之意)一株,稱“謝封唐槐”。今唐槐仍屹立於後衡魚村東頭古井旁,枝繁葉茂,蔭地近畝,為一方之勝景。每逢夏季,金花萬朵,槐香四溢,蜂蝶起舞,觀者如織,“古井映槐”為石橫八景之一。
左丘明手植銀杏樹左丘明手植銀杏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